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泸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流水不仅倒映着山,也在修改着山。一座山在水的倒影中变得朦胧,   ,变得柔软,仿佛随波荡漾。水也因山的存在而越发幽深,越发纯净。山与水互为镜像,使彼此的美学特征越发   。山水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两种   ,成为一个画种的名称,也成为一种审美原型。

    A.模模糊糊 凸显 成分 B.影影绰绰 凸显 元素

    C.模模糊糊 突显 元素 D.影影绰绰 突显 成分

  • 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将要)还家

    B.便扶向路,处处(做标记)之

    C.自非(假如不是)亭午夜分

    D.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形

  • 3、下列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散文想象奇妙,意境开阔,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B.杜甫主要生活在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之间,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C.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气势雄健,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D.《三国演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长篇章回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间各个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生动画面。

  •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南民警苏唐诗蹲拍故宫6年,他利用(tiáo)休将时间整合,6年间往返河南北京40多次,用镜头展现了故宫的龙(quē)凤屋檐。苏唐诗认为,民警与摄影师两种身份相辅相承,都是追寻和谐美、秩序美。

    B.书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liang)的作用,城乡结合部社区里的图书馆在公益机构的改造下,为孩子们带去珍贵的阅读资源,成为汇集社会各方力量的(zhuó)陆点。

    C.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曾说:“用良知驾驭我们之所学,而不因所学(méng)蔽良知。”他在网站上的视频,随意打开一个,都有厚厚的一层(dàn)幕。

    D.水下中国风舞蹈《(qí)》押轴登场,舞者何灏浩生动再现了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yào)秋菊,华茂春松”的神女形象。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复旦附中16岁女生武亦姝在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一举夺冠,她的一夜走红在观众中引发了诗词热。

    ②近日各处人员有不告假而行者,有久假不归,托故续假者,有散于各地自由行动者,若不严加惩处,必致纪律扫地。

    ③天灾猝不及防,人心终归充满力量。九寨沟地震中的生死离合和互相救助令人感佩。

    ④对于年轻人,只要他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业余打打台球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用来赌博就很不应该了。

    ⑤山西乔家大院文化园区旅游日不再免票的行为,使这座扬名三晋的民俗宝地越发像个商人一样锱铢必较

    ⑥只因喜爱书画的心思自幼及长愈演愈烈,时或搦管染翰,虽条件简陋也不以为然,勉力为之。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④⑤⑥   D. ①③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湖州:词语

    胡桑

    我的湖州在词语之中。

    很小的时候,我刚会写字。我在石灰墙上用红砖碎片划出两个词:湖州、杭州。我把从大人们嘴里听来的声音通过语文知识转化为文字。但我不知道杭州在南、湖州在北,也不知道我属于杭州还是属于湖州。那时候,湖州和杭州一样,只是一种陌生的身份和归属。地理和行政于我是难以感觉的东西。

    后来上中学,行政的观念渐渐输入我的意识。带着一种对外部世界的遐想,我激动地去写信,写给偶尔发现的远方朋友,从远方的城市邮购一些杂志或者什么物品。在寄信人一栏,我详细而谨慎地写上我的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联乡孟西村东升。(那时候新市镇还没有兼并新联乡)我会在“省”和“县”之间植入一个添加物:“市”。这对邮寄并没有多少裨益。可是,在我这里,湖州是个奇怪的概念。一个必不可少的余数。这个神秘的余数让我体验到缥缈的感觉。对我而言,湖州的引力场比德清的更为强大,让我的神经末梢往那个方向生长。德清是经验上的时光,湖州是词语中的历险。我热衷于虚构和幻觉,对真实的经验深恶痛绝。因此,湖州成为一个恰到好处的车站,我在那里向远方出发。

    我在文字中、在湖州的郊区提前来到湖州。所以我的双脚踏上湖州的街道时,它已成为我的故地。我从一本学校发的乡土教材《湖州——太湖南岸的明珠》里,找到了流淌在“湖州”这个词语里的记忆。这里是春申君的故土。“战国”就成为我可以触摸的一件东西。我偏爱遥远的事物,又在寻找遥远与近处的关联,那是我想象的结点。湖州正好是这个结点上的时空机器,我在它的两面自如地穿梭。沈约、孟郊、苏轼、姜夔以及其他一些名字,我在书上读到他们。感到他们是一种进入历史的权力,同时也是一种亲近高处的仪式。苏轼们代表了一种令人向往的高处,无论是生活的乐趣、人品还是对历史的用处。正是这种高处,让我的身体和意识蠢蠢欲动。我想自己后来去北方和寄居于文字,和这些名字有很大关系。沈约和孟郊是湖州武康人。苏轼"乌台诗案”的发生地在湖州。而晚年姜夔久寓湖州。他的词里会经常出现“吴兴”这个词。(古代的湖州时常叫作吴兴,这全凭统治者的心血来潮)尤为令人迷醉的是隐居湖州的张志和笔下的湖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緘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湖州城外。这位“烟波钓徒”的一首《渔歌子》让湖州成为出名的世外桃源。

    湖州是个不大的城市。即使是城市化如此疯狂的现代,湖州依然是一个清静的不过20余万人口的小城,在繁闹的长三角偏居一隅,成为一块与商业若即若离的化外之地。在我后来的阅读中,湖州总会如同一道白光照亮我的眼睛。我在随笔《果皮上的疤痕》里写过自己如何想象中国的城市,我这样写湖州:“想象湖州,因为柯平、沈方和祖籍湖州的北岛。”这三人均为当代诗人,代表着湖州在我心目中的另一种高度。

    我的意识早就游走在湖州的大街小巷。除了阅读,我当然还有一本《浙江地图册》,其中有一张比例尺很小的湖州街道图。我在上面寻找骆驼桥、铁佛寺和飞英塔的确切位置。它们的面目在我脑海里已经异常清晰,虽然我至今未与它们谋面。

    我来到湖州,是在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我要去“远方”(西安)。我选择在苏州坐火车,到湖州订车票。我见到了弧线形的狭窄的街道,湖州浸在绵绵细雨里,一副湿润的样子。自那时候起,湖州就是个湿漉漉的词。今年春节我去湖州,晚上雨再一次和我相见。我写了一首诗,题目和雨水有关:《湖州:一个湿漉漉的晚上》。唐诗、宋词里(我忽然记起来北宋词人张三影也是湖州人)的湖州在我的意识里继续绵延。湖州成为一个湿漉漉的词语,一个和水伴生的词语。

    湖州,我一再提及这个词语。一个美丽的词语。然后意识中就出现雨的景象。这个被雨水打湿的词语,在我这里,永远无法干掉。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湖州”这两个汉字中,“湖”字的偏旁是三点水,那是“太湖”的缩写,水的右边是我的姓氏,永远暗示我和这个词的姻亲关系。

    我口袋中揣着“湖州”这个湿漉漉的词语,走在文字的路上,我大概是个幸福的人。我喜欢水,喜欢词语,喜欢南方(这是最近的事情)。湖州是这些事物的三位一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说在寄信人一栏里自己会在“省”和“县”之间添上“市”,意在表明“我”与湖州之间关系的亲密。

    B.文章提到“古代的湖州时常叫作吴兴”,虽加深了湖州的历史底蕴,但“我”似乎并不喜欢这个称呼。

    C.文章写两好到湖州都是雨天,说它昼“湿漉漉的词”,这样能化抽象为具体,峻者更好地感受湖州。

    D.文章引用随笔《果皮上的疤痕》里想象湖州的文字,是有意突出湖州在“我”作品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2本文对苏轼等与湖州相关的历史人物的讲述用了不少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3本文按照两个时间行文,一个是“我”成长的时间:很小的时候——上中学——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一个是历史的时间:古时的湖州——现在的湖州。请结合文本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8、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①师者,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③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④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9、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大将军窦宪曾与匈奴北单于在稽落山打仗,大破匈奴,勒石纪功的典故,赞美镇守边塞将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岑参以白雪为背景描写送别场面,列举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的句子是“__________”,这些边地器乐触动了送别者的乡愁,有一种“总是关山旧别情”的韵味。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从师学习的对象与年龄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下无关,继而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一句从形、声角度精炼传神地描写了风、天、猿等景物,意境阔大;颔联中“________________”用江水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伤。

    (2)韩愈在《师说》中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写到尽管因为有高尚的德行而遭到贬逐,被加上罪名,但他仍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如果有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么结果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一文借物喻人,用“__________”来赞美君子美德远播,用“__________”来赞美君子可敬而不可侮慢。

  • 12、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①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②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绘了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之景,点明了诗人春归时节身在异乡的境况,渲染出凄凉孤愁的气氛。

    B. 颈联诉说了思乡之苦,“动”“绝”两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的复杂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

    C. 尾联运用了反问和用典的手法。从暗用五湖典故来看,这里的“归”字,表达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 这首诗感情真切,意境深婉,尾联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自慰自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2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该联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B. 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C. 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 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 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 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 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②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舜徽先生在《清代扬州学记》中记载:

    扬州学人王懋竑和朱泽沄是同乡好友,二人易子而教,并结为儿女亲家。可是两人的哲学观点颇有分歧,他们展开讨论辩难,彼此尊重,从不互相诋毁。凌曙和刘文淇是舅甥、师徒关系,但凌氏研究今文学派的《公羊传》,刘氏研究古文学派的《左传》,二人各专所学,并行不悖。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