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平顶山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高考指挥棒下,一些语文教师只忙于对课文“条分缕析”,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目无全牛,妨碍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②这场“经典诵读”比赛谁是最后的优胜者?作为评委的他噤若寒蝉,不肯透露一点信息,让迫切想知道结果的我无可奈何。

    ③经过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耐心调解,王华和张明两人最终决定私下和解,不再对簿公堂,这是一个改善邻里关系的典型案例。

    ④尽管《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观众好评如潮,但是仍有人对它恶意攻击,演员们对此拍手称快,纷纷揭露攻击者的险恶用心。

    ⑤我们郑重提议,全体公民都应该行动起来,既要重视经济赡养,也要重视“精神赡养”,让老人们能拥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⑥邱涛大学毕业后没有去招聘市场找工作,而是回家做起了电商。他力求创新,惨淡经营,一年下来获利颇丰。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B. 成功构建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家园”,关系到我们的国家能否拥有持久活力,我们的民族能否赢得世界尊重,我们的人民能否获得安定祥和。

    C. 饮用菊花茶可以缓解头昏脑胀及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睛干涩等症状,这是因为菊花有清肝明目、祛毒散热的功效的原因。

    D. 不少地方开始以实际行动取消“农民工”称谓,在解决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制度性歧视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 3、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②经过近10个小时的徒步跋涉,他们终于到达界岭最高点。面对这种地老天荒的远山,第一次参加户外活动的他兴奋得手舞足蹈。。

    ③对于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考前宵衣旰食、埋头读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要博得一个光明的未来,必须付出努力。

    ④当地时间周三晚,中国长征七号火箭重新进入大气层,刚好经过加利福尼亚附近,美国人着实吓了一跳。有些人粤犬吠雪,甚至怀疑这些火球是飞机解体。

    ⑤“泥人程”信手拈来一块泥巴,用手来回揉捏,不经意间,一个手拿旱烟袋的老头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⑥面对菲律宾政府单方面向常设仲裁法院提请所谓的“南海仲裁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好整以暇,时刻准备捍卫国家的海洋主权。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台湾回归祖国是人心向背,大势所趋。

    B.说话吞吞吐吐,言不由衷,隔靴搔痒,何必写杂文呢?

    C.十多座井架星罗棋布地耸立着。

    D.这个公司厝火积薪,防患未然。

  •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遭闵凶(夙:一向)   此余之所也(得:收获)

    B. 为太史令(迁:贬官)   修短随(化:自然)

    C. 不能之于怀(喻:明白)   时矫首而观(遐:近)

    D. 便可公姥(告诉)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论述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陈先达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且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或许有人说,这是空话。你看近百年来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是用革命烈士的血蘸馒头治病的愚民,是围观看杀头的看客。不错,鲁迅先生曾经深刻批评这种国民劣根性,但他不是把批评矛头指向人民,而是批判旧的社会和旧的制度。鲁迅没有失去对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自信。他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不依靠人民,不以人民为中心,所谓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会是一句空话。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的大国学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密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优题速享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光明日报》,2018年1月8日15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是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有一个统一而非分裂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C.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

    D.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灵魂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B.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第五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

    C.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D.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全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借古讽今是古人写文章时经常用到的方法,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卒章显志,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朝的统治者。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_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议论“思”与“学”的关系时,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而孔子在《〈论语〉十则》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用语简洁凝练,仅仅“_______________”一句就交代了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_____________”一句就点明了季节特征,渲染了事件发生时的落寞氛围。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 9、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的不幸,结合自己在宦途中所受打击,唱出了“______________”的心声。

    (2)《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_______”与《短歌行》中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都是作者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

    (3)《离骚》中常用比喻的手法,用“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才能出众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作者认为智慧高明行为没有过错的前提是___________

  • 1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史湘云《供菊》中写菊花,菊花是古诗文中的典型意象。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谓菊。_________;牡丹,________;莲,花之君子者也。”

    (2)李清照《声声慢》中也有写菊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分辞》中表现纵情山水,吟诗作文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多边合作是当今世界大势,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______毕竟东流去。

    (5)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邹忌身材魁梧、光彩美丽的外貌。

    (3)《出师表》中最能代表诸葛亮有赏有罚的执政理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12、(1)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浪漫主义手法,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险峻而瑰丽的山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漩涡飞转,瀑布飞泻的气势。

    (2)《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影的句子是“浮光跃金,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言说自己深感壮志难酬的苦闷,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钱子入京

    唐  李顺

    夜梦还京北,乡心恨捣衣

    朝逢入秦使,走马唤君归

    驿路清霜下,关门黄叶稀

    还家应信宿,看子速如飞。

    注:①信宿:表示两夜。

    1诗中“   ”意象常常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京北”和他乡作比,表现诗人和钱子的飘零之苦。

    B. 颔联以动作描写突出了京城来使催促钱子返归的匆忙急迫。

    C. 颈联连用4个意象,融情于景,以想象之笔营造萧瑟意境。

    D. 全诗围绕“送”字,友人远去而驻足良久,情感凄婉哀伤。

    3本诗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覃,郑州荥泽人,故相珣瑜之子,以父荫补弘文校书郎,擢累谏议大夫。穆宗立,不恤国事,数荒昵。吐蕃方强。覃与崔郾等廷对曰:“陛下新即位,宜侧身勤政,而内耽宴嬉,外盘游畋。今吐蕃在边,狙候中国,假令缓急,臣下乃不知陛下所在,不败事乎?臣等忝备谏官,不胜忧惕,伏愿稍减游纵,留心政道。伏闻陛下晨夜昵狎倡优,近习之徒,赏赐太厚。夫金缯所出,固民膏血,可使倡优无功滥被赐与?愿节用之,以所馀备边,毋令有司重取百姓,天下之幸也。”帝不怿,顾宰相萧俛曰:“是皆何人?”俛曰:“谏官也。”帝意解,乃曰:“朕之阙,下能尽规,忠也。”因诏覃曰:“中殊不款款,后有为我言者,当见卿延英。”时中奏久废,至是,士相庆。

    宝历初,擢京兆尹。文宗召为翰林侍讲学士,进工部侍郎。覃于经术该深,谆笃守正,帝尤重之。覃从容奏曰:“经籍讹谬,博士相沿,难为改正。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以正其阙。”从之。覃虽精经义,不喜文辞,病进士浮夸,建废其科,曰:“南北朝所以不治,文采胜质厚也。士惟用才,何必文辞。”又言:“文人多佻薄。”帝曰:“纯薄似赋性之异,奚特进士?且设是科二百年,渠可易?”覃曰:“亦不可过有崇树。”帝尝谓百司不可使一日弛惰,因指香案炉曰:“此始华好,用久则晦,不治饰,何由复新?”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覃之侍讲,每以厚风俗、黜朋比再三为天子言,故终为相。然疾恶多所不容,世以为太过,惮之。以病乞去位,有诏解太子太师,许五日一入中书商量政事。俄罢为尚书左仆射。武宗初,李德裕复用,欲援覃共政,固辞,乃授司空,致仕,卒。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B. 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C. 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D. 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 “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 “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 “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穆宗不忧虑政事,喜好游乐宴饮。即位之始,吐蕃正是强盛时期,郑覃与崔郾等人直言进谏,劝说穆宗不可沉湎享乐,而应警惕边患,加强军备。

    B. 郑覃虽然精通经义,但不喜文辞。他以南北朝尚文辞而误政的历史来劝说皇帝,建议取消进士科,但皇帝没有同意。

    C. 郑覃擅长经学,笃守正道,文宗特别器重他。郑覃建议皇帝召集学问精深之士校正《六经》,并将经文刻写在太学的石头上,作为永久的准则。

    D. 郑覃晚年身体不好,皇帝特许他可以五天上一次朝。后来李德裕当政,打算引荐郑覃与他共同执政,郑覃坚决推辞,后来他接受了司空的职位,最后死在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金缯所出,固民膏血,可使倡优无功滥被赐与?

    (2)南北朝所以不治,文采胜质厚也。士惟用才,何必文辞。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900字的文章。

    明张岱曾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