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近年来草原自驾游的兴起,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草原不可承受之重。
B.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会有近1亿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提前实现脱贫目标。
C.为满足经济发展对大数据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教育部已陆续批准35所高校设立大数据技术专业。
D.张桂梅校长对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身患多种严重疾病,但她无时无刻地牵挂着大山深处的女孩子们,她是教育脱贫的最美践行者。
2、下列语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青年作家王刚到张编辑家做客,来到客厅,张编辑忙说:“小王今天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呀。”王刚连忙说:“不敢当,不敢当。张编辑,我今天来舍下拜访,带来一篇拙作,想请您斧正。”
A. 光临 B. 舍下
C. 拙作 D. 斧正
3、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以农民起义为题材,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B.《水浒传》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仅描写武松的就有“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
C.《水浒传》中吴用、宋江、刘唐等人采用了激将法,激林冲火并了心胸狭隘的王伦,随后大家便尊推宋江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D.“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是指鲁智深,“青面善”则是杨志的绰号、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C. 前人之述备矣 或异二者之为
D. 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5、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释)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临:靠近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C. 心窃乐之 窃:偷偷地
D. 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诚:的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B. 醉翁之意不在酒/静坐久之
C. 犬立岸傍/其一犬坐于前
D. 山水之乐/心窃乐之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断两处)
千 古 文 章 之 道 不 外 于 是 岂 独 画 乎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
【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诗歌鉴赏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__的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班级举行“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题目。
(1)【活动一:探寻自强不息精神内涵】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阅读上面材料,从个人角度说说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讲述自强不息人物故事】
①人生的棋盘上,如果畏惧行走的艰辛,我们便永远不会抵达目的地。
②自强,就是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音符,演绎着强有力的生命乐章。
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生生不息,其根源就在于世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
④只有以饱满的热情、自强的精神面对障碍,我们就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古往今来中华好儿女自强不息的故事!
在这个环节,主持人设置了以上开场白,请选出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 )
A.上面开场白中前四句的语序混乱,正确语序应为③①④②。
B.①句为假设关系的复句,②句为并列关系的复句,③句为倒置的因果复句。
C.第④句关联词语用错了,应把“就”改成“才”。
D.第⑤句运用感叹句,突出聆听自强不息故事的强烈情感。
(3)【活动三:追寻经典中的自强不息精神】
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以上诗句选自艾青的《黎明的通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和自强不息的追求;他的长诗《向太阳》表达了______________。
8、(10分)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1) 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2) 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4) 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 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6)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 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 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 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9、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
①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微火”形态呈现的火炬成为许多人脑海中的经典瞬间。而这一瞬间的“幕后推手”,正是氢燃料。氢燃料燃烧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氢燃料是如何做到的?这么好的能源,又为什么现在才使用?
②氢,化学元素符号为H,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是最轻的元素,也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大约占据宇宙质量的75%。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不同,难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但氢的热值很高,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氢所产生的热量是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的2—4倍;同时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存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调配太阳能、风能等作为能源载体。最重要的一点是,氢气仅仅含有氢元素,燃烧的产物中只有水,而传统的化石燃料因为含有碳元素,所以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在“绿色环保”方面意义重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作为燃料有着丰富的优势,但它的开发和利用充满着诸多挑战。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可分为制取、储运和终端使用三个环节。需要每个环节同时进步,战胜各自的技术壁垒,才能实现氢气的最终利用。
③虽然氢能是绿色能源,但氢的制取过程却并非完全零碳排。氢能按照其制取方式,可分为灰氢、蓝氢、绿氢气三种: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燃料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的排放。灰氢的生产成本较低,制氢技术也较为简单,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氢气是灰氢,约占当今全球氢气产量的95%左右;蓝氢,是天然气制氢,在产生温室气体的同时,会使用碳捕捉、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对温室气体进行捕获,从而实现低碳排放生产;绿氢,是通过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比如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也是制氢的终极目标,但由于目前技术限制,制绿氢成本较高,距离大规模应用仍需时间。
④氢气易燃、易爆,氢能的运输主要有气氢、液氢和固氢输送3种方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储氢容量、降低成本、提高易取用性是储运技术的重点。储氢技术可分为物理储氢、化学储氢两大类。物理储氢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物理吸附储氢以及地下储氢等方式。高压气态储氢是将氢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液化后储存在容器中,具有储存容器体积小的优点;吸附储氢是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以物理吸附将氢气储存在大比表面的材料中;地下储氢是在地下盐层中挖出一个“容器”来储氢,与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有效储存氢气。
⑤当我们足够了解氢的制取与储存之后,关于氢能的利用也被科学家提上了日程,目前氢燃料电池是氢能较为常见的终端应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氢燃料电池就已被应用于航空航天,进入70年代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氢燃料电池逐渐应用于各大领域,包括发电、汽车、船舶和无人机等。
——摘自2022.06.01《中国科普博览》,有改动
【链接材料】
氢氧燃料电池通过电池内的氢气与氧气进行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这种电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相同。它与一般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一般电池的活性物质是预先放在电池内部的,因而电池容量取决于贮存的活性物质的量;而燃料电池的活性物质(氢气和氧气)是源源不断地输入的,因此,这类电池实际上只是一个能量转换装置。
【1】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氢能源的相关知识。
B.第②段中加点词“仅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氢的制取过程与氢的终端使用都实现了完全零碳排放。
D.北京冬奥会上的火炬燃烧使用氢燃料,充分体现我国对“绿色环保”的重视。
【2】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进行分析。
【3】请你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围绕“催化分解”“化学反应”“循环”三个关键词,从科普文表述的角度,对如图这幅氢能量转换装置简易图进行说明。(不超过80字)
【4】文中第③段加点词语“完全”能否删去?为什么?
【5】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这篇阅读材料是否适合推荐给广大中学生阅读?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从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到全国率先推广“定时定点”模式,再到开出全国首张垃圾分类个人罚单,广州的垃圾分类探索进入了快车道。今年7月广州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工作,到2020年广州将打造成为全国垃圾分类样板城市。可以说,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广州人生活中的“必修”课了。
生活垃圾经过有效的分类处理利用,垃圾减量化,会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那如何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投放?如何给生活垃圾“瘦身”?你真的做对了吗?
在许多人的眼中,垃圾分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是树枝树叶是什么垃圾?废弃化妆品是有害垃圾吗?大件家具应该如何投放? 8月9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对外发布了最新的《广州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019年版)),细致列举了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120多种细目。对不同生活垃圾种类类别、投放注意事项、容易混淆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较细致的列举,为人们践行垃圾分类提供了清晰指引。
纸类垃圾如报纸、包装纸等,应尽量叠放整齐,避免揉成团,减少此类垃圾的体积,便于运输。而纸中,厕纸、复写纸、被污染的纸张则不属于可回收物,不需遵从这个原则。瓶罐类物品如饮料瓶、调料瓶等应将容器内产品用尽,用清水清理干净后再投放,减轻此类垃圾的重量,便于运输。
餐厨垃圾在人们的生活垃圾中普遍占比较大,对其实施分类投放对减少生活垃圾终端处理量至关重要,所以对餐厨垃圾的分类投放非常重要。餐厨垃圾应沥干水分、去除包装物后,存放于家庭餐厨垃圾容器。在垃圾投放点投放时应去除垃圾袋,投放至绿色餐厨垃圾收集容器内,垃圾袋投放至灰色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内。
餐厨垃圾作为生活垃圾中的大头,可以从减少餐厨垃圾入手来提升垃圾分类的效率。在饮食方面,不论是家庭开火做饭还是叫外卖都应注意适量,合理搭配,避免大量剩菜,减少餐厨垃圾的同时也减少浪费。在外就餐时,应养成适量点餐、剩菜剩饭打包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也能为减少生活垃圾做出大贡献。
小习惯大文明,垃圾分类就是社会新时尚。希望更多的市民群众支持垃圾分类、参与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广州、文明广州。
(资料来源:《广州日报》2019年8月15日,有删改)
链接一:
生活垃圾分类,是指按照生活垃圾的组成、利用价值以及环境影响程度等因素,并根据不同处理方式的要求,实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的行为。
一、垃圾分类基本原则: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
二、生活垃圾分成四类
(一)可回收物,是指生活中产生的适宜回收和可循环再利用的物品。主要类别包括废纸类、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废织物、废旧木材等。
(二)餐厨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易腐烂、易变质发臭的废弃物。主要类别包括菜头菜尾、肉蛋食品、瓜果皮核、剩菜剩饭、碎骨汤渣、糖果糕点、宠物饲料、水培植物等。
(三)有害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主要类别包括废电池类、废灯管类、废药品类、废化学品类、废水银类、废胶片及废纸类。
(四)其他垃圾,是指居民家庭生活中产生的除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之外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混杂、污损、易混淆的纸类、塑料、废旧衣服及其他纺织品、废弃日用品、清扫渣土、骨头贝壳、水果硬壳、坚果果壳、玉米棒、陶瓷制品等生活垃圾。
(节选自《广州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019年版)》,有删改)
链接二: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据了解,在9月1日开学日上,全市各区已将垃圾分类知识全面引入全区幼儿园、中小学的秋季“开学第一课”,通过课堂内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课堂外开展契合学生年龄段的游戏互动、创意表演、奖励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孩子们带来积极向上的垃圾分类新体验。
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在教学楼和垃圾房设置了分类投放垃圾桶,老师、学生都从课室开始做好垃圾分类,学生们分类好,分类投放到垃圾桶,学校的垃圾也会分类收集和运输,物管公司的清洁工人还会在垃圾房进行二次分类。
(资料来源:《广州日报》2019年9月9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2019年7月广州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工作,2020年将打造成全国垃圾分类样板城市,进行垃圾分类已成广州人的“必修”课。
B.《广州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019年版)》为人们践行垃圾分类提供了清晰指引,细致列举了120多种细目的生活垃圾。
C.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不仅能够大幅度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D.2019年广州市各区幼儿园、中小学将垃圾分类知识引入秋季“开学第一课”。并都在教学楼和垃圾房设置了分类投放垃圾桶。
【2】下列关于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情况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大部分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民众一直坚持分类存放,投放垃圾。
B.接近半数民众对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方法不清断,可见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仍需提高。
C.超过半数民众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并能坚持对垃圾进行分类,民众参与度高。
D.从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情况来看,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垃圾分类的民众都是少数。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按照生活垃圾的组成、利用价值、环境影响程度和不同处理方式的要求,来实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
B.纸类垃圾和瓶罐类物品都属于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应“变废为宝”,实行垃圾资源化。从而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C.餐厨垃圾投放至绿色餐厨垃圾收集容器内时,应去除垃圾袋,因为垃圾袋属于污损的塑料,需另投放至灰色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内。
D.餐厨垃圾作为生活垃圾中的大头,对其实施分类投放,能有效减少生活垃圾终端处理量,因此对餐时垃圾的分类投放非常重要。
【4】在生活中可采用哪些具体措施来给生活垃圾“瘦身”?请根据文本内容分点概括。
【5】小华为家人点了一个烧烤套餐外卖,包含一条烤鱼、四个鸡翅,三根玉米棒、两罐可乐。吃完之后,小华需要将以上食物残渣及一次性餐盒、垃圾袋等分类投放。小华该如何准确投放这些垃圾?请根据文本内容作答。
11、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为何科研人员“不相信”科学?
①相信科学在今天已经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无论衣食住行,还是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科学。但研究表明有很多科研人员却偏偏不相信科学,是不是令人费解?
②世界某著名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一项关于科研信任度的调查显示,平均有86%的科研人员会对他们看到的科研产出(结果、结论)持怀疑态度。在回答“在您上周遇到或者阅读的各种科研产出(包括数据、代码、图形、视频、论文、预印本、其他文章)中,您认为有多大比例是可信的”这个问题时,受访的研究人员中有14%认为全部可信,48%认为大部分可信,15%认为只有一半可信,21%的人认为有一些可信。尽管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对科学研究产出的信任度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倾向于“不相信科学”。这样的调查结果不免让公众怀疑:为什么连科研人员都不相信同行的研究结果?
③如果我们一起深入分析,也许就会释然:怀疑才是科学精神的内核,心中存有“不相信”,才是对科学的尊重。
④从第一个层次看,科学不端行为与其他行业的不良行为一样,占有一定比例。正如一块土地,既会长庄稼,也会长杂草。科研中存在着有意无意的造假,还有一些低质量的科研活动,如误读或研究方法存在缺陷,一些科研产出尚不成熟就被发表出来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科学家对科研产出普遍存怀疑态度。
⑤从第二个层次看,科研产出需要反复检验,不能轻易相信。科学的可信建立在可重复的基础上。检验信息来源至少要经过两个信息源的对比;检验科学结论至少要经过两次重复验证,而且还要随着时间推移进行多次验证。
⑥那么,如果重复验证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是否就是完全正确而值得百分百信任呢?也未必。这就是第三个层次:每一项科学研究都是零碎和局部的,每一种科研产出都只揭示了事物规律的一个局部,它们构成了从相对真理无限接近绝对真理的长长的阶梯,但并不能完全还原绝对真理。即使把所有科研产出拼合在一起,也未必能全部还原自然和社会的真相。例如,人类基因组,即便把一种蛋白的碱基序列都测出来,那也只是静止和死亡状态下的真相,而这种蛋白在生物活体中是如何呈现生命活力和功能的,还是难以完全复原。英国《自然》杂志资深编辑亨利·吉称:“我们在《自然》上发表的一切都是错误的。”这位资深编辑言之凿凿,会不会太过绝对?在该杂志上发表、曾被授予诺贝尔奖的DNA双螺旋结构难道是错的?但万事万物如河流奔腾,变化不息。经过更长时间和更多研究,DNA双螺旋结构的结论就会改变,甚至被颠覆。现在,研究已证明DNA还有多种结构,如环状。
⑦既然科研产出不一定可信,那么,轻信那些未被重复检验过的结论就可能给个人、社会和人类带来不良后果,甚至灾难,这也是科学家“不相信”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科研结果往往是政府决策的依据,很多国家的医疗保健政策都建立在科研结果之上,而未经验证的科研结果会导致决策错误,造成国民健康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⑧不过,如果不相信科学,还有什么事物可以相信呢?对待科学,我们究竟应该持怎样的态度?上文提及的调查中还有一组数据可以给我们启示。关于如何对待所看到的科研产出,57%的科研人员表示会仔细检查附录材料或数据,52%的人会寻求其他可靠来源的佐证,37%的人会通过认识的研究人员获取相关资源……显然,这些行为就是在对比多个信息源,以获得较为可靠的结果。在每一阶段或具体问题上,我们可以相信经过检验的科学结论,而在历史长河中,怀疑才是科学精神的内核。只有在不断怀疑、求证乃至否定之否定后,人的认知才能一步步深化。而科学也正是在不断怀疑、改变、完善或者推翻已有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更接近世界本质的结果,或是最大程度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作者:张田勘。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摘引科研信任度调查的一些数据,说明科研人员“不相信”科学并非虚言。
B.第④段的画线句中,“庄稼”比喻优质的科研产出,“杂草”比喻科学不端行为。
C.第⑥段以有关DNA结构新的研究结果为例,否定了亨利·吉过于绝对的说法。
D.第⑦段加点的“往往”二字突出了科学结论对政府决策的重要性,准确严密。
【2】请用“/”给全文的段落划分层次,并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你这样划分的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3】网络的发达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各种科学谣言也趁机四处流传。请综合链接材料及上文中的相关内容,分析信息时代的我们应如何辨别“科学结论”的真伪。
【链接材料】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2018年2月4日,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一场普通的毕业典礼备受关注。81岁的“奶奶同学”薛敏修完成了所有专升本课程的学习,在这一天拿到了天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本科毕业证书,而为了这一刻她已经整整奋斗了四年。
2014年,77岁的薛敏修进入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她成了“身边的榜样”,成为老师和同学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她每天都是凌晨5点起床,基本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她说:“只要学习我就高兴,学习我就有收获。”
她会五门语言(中文、英语、法语、俄语、拉丁语),还会制表、修图等软件,确实令人惊叹!
要求:(1)根据对上述材料的阅读理解,请从“梦想”“坚持”“榜样”“学无止境”“勇于挑战”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不少于600字。 (2)文体(除诗歌外)自选,题目自拟。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