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兴安盟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语句中 “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今之众人

    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⑥填然鼓之 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A. ①②/⑤⑦/③④/⑥   B. ①/②④/③/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④/③/⑤/⑥/⑦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B.《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至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历史。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取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烛之武是春秋时期郑国人,他劝说秦穆公撤兵而解救了郑国;邹忌是战国时的齐国人。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了我国首台具有体验交互功能的美女机器人“佳佳”,不仅有和常人一般逼真的面庞,还能像真人一样和普通人交流。

    B.《朗读者》用最真挚的访谈展现了最平实的情感,用最经典的文本体现了最感人的阅读,广泛获得了好评。

    C.漫游费被人形象地称为“化石费用”,就在于其是20年前20时代的产物,可如今早已是4G时代,收取漫游费,道理上是很难说得通的。

    D.“互联网+创业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 4、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应该告诉员工怎样参与创新,在哪个阶段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问他们对于改进产品的想法、过程和工作流程,使他们与管理层保持__   __的沟通。

    ②如果有分手或失恋带来的苦楚,你可以找人__   __地诉说,比如找心理医生咨询或向最信任的挚友倾诉。

    ③他们不但是合伙人,更有着__   __、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改革开放后,他们共同办企业,更加志同道合,许多事情都能心照不宣,配合默契。

    A. 开诚布公   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B. 开诚布公   肝胆相照   推心置腹

    C. 肝胆相照   开诚布公   推心置腹

    D. 肝胆相照   推心置腹   开诚布公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来到文工团的何小曼仍然没有摆脱“拖油瓶”的形象,林丁丁联合其他女兵欺负她,将她排挤出舞蹈队,不让她上场表演,面对这些情况,何小曼选择了逆来顺受,选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②中国文坛对莫言作品中所展现的高密东北乡的特点曾经多有批判之声,可自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纷至沓来。

    ③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爱心时,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④山东省高院二审认定“辱母杀人案”被告于欢构成故意伤害罪,因其行为具有防卫性质,罪不容诛,将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5年。

    ⑤来自中国四川的大熊猫“彩陶”和“湖春”已于9月28日落户印尼野生动物园,该动物园园长蔡亚声先生表示,照顾熊猫的喂养团队将雇佣中国员工,确保它们得到无所不至的照顾。

    ⑥对于刚刚起步开始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无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登高自卑,决不能好高骛远,妄想一步登天。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③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偏见

    钱钟书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但是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

    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主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鸣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唐子西的《醉眠》诗的名句山静如太古,大概指着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二是一。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所以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侮辱了。

    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阳都是静悄悄的。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寂穆。寂穆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唯其人类如此善闹,所以人类相聚而寂不作声,反欠自然。

    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惟有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已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每到忍无可忍,你会发两个宏愿。一愿住在楼下的自己变成《山海经》所谓刑天之民,头脑生在胸膛下面,不致首当其冲,受楼上皮鞋的践踏。二愿住在楼上的人变像基督教的安琪儿或天使,身体生到腰部而止,背生两翼,不用腿脚走路。你存心真好,你不愿意楼上人像孙膑那样受刖足的痛苦,虽然他何尝顾到你的头脑,顾到你是罗登巴煦所谓给喧闹损伤了的灵魂

    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声喧杂,冷屋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叔本华《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节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对偏见持赞成的态度,并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他认为有一些说得冠冕堂皇的“真理”并不比坦诚的“偏见”来得更令人信服。

    B.第三段将人籁和天籁进行对比,直接明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籁的恶以及对天籁的喜,并借此表达了作者渴望亲近自然、远离尘世的理想。

    C.虽然万籁有声,但在作者看来,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寂静其实是完美统一的,它让我们更加能体会到环境的寂静,这与听到人声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D.第三段的“人籁”指世俗的观点与言论,第五段“楼上的声音”可理解为带有强权政治的言论,它们干扰人们的思想与判断,是作者着力批判的对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一段末尾作者提出自己对“人”的定义,采用归谬法,意在证明柏拉图对人类定义的荒谬性,并在结构上起到了总结全段、照应标题“一个偏见”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将天籁与人籁的特点罗列出来,语言褒贬分明,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人籁”的危害,直言不讳地表达对人籁的厌恶之情。

    C.作者学贯中西,文中引经据典,有但丁的《地狱曲》,有叔本华的《哲学小品》。作者熟悉、灵活、技巧性地处理典故,使之发挥出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效果。

    D.作品多以杂文笔法,体现“顺手一击”的机智与力量,如利用“人心偏左”的生理学常识就顺带讽刺人们常有的“左倾”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偏见”。

    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

    (2)思想家应当耳聋。

    4有人评价说:“钱钟书的语言是带刺的玫瑰,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多角度铺叙秦人宫殿的巨大耗费,如突出的钉头“____________”,纵横的栏杆“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反问句的形式表明诗人坚持理想,即使遭受酷刑也不会改变的决心和意志。

    (3)在古诗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复杂的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首段中提到蜀国处在危急存亡的时刻,劝诫后主刘禅“__________________”,以免堵塞臣子们忠言劝谏的道路。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虽然芬芳香草和污浊汗衣混杂,可纯洁的品质并没有受到侵损,作者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洁身自好。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合乎规范的车轮即使在高温环境中也不能改变它的弯曲。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形象地揭露当时嫉贤妒能的社会风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评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认为这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2)贾谊《过秦论》中反映蒙恬“北筑长城”及“却匈奴七百余里”带来深远影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有很多通过写自然永恒来感叹人生短暂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追溯了蜀秦隔绝、互不相通的漫长历史。

    (2)李煜《虞美人》词中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3)屈原《离骚》中写自己委屈心志,压抑情感,忍痛把谴责和耻辱一起承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 12、补写下列各句中空缺的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蒙恬北筑长城的效果概括出来。

    (3)“花好月圆”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祝福,诗人常同时借“花”“月”意象抒怀,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思

    陆游

    人生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

    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

    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

    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41岁被免职回老家绍兴时。②西晋张翰(字季鹰)辟齐王东曹掾,为避乱,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抒胸臆,慨叹韶华易逝、青春不再,觉得辜负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已经很久了。

    B.颈联寓情于景,秋风落叶而觉流年似水,寒流入室而感老病复发,诗人的内心满是悲凉。

    C.尾联写诗人陶醉于自己家乡的湖光秋色,嘲笑西晋张翰因为思念家乡的美味而辞官回乡。

    D.这首诗即事抒情,触景伤情,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感情真挚,动人肺腑。

    【2】有人说本诗颔联表达了不必为国事操劳的闲适情怀。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本诗,并联系你学过的陆游诗歌,简述你的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二子出,疵入曰:“主何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 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B.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C.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D.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2】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伐四卿   以:凭借

    B.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   以:用

    C.主何臣之言告二子也   以:把、将

    D.子何知之   以:依据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4】(1)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2)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语句。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的统计数据显示,58.2%的青年人对网络平台的公共热点事件选择只阅读,8.5%的青年人选择只转发,10%的青年人选择跟帖评论,18.9%的青年人选择转发并评论,而4.4%的青年人则表示不关心。由此可见,青年对公共生活的关注程度较高,但其实参与程度并不深,往往是看而不评。专家认为,这样的现状,有着互联网本身复杂性的原因,但同时也需要对青年人进行正确引导……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