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再塑生命的人》写的是海伦•凯勒的启蒙老师莎莉文小姐。海伦•凯勒曾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B. 老舍,著名作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济南的冬天》《故都的秋》。
C.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风豪放,如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
D.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醉翁亭记》。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赞叹不已。
B. 基金活期定额投资具有相似临时储蓄的特性,能集腋成裘,平摊投资利息,降低局部风险。
C.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二中魏源广场上,隆重的魏源铜像揭幕仪式正在进行,人们用灿烂的笑脸迎接他老人家那和颜悦色的目光。
D. 昨天受害人小林带着那颗受伤的心,捂着那只与光明失之交臂的眼睛,向记者倾诉了上次开庭的情况。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B. 去年冬天星城长沙连降大雪,沿江风光带形成了罕见的雾凇,江堤上的树木银装素裹,冰清玉洁,给星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C. 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权夺利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D. 平时如有什么思考,应该及时地把它写出来,不能只是在口头上与人交谈,如果述而不作,时间一长,先前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就会忘掉。
4、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A. 往往而是(到处) 既然已(已经这样)
B. 勖尔植(勉励) 以俟君子(等待)
C. 序天伦之乐事(以…为序) 童子六七人(少年)
D. 舍瑟而作(通“坐”) 逾庖而宴(厨房)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 , , , , , 。
①一般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待客的基本态度。
②待客之道,首在分清宾主。
③当然,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
④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
⑤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谒、暂居的一方。
⑥主人为客人尽量想得周到,客人也尽量不给主人添麻烦。
A. ②⑤④⑥①③ B. ④②⑤①③⑥ C. ④①③②⑤⑥ D. ②⑤④①③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伤的猫头鹰
毕飞宇
这个秋季,我们村的收成不错,最丰收的首推红薯。红薯堆满了打谷场,真像一座山。但我们村的头头脑脑们很伤脑筋,红薯多了反而成了灾难。村里专门召开了诸葛会,会议作出了决议,把村里的红薯加工成粉丝,这个决议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不久,磨房的四周晒满粉丝,粉丝在正午阳光下发出半透明的银光。
这时,一只猫头鹰突然出现在我们村的上空,没有人认识这只庞然大物。后来猫头鹰俯冲下来了,栖息在一棵苦楝树上。猫头鹰的俯冲带着一股侵略性,无比威严,但又无声无息。人们放下手里的活,十分清晰地看到了猫头鹰:它既是一只会飞的猫,也是一只长了兽面的鸟,看完了猫头鹰人们就面面相觑,他们瞳孔的深处都出现了一块大阴影,长了翅膀,以鸟的姿态滑翔并且盘旋。
这只猫头鹰受伤了,它的左肩有多处鸟铳子枪伤。猫头鹰栖息在那株苦楝树上,怎么赶它都不走,它就那样静坐在苦楝树的枝头,睁大了猫眼,以猫的表情冷冷地打量着全村老少在恐惧中走动。
这样的时刻出现猫头鹰,绝对不是好兆头,道理很简单。没有人见过它。对没有见过的东西多加警惕、多加防范,多加小心,总是不会错。猫头鹰绝对会给村子带来厄运,它的表情在那儿。人们用眼睛四处打听、寻问。在可能出现的大祸来临之前,人们的眼睛活灵活现,能够捕捉任何苗头,再把它们播送出去。夜里人们并没有睡,所有黑色的窗口都有一双黑眼睛,人们蹑手蹑脚,严密地注视猫头鹰,猫头鹰静坐在苦楝树上,它的瞳孔由白天里的直线变成了圆,它双目炯炯,目光无所不能无微不至,它使人们的蹑手蹑脚最终成为掩耳盗铃。
第二天一早,朝霞映照在村里的粉丝上,大片大片的粉丝被照得多彩绚烂,发出天上的光,但粉丝没有能够消解深夜的恐惧,一位老者似乎找到了事态的根由,他原就不赞成村里做粉丝的。他说,满村子都白花花的,像死了祖宗八代,还能有什么好。他的说法立即遭到了年轻人的反对,年轻人说,这不关粉丝的事。老者大声反诘说,不关事,那东西怎么飞到我们村里来了?有和事佬一开口就是谚语,谚语实际上也正是和事佬的专题格言。和事佬说,没有不散的席,没有不飞的鸟,别理它,它自己会飞走。但事态的要紧关头和事佬的话受到了顶撞。顶撞者说,谁说那东西是鸟!谁敢保证那东西一定是鸟!
这句话使磨房的气氛愈加紧张了。谁也不能保证那东西是鸟。谁也不能保证,事态的要紧关头谁也不会担保什么。当然,在事态平稳之后,和事佬会这样补充:我早就说过,那东西是鸟,它不是鸟还能是什么?然后,顶撞者会用另一句谚语表达自己对和事佬的敬意,顶撞者会说,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真的是这样。
不久之后事态进一步恶化了。恶化的源头是一只老鼠。
一只巨大的田鼠公然走到磨房旁边的巷口,它的从容步态完全背离了鼠类,像一只猫。它的样子激怒了所有的人,但人们无可奈何。人们明白一个常识,所有的人对老鼠的追逐都将是一场徒劳。然而这时候人们听到了哨音,是俯冲的哨音。一双硕大修长的翅膀毅然展开,从天而降,冲向那只田鼠。那双翅膀随即又飞向高空,像闪电迅雷。人们回过头,猫头鹰在原来的地方又坐稳了。它的尖喙叼着那只田鼠,然后整吞下去了,没有咀嚼。所有的眼睛目睹了这一实况,人们在苦楝树下一起凝神屏息,心惊肉跳。
村民们知道事情闹大了。一件应当由猫做的事情被猫头鹰做了,事态的严峻就在这儿,事态的复杂和危险也在这儿。几个人立即跑到保安队长的家里,通报了事态的最新变化。保安队长赶走了那些胆小鬼,他端了枪,从床下拿出子弹。他把铜壳子弹压进去,想了想,真是杀鸡用了牛刀。就这么一点小事,他们就慌成这样了。要不是担心他们误了上工做粉丝,自己是绝对不肯浪费这颗子弹的。
保安队长端了枪,走到了巷口。人们兴高采烈,于惊恐之中企盼那声枪响早点来临。
保安队长闭起那只并不存在的眼睛,寻找“十环”那个中心,他用独眼和准星作为两个基本点,使中心与基本点构成了“三点一线”的关系。“叭”的一声,猫头鹰溅起了满身羽毛。它的羽毛喷涌飞扬,像自己为自己撒播的纸钱。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中,村民看到猫头鹰后面面相觑,他们的瞳孔深处出现了一大块阴影,这表明人们对未知事物充满恐惧。
B.文章中的村民视猫头鹰来临如大敌,第五段中“绝对”二字,既显现了村民孤陋寡闻,也反映出他们胆小怕事。
C.文章有多处关于村中生产出来的粉丝的描写,以粉丝数量繁多又绚烂透亮,突出表现了村民们丰收后的喜悦。
D.文章中,村民认为追逐田鼠将是一场徒劳,间接揭露了田鼠危害程度大,也流露出他们妥协认命的悲观心态。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中,猫头鹰炯炯有神的表现,与村民们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监视猫头鹰这种行为变得可笑。
B.文章中的老者将猫头鹰的出现归咎于满村白花花的粉丝,这刻画出一个封建迷信、墨守成规的老农民形象。
C.小说结尾写猫头鹰被枪击之后,它飞扬的羽毛像是为自己撒播的纸钱,这一画面烘托了猫头鹰结局的悲壮。
D.文章内容上富有光怪陆离的神秘感,文体上极具寓言的文体特征,创作上忠于现实生活并客观反映了现实生活。
【3】这篇小说以“受伤的猫头鹰”为题,请探究其深刻意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往事不堪回首,纵然回首,心中迷茫悲凉,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感受。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这种感受。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就算是好马也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可见学习要有恒心。
(3)陆游《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社神的鼓声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诗贵立意髙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为点睛之笔。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先写江岸,后写江水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为国家命运而思考,渴望施展才华、报效国家……深沉的爱国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学长河。文天祥于《过零丁洋》中以“①___,②__”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以比喻的方式描写国家的衰败和个人的凄凉;屈原则在《离骚》中以“③__,④___”表明即使自己身体被肢解,也不会改变理想;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以反问收束全篇,此反问的后两句“⑤____,⑥___”借廉颇自比,抒发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在建国70周年之际,再次感受这些历史名人的爱国情怀,于我们有着深远的意义。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道出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设问句式表现出诗人凄苦的生活环境,由此流露出迁谪之意。
(3)汉武帝欲派使者出访南越,终军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人也常以“长缨”入诗词,表达杀敌报国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中李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无奈。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抓住季节典型特征,描绘春、夏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判断句概括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夸张手法在古代诗词中起着重要作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这一手法描写周瑜卓越战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草木的衰荣常常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结,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对月
陆游
百壶载酒游凌云①,醉中挥袖别故人。
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
月窥船窗挂凄冷,欲到渝州酒初醒。
江空袅袅钓丝风,人静翩翩葛巾②影。
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
人间更漏不到处,时有沙禽背船去。
【注释】①凌云,山名,位于四川乐山,与峨眉山遥对。②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百壶”载酒,可理解为酒多,亦可理解为设酒送行者众。
B.“谁似”二字,在故人的陪衬下,突出了峨嵋山月同作者的联系。
C.诗人酒初醒时看见的只有月光的“凄冷”,突出了月色恼人不得眠。
D.“葛巾影”应该指作者自己的影子,与“空”“静”的氛围很搭配。
【2】更漏,即漏壶,是古代用滴漏方法计时的器具,也可用以指夜晚的时间。下列诗句中的“更漏”意为“夜晚时间”的一项是( )
A.为尔废昏卧,裴回更漏残
B.愁人起常早,八月更漏长
C.咀嚼复吟哦,惟恐更漏忙
D.大泽星河淡,孤城更漏疏
【3】请结合具体诗句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巡抚河南、山西。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诣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乃复命谦巡抚。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及驾陷土木[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谦亟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以部事付侍郎吴宁,悉闭诸城门,身自督战。景泰八年正月上皇复位,即执谦下狱,坐以谋逆,处极刑。先谦自值也先之变,尝留宿直庐,不还私第。素病痰,疾作,景帝遣使往视。闻其服用过薄,诏令上方制赐,至醯菜毕备。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吴瑾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弘治二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八》,有删改)
[注]公元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率军亲征,在土木堡被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B.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C.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D.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抚是明代起设的官职。代天子巡视天下、镇守地方,有纠察弹劾之权,总揽一省军事、吏治。
B.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或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蟒衣是明代创制的一种朝服。其底色为蓝色或石青色,用金线绣蟒,朝臣以蟒数多寡区分尊卑。
D.肃愍是朝廷根据于谦生平事迹给予他的谥号。“肃”取身正人服之意,“愍”取在国遭忧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治理有方,恩威远播。他在巡抚河南、山西时兴修堤坝,设置亭长,种树凿井,盗贼避匿,政绩显著,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B.于谦力主抗敌,谋划得当。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于谦厉叱主张南迁的大臣,经营谋划部署,安定了人心。也先入侵,他亲自督战。
C.于谦为官清廉,家无余资。他的吃穿用度向来十分微薄,获罪后被抄没家产,除了皇上赏赐他的东西之外,家里没有多余的资财。
D.于谦蒙冤受祸,死后正名。英宗复位之后,以谋反的罪名判处于谦极刑。后因吴瑾进言,朝廷最终为其正名,赐给他谥号和祠堂。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姓名类谦者,尝忤振。
(2)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5】土木堡之变后,针对朝臣的“南迁”提议,于谦是怎样反驳的?请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别”。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感情。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艰难见真心,磨练出意志,越是负重前行,砥砺奋进,越是需要激励起强烈的爱国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生力军、实践者,是沐浴祖国的阳光成长的一代。爱国、报国、强国是新时代青少年的人生追求和责任担当。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民族自信,抒发爱国情感。“学习强国”近期面向全国青少年开展“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主题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征文,参加这一活动。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