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许昌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劝学》,战国末期荀况所作。此文善于取譬,层层设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等,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B.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所作。文章抒写了他与友人曲水流觞、游目骋怀的逸趣,和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的生命感怀,兼有超脱与深沉之情。

    C. 鲁迅,中国现代作家。他的小说《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意在揭出中国人的“病苦”以进行“疗救”。

    D.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其剧作《哈姆莱特》讲述了哈姆莱特因多疑而误杀自己的妻子,最终懊悔自刎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母立于兹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吾妻归宁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金正日此次访问俄罗斯并与梅德韦杰夫举行会谈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俄罗斯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

    B. 针对康菲公司近期C平台附近新发现渗漏点的问题,表示新溢油点的溢出物只是从海床浅层渗漏出来的油气混合物。

    C. 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24日表示,中国驻利比亚使馆已成功将受困的黎波里某酒店的5名中国记者安全接出并妥善安置。

    D. 经多次测试完毕后,中国首艘航母明年预计在八一建军节正式交付海军服役,并在国庆节前后举行正式的下水典礼。

  •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贤至(全) 少长集(都)   茂林竹(修整)

    B. 畅叙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交好)   山峻岭(高)

    C. 修短随(变化) 终于尽(至,及)  之所欣(过去,从前)

    D. 之于怀(比喻) 其一也(情趣)   叙时人(一个一个地)

  • 5、云南讲武堂,全称“云南陆军讲武堂”,于1909年(宣统元年)在(   )设立,前后共办十九期,为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

    A.昆明 B.曲靖 C.大理 D.玉溪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些外国人颇为羡慕中国人有私章。他们觉得在小小的一块石头刻上自己的名姓,或阴或阳,或篆或籀,或铁线或九叠,都怪有趣的。抗战时期,闻一多在昆明,以篆刻图章为副业,当时过境的美军不少,常有人登门造访,请求他的铁笔。他照例先给对方起一个中国名字,告诉他们那几个中国字既是谐音,又有吉祥高雅的涵义。对方已经乐不可支,然后就会约期取件,当然是按润例计酬。虽是雕虫小技,却也不轻松,视石之大小软硬而用指力、腕力或臂力,积年累月地捏着一把小刀,伏在案上于方寸之地纵横排奡注(排奡:指诗文书画笔力矫健奔放,不受约束。),势必至于两眼昏花,肩耸背驼,手指磨损。对于他,篆刻已不复是文人雅事,而是谋生苦事了。 。

    在字画上盖章,能使得一幅以墨色或青绿为主的作品,由于朱色印泥的衬托,而显得格外生动,有画龙点睛之妙。据说这种做法以酷爱文化的唐太宗为始,他有自书“贞观”二字的联珠印,嗣后唐代内府所藏的精品就常有“开元”“集贤”等钤记。一般而言,收藏家或鉴赏家在字画名迹上盖个图章原不是什么坏事,不过一幅完美的作品若是被别人在空白处盖上了密密麻麻的大小印章,却是大煞风景。最讨厌的是清朝的皇帝,动辄于御题之外加盖什么“御览之宝”的大章,好像非如此不足以表示其占有欲的满足。最迂阔的是一些藏书印,如“子孙益之守勿失”、“子孙永以为好”、“子子孙孙永无鬻”之类,我们只能说其情可悯,其愚不可及。

    明清以前,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流落于市面的所谓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实,或直写胸意。有时候还可于无意中遇到石质特佳的印章,近似旧坑田黄之类。先君嗜金石篆刻,积有铜器铭文、碑石拓片很多,印章亦不少,丧乱中我仅携出数方,除“饱蠹楼藏书印”之外尽属附章。有一块长方形寿山石,刻诗一联“鹭拳沙岸雪,蝉翼柳塘风”,不知是谁的句子,也不知何人所镌,我觉得对仗工,意境雅;书法是阳文玉筋小篆,尤为佳妙,我喜欢它文字凸起有棱、圆融秀丽之貌。还有一块白文“春韭秋菘”,我曾盖在一幅画上,后来这幅画被一外国人收购,要我解释这印章文字的意义,我当时很为难,照字面翻译当然容易,说明典故却费周折。南齐的周颙家境清贫,“文惠太子问:‘菜何味胜?’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春韭秋菘代表的是清贫之士的人品之清高。早韭嫩,晚菘肥,菜蔬之美岂是吃牛排吃汉堡面包的人所能领略?

    (取材自梁实秋《图章》,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外国人羡慕中国人有私章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在一块小小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姓名非常有趣。

    B. 闻—多给外国人刻图章,先给对方起一个谐音又有高雅寓意的名字,再按润例收费,润例就是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定的报酬标准,

    C. 在书画作品上盖上印章,可以使一幅作品显得格外生动,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做法应该是从酷爱文化的唐太宗开始.

    D. 最愚蠢的行为就是收藏家或鉴赏家在字画名迹上盖个图章,例如清朝皇帝在御题之外加盖个“御览之宝”的大章。

    2下列对印章功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使画作更加生动   B. 推动字体的演变

    C. 表明藏书的归属   D. 展现文人的雅趣

    3下面诗文所表现的精神品格,和“春韭秋菘”一致的一项是〈 〉

    A.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

    B.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鲍照《拟行路璩难》)

    C.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默写

    (1)倩何人,_____________,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4)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

    (6)青树翠蔓,蒙络摇缀,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7)桃李不言,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8)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中的钉头闪耀,比粮仓的粮食还要多。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用二人能共同享用自然界的无穷宝物劝慰朋友。

    (3)为了使诗文表达更加生动有趣等,古代诗文中常常会借“木”说理,比如:“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社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了六种情景,动静相间,声色相融,互相映衬,意境凄清萧瑟。

    (3)苏轼《赤壁赋》中写出箫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一句点明了君子的天赋跟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而君子学识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是他们“_______”。

    (2)《出师表》中陈述作者受命以后,“夙夜忧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山西村》中写出农家款客尽其盛情的句子是   ________”,写出诗人山间漫步迷惘之际豁然开朗的句子是“______”。

    (2)《蜀道难》中由上至下正面写出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写出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   ____”;文中“___________”的学习观,阐明了学习是每个人的终身使命和价值追求。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杜甫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注】①此诗作于华州。当时诗人因替兵败的房琯辩解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月六日苦炎蒸”一句照应题目“早秋苦热”,直写郁蒸难耐的感受让人苦不堪言。

    B.“皆是蝎”“转多蝇”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态度。

    C.诗歌颈联通过异常行为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一个面对公文堆案极度烦燥的官员形象。

    D.全诗通过感官的体验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真实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 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侧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侯生:侯嬴,信陵君门下食堂客。原为魏都大梁夷门看守。②如姬:魏王宠妾。因信陵君为其报父仇,故对信陵君深为感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B.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C.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D.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古代代朝廷封官、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的凭证。分为两半,合二为一方生效。

    B.婚姻:男女结合为夫妻,嫁娶;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文中指后者。

    C.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楚、燕、齐。

    D.社稷:社,古代指五谷之神意;稷,古代指土地之神。象征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唇齿相依,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魏国又是楚国、燕国、齐国等国的屏障。

    B.作者认为通过“窃符”而借一国的军队分散六国的灾祸,并不是信陵君的罪过。

    C.作者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为了魏国,也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和平原君。

    D.作者认为信陵君备受时人尊崇,致使时人和邻国不知魏国还有魏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

    (2)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中国带来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2018年12月18日上午10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岁月不老,初心不改。我们回望四十年,是向我们共同拼搏奋斗的岁月致敬,更是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肩负使命,勇敢追梦。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时代变化的感受、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