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昆明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的作者是(  

    A.陆游 B.辛弃疾 C.岳飞 D.李清照

  • 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经谁删减后,现仅存三十三篇?( )

    A.王弼 B.程树德 C.郭象 D.王闿(kǎi)运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它____,____, ____ ,____ ,____ , ____ ,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和“生产一消费—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⑥④③⑤②

    C.④②③⑤①⑥

    D.④⑤⑥③②①

  •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化恰似长河, 有大浪淘沙沉淀的河床, 有奔腾澎湃汇入的支脉, 不舍昼夜、源远流长。外在环境越是变化,文化传统越需坚守, 这样,传统方为传统——这是考验文化守成定力的重要维度。   传统也不是死水、不是静物,主动适应变化,创新表现方式,注入时代气质,传统方有生机也具价值。

     

    A

    不仅

    而且

    虽然

    所以

    B

    不仅

    而且

    倘若

    因此

    C

    因而

    只有

    但是

    D

    因而

    只有

     

     

    A. A   B. B   C. C   D. D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无惑也难矣

    师道不复可知矣

    B.为惑也,终不解矣

    皆出于此乎

    C.其身也

    不拘时,学于余

    D.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剧集市场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几百部的上新、逾万集的播出,人们对优质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一类作品:它们具备精品剧的品相,一开始就给足人们观剧期待,然而随着剧情推进,陆续出现人物形象不连贯、剧情不合逻辑、结尾仓促等问题。比如,前不久一部非常火的家庭剧,情感刻画细腻、演员演技精湛、主题令人耳目一新,始播就赢得广泛好评。遗憾的是,该剧后半部整体质量下降,口碑随之滑坡。这类“半部好剧”的现象当前比较普遍。

    相比于泛泛之作,“虎头蛇尾”的作品更令观众感到遗憾。剧集出现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剧本不扎实。剧集体量大、播出周期长、收看门槛低等特性,使其具有“陪伴”属性,能否迅速与观众建立共情,是很多编剧创作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为了吸引眼球,编剧会在剧集开头设置各种悬念,埋下各式伏笔,让观众迅速融入其中。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多线叙述的开展,人物不断增加,故事变得复杂,很容易出现情节衔接不畅、人物设置前后矛盾等问题。如何避免出现“半部好剧”现象?编剧在动笔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比如,可以为每个角色设置一份详尽的人物报告,这样不仅会让一个个角色立体丰满,还可以有效减少情节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好的编剧不仅要保持“局外人”的客观冷静,随时审视故事前后的连贯性,还要在情感上完全投入到作品中,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欢笑,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才可感可信,否则很容易把角色变成仅仅推动情节的“工具人”,虽然起初惊艳,后期却黯然失色。

    剧集创作是团体协作的项目,避免出现“半部好剧”现象需要整个行业提供支持。很多剧集拍摄周期紧张,只有故事大纲或者前几集内容就立项拍摄,没有给“一剧之本”留有足够创作时间。为赶进度,有的作品往往多个编剧联合创作,这种情况尤需整体统筹,避免出现前后不一致问题。

    “半部好剧”现象,也与当前剧集盈利模式有关。《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2020》显示,仅2020年1月至8月,上新电视剧60部、网络剧162部。当前网络视频平台是剧集播映的重要渠道,剧集也是各平台吸引会员以增加营收的重要抓手。在这些视频平台上看剧,往往前几集免费,继续看下去就需要购买“会员资格”。因此,制作方往往在一部剧的前几集上花费最多心血:将节奏紧凑、高潮迭出的内容前置,吸引观众掏钱观看。

    倾力打造作品“开头彩”本无可厚非,但作为集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文艺创作者,如果只追求“短平快”、赚“快钱”,让一部有可能成为精品剧的作品止步于“半部好剧”,就会格外让人“恨铁不成钢”。“半部好剧”的“希望”在于,它显示出当前剧集创作者具备打磨精品的潜力,而差的这一口气,恰恰是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为了写《大工匠》,编剧高满堂曾长期在工厂体验生活;为拍好《大江大河》,主创团队对细节严格把控,小到一碗肉在剧中年代怎么吃,都认真“考据”一番。水平有高低,质量有高下,但创作态度和创作追求决定着作品最终呈现的品格。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到《士兵突击》《大明宫词》《闯关东》《潜伏》《父母爱情》,再到走出国门并受到海外观众欢迎的最新网络剧,经典的诞生都是主创人员耐得住寂寞、用心创作的结晶。期待我国剧集创作去掉浮华浮躁,重视创作规律,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摘编自任飞帆《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材料二:

    且看,《和平饭店》前10集,陈数、雷佳音搭档的反差萌清新脱俗,情节推进中,悬念迭着悬念,叫人一秒都不舍得快进。可10集过后,易容、掉包、制毒、徒手劫刑场等反逻辑、反常识的剧情一再出现,把之前累积的好感消解殆尽。《台湾往事》前15集完全有成为经典的潜力,但从第16集开始,关乎家国情怀的正剧就变成俗套的神剧,连骑个自行车都要动用技术抠图。《美好生活》也不例外,前20集凭细节戳中了中年心事,靠演技赢得了生活质感,但20集之后几乎所有出场人物都有了三角四角情感纠葛。于是,这些剧集的网络评分无不高开低走。

    “半部好剧”谁之过?祸首就是如今国产剧的通病——注水。本应是戏核突出、节奏流畅的好故事,出于商业原因,硬生生被大量啰唆又俗套的“凑集数”拖垮。为了多放广告凑集数,往剧情里硬添加不必要的人物、情节,甚至一些段落重复剪辑,“闪回”段落越来越长。常常是十集之前,该放的戏剧钩子都已放置,观众也多“上钩”,此时在酒里兑水还是在水里兑酒,浓度全凭资本诉求。如果一集能卖1200万,多剪五集就能多卖6000万,何乐而不为!

    反正拖拖拉拉几十集,只要关键悬念一直在,观众再不耐烦,在没有更好的剧集替代前,也不至于一怒弃剧。

    电视剧行业,本应剧本至上,却成了经济账本为王,结果是,精品剧不精,水剧更水。要避免“龙头烂尾水蛇腰”的“半部好剧”层出不穷,需要平台自身把好品质关,更需要创作者澄净下来,少些商业投机,回归初心。

    (摘编自王彦《电视剧高开低走半部好剧,谁之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半部好剧”总是前面几集或者十几集精彩,给足人们观剧期待,但后面就一集不如一集,越往后水平越低,口碑直线下降。

    B.编剧在剧集开头设各种悬念、埋各式伏笔,目的在于吸引眼球,建立共情,让观众迅速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和保持其观剧欲望。

    C.像《和平饭店《美好生活》等网络评分高开低走的作品,都应该像《士兵突击》《潜伏》一样从“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D.编剧在剧情里注水,使情节拖拖拉拉,剧集愈来愈多,根本原因是抓住了大部分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不会一怒弃剧的心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虎头蛇尾”的剧作比泛泛之作更令观众感到遗憾,是因为它们有成为精品的基础,观众的期望值较大。

    B.如果编剧能以“局外人”的客观冷静审视故事,在情感上完全投人到作品之中,精品力作的产生就值得期待。

    C.编剧高满堂为写好剧本长期体验生活,《大江大河》主创团队严格把控细节,这种创作态度有利于作品的成功。

    D.如果《台湾往事》15集之后的各集,依然能关乎国家情怀,就可以成为经典,就能改变评分高开低走的趋势。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举出的家庭剧例子,论证了“半部好剧”的口碑必定是高开低走。

    B.文章主体部分从剧集创作、盈利模式等多方面指出了“半部好剧”的成因。

    C.从文章第四段数字的对照来看,网络视频平台已是当前剧集播映的重要渠道。

    D.文章基于创作者有打磨精品的潜力,提出了让“半部好剧”成精品的观点。

    4两则材料都揭示了剧集盈利模式下会出现“半部好剧”,请简要概括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5怎样才能避免“半部好剧”的产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借助车马和舟楫的结果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形象说法,论证了“善假于物”的道理。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先列举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在厄境中的事例,后总结他们著书立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词中“四万八千”这一数词,体现出对仗的句式美和平仄的音韵美,是李白在古诗中惯用的夸张用语,如“_________”和“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写文章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杜牧在文中就以其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覆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历来为人称道,但也有古人对此持有异议。苏洵在《六国论》中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评价此事。

    (3)《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此典以明志。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__________”,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保全树木的天性,须做到“____________”,其间闪耀着“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

    (3)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或展示尚贤的姿态,或寄托隐逸的情怀,如“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借孔明的房子来写自己的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借孔子的话以表明自己安贫乐道。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首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接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衬托的手法抒发送别之时的愁苦心情。

    (3)《荀子·劝学》中论证学习需要积累时举例,如果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积累细流,就“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丕在《短歌行》中借“其物如故,其人不存”来表达对已故魏王的哀思,李煜在《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相似的语境,表达了对故国的眷恋。

    的“

    (2)苏轼《赤壁赋》充满思想,深含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自然与人类无穷无尽、永远长存的哲理。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邮亭

    【唐】张继

    云淡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

    自从身逐征西府,每到开时不在家。

     

    【乙】过含山邮亭和子厚弟壁间韵三首(之三)

    【北宋】王之道

    开窗如见碧油幢,新竹春来过屋长。

    渐近柴桑旧家路,清风来报稻花香。

    【1】《过》诗所写的季节是(     

    A.初春

    B.初夏

    C.初秋

    D.深秋

    【2】下面对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欲斜”三个字点出了时间。

    B.“每到”写出了离家时间之久。

    C.“碧油幢”指成片竹子如营帐。

    D.“柴桑”在诗中指的是桑树林。

    【3】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未几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鄂韡:繁盛,“韡”音wěi。 ②赀:财货,音

    1第①段中主人喜爱新牡丹是因为新牡丹□□、□□、□□。

    2第②段“客”举“善相花者”这一例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新牡丹花朵美、价格高,但过于娇弱,不易成活。

    B.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C.主人对牡丹不闻不问疏于养护,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D.主人种花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性格与修养出了偏差。

    4第③段写主人“记之以自警”,结合全文,你认为他会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5本文与高中课本 (朝代)龚自珍的《   》相比,在写法与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附录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世纪20 世纪之交,中国国贫民弱,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如椽之笔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21世纪,中国国富民强,人们却遭遇了“非典”和“新冠”两次疫病的袭击。

    假如生活在今天,面对这种情况,鲁迅先生是否应该弃文从医,救治国人病痛的身体?

    某中学拟就此开展辩论活动,现面向全校学生征选正方和反方辩手。请从“应该”或“不应该”两种立场选择其一,写一篇辩论词。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