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潜规则”“宅”““北漂”等词语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相对于发明这些新词的网络媒体或公众,词典的解释更完善,使用也更规范。
B. 今日中国人,不再视竞争如敌对,视落后如失败,视空手而归如羞辱,因为他们相信,一个强大国家的内涵无需用金牌奠基,一个洋溢人性光辉的民族也具魅力。
C. 14名香港保钓人士乘坐“启丰二号”,披肝沥胆,冲破日方阻挠,其中7人成功登上钓鱼岛,竖起国旗并唱国歌宣誓主权。
D. 企业的发展不能只靠拿云捉月的管理者或依赖于源源不断的外来资本,唯有遵循企业和市场发展规律进行内涵式发展才是正道。
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茶馆》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糅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特色。因此,人们称《茶馆》是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
B. 《三国演义》“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是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对周瑜所言而提出的为将标准。
C.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利用公证人克罗旭叔侄和银行家台·格拉桑对自己女儿的企图,巧妙地让克罗旭到巴黎处理弟弟破产的事,使得债权人保留了债券。
D. 《边城》中天保、傩送兄弟二人与翠翠一见钟情,都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大老”托媒人提了亲,“二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E. 《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看了戏中戏《捕鼠机》后,煞有其事地跪地忏悔,哈姆莱特从他背后经过却犹豫不决,错过了最好的复仇机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据权威财经媒体的调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的全球已经达到L型“竖杠”的末端,未来将走向“横端”。
B. 最高规格的城镇化会议彰显了它的重要性:城镇化道路,不仅直接关系到质量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出发点和落脚点。
C. 被认为是“最拥挤的国庆档”即将开始,双鸭山在线记者粗略统计,有20部左右电影和戏剧将挤在这个档期上映,可见竞争之激烈。
D. 在人人关注健康的时代,“健康”“养生”是最容易获得认同的“牌”。中秋节前,一些电商平台就推出了号称有“养生”“保健”功效的月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户籍制度像一堵无形的墙,不仅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泛二元”的格局,而且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
B.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讲话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改革重点,找准突破口,敢啃硬骨头。
C. 有公众质疑,张炜的《你在高原》获奖不但加重了茅盾文学奖对于公众的困惑,而且阻碍了公众进入纯文学领域。
D. 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土脸”,绍兴、湖州等地空气质量曾一度达到重度污染程度。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雕零 扶将 戍边 相形见绌 B.憔悴 被水一战 漂泊 窈窕
C.凄残 萧瑟 娇健 功亏一篑 D.甘霖 良辰美景 淘气 公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质量观即人们对质量这一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和总体反映,它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对质量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不同的经济发晨阶段,对质量的理解和要求也不同,会体现出不同的质量观。
早期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并不清晰,质量管理专家给出的质量定义也不统一。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他认为“质量是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这样就将质量问题转換成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问題,这是从生产角度来定义的质量即只强调产品要达到规定要求或标准,而不管消费者有什么需求和意见。20世纪6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质量是产品的适应性( Fitness for use),强调产品要适合用户的使用需要,任何产品如果不能满足顾客需要,不管它多么符合产品标准,也不是好的质量,这是人们首次从用户的角度认识和定义质量。在更为关注需求的质量观念下,好的质量就是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不同,同一消费者在不同时期和情况下对同一产品的质量也具有不同的期望,而且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会不断上升。因此,在这种质量观下,质量是一个不断改进的动态概念,在其指导下的质量活动要求企业必须不断跟踪消费者的需求,永无止境地进行质量改进和质量创新,生产能够满足消者需求的产品。从关注生产方的质量观转变到关注需求方的质量观,这是质量观的一次转变。
质量观的这次转变并没有改变质量的定义对象,质量观及质量活动的本质还是国绕着产品来进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质量的定义对象逐渐从产品扩展到服务、过程、组织和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意組合,质量的外延和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此时,人们普遍接受的质量观是:质量是指产品服务或使用过程中对顾客需求的适应性,即“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这一观念强调质量工作不仅是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且要抓组织的质量、体系的质量、工程质量和人的质量等,甚至后者的作用更重要,要求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全员、全过程、全面管理,对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要求所有管理职能部门强化质量意识,进行质量责任的考核,形成企业内部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闭环式的全面质量管理。其指导下的质量活动强调“三全”管理:全面的质量,不限于产品质量,而且包括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等在内的广义的质量;全过程,不限于生产过程,而且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准备、制造、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质量环节的全过程;全员参与,不限于领导和管理干部,而是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参加,质量第一,人人有责。由关注产品的质量转变到关注组织的质量,这是质量观的又一次转变。
(摘编自杨幽红《质量观是质量管理创新的原动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质量行为有着影响和制约作用的质量观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B. “质量是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这个观点仅仅强调产品要达到规定要求或标准。
C. 从用户角度来理解质量,好的质量是指产品既要达到规定要求还要满足顾客需要。
D. 不同时期和情况下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的质量有不同期望,故而质量是一个动态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质量观的两次变化来论证质量观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属于事实论证。
B. 文章将质量观的两次转变进行了类比论证,明确告知读者二者的不同之处。
C. 文章的论述过程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质量观的变化。
D. 文章的论证结构非常完整,首段起到了总领作用,二、三段围绕首段展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对于质量观的第一次改变,质量观在第二次改变时,质量的内涵有了变化。
B. 社会不断发展必定会使质量的外延和内涵无限度进行扩展,甚至扩展到人的质量。
C. 在质量观第一次发生转变后,人们都能接受的质量观是“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
D. 对质量的全面管理,不只是管理产品质量,还有服务质量或工作质量等广义的质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杜甫在《望岳》中以光的明暗对比来衬托泰山高大雄伟的一联是“_____,_____”。
(2)《逍遥游》中描写大鹏从北海起飞、拍击水面、飞上青天、到达南海的雄奇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耻学于师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2)在《逍遥游》里,庄子指出,人要有定力与辨别力,以便能分清内心与外物,辨别光荣和耻辱,表达此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 , ”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度来反衬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
(2)《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世俗皆“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诗人却选择“ , 。”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论语》)
(2) ,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4)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无题》)
(5)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7)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8)雁过也,正伤心, 。(李清照《声声慢》)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 (《荆轲刺秦王》)
(2)州司临门,__。(李密 《陈情表》)
(3)__,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曾言:“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在《劝学》中说的“______,______”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比”这一手法源于《诗经》,宋代李仲蒙为其释义为“索物以托情”。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______”来感叹生命的短暂;李煜在《虞美人》中,以“______”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内心无尽的愁苦。
(3)文人墨客常爱借助“猿”这一意象表达内心的伤感之意,这在唐诗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释】①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②刘现: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③橘柚,生长于我国南方的两种常绿乔木。《要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题意,交代因雨受阻、夜宿湘江的缘由。一个“锁”字,流露出诗人被迫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
B.颔联对仗工整,描写湘江开阔的景色。湘江两岸,尽是花枝繁密的芙蓉和随风摇曳的薜荔,令诗人的心境也不由得开阔了。
C.颈联写因水土差异,在这橘柚飘香的季节,湘江两岸难以品尝到故乡橘柚的美味,表达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D.本诗运用典故、比喻、借景抒情等多种手法来表达情感,情感由雄壮到悲愤的变化极易打动人心。
【2】诗是最浓缩的语言精品,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①解相,安石谓不足以阻奸,至比之于鲧。唐埛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奏对极论其罪,谪死。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致华岳山崩。安石曰: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二)
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光与王珪、王安石同见,光曰:“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也。”安石曰:“常衮辞堂馔②,时以为衮自知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此盖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疏其利害。迩英殿进读,讲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青苗:青苗即青苗法,下文中的“市易”也即“市易法”,都是王安石的变法措施。②堂馔:唐宋时政事堂准备的公用膳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B.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C.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D.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遏其奏出/彦博守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岳指西岳华山,五岳之一,与东岳泰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合称五岳。
B.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时君主常常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致仕,官员年老辞官退休,一般退休的年龄为七十岁,如有病患则可提前退休。
D.南郊,封建社会郊祀的一种,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弼因为阻挠施行青苗法被解除了宰相职务,王安石说这不足以阻止奸邪小人,甚至把富弼和办事不力的人作比。
B.王安石与司马光因变法立场不同,两人为此争议不休,神宗说同意司马光的意见,但不会给予司马光答复。
C.王安石认为司马光的才能不足以危害政治,只是一旦让其身处高位,那么对变法持不同意见的人会依附他。
D.欧阳修曾经提携过王安石,他请求致仕,王安石却不挽留:富弼、韩琦是王安石曾追随过的人,为了变法王安石也加以排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埛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奏对极论其罪,谪死。
(2)此盖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
【5】王安石与司马光就变法产生严重分歧,司马光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15、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徜徉孔林》中作者提到:中国古代“重文轻理工”的传统与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有很强的关联度。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
②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扶”,在文学经典中,次要人物也往往呈现出别样的色彩,令人难忘。请从船总顺顺、王满银、假洋鬼子、尤三姐和薛蟠几个人物中选择一位,描绘最能突出其特点的一个场景。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③请以“最美”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你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感受。要求:从《红岩》《老人与海》《红楼梦》《边城》中选材立意,可选一部,也可选多部;主题明确,有感染力。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