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蔽(yīn)                    (ài)                    育(bǔ)                    滋暗长(qiān)

    B.首(qiáo)                    (miǎo)                    宁(wù)                    锋芒毕(lù)

    C.弱(léi)                    (pāo)                    (lòu)                    坦荡如(dǐ)

    D.掇(cuān)                    亮(zèng)                    味(xìng)                    人事(xǐng)

  • 2、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游记》“三调芭蕉扇”中,孙悟空第一次骗得真扇,却被牛魔王又骗回去;第二次借到假扇;第三次在哪吒等天神帮助下,得到了真扇。

    B.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关注孩子的成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意志消沉时,用克利斯朵夫的例子来启发他,希望他能正视现实,理智分析。

    C.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在杨先生家拉包月,主人不把他当人看。有一次在送走一位客人后,因杨太太的无礼,忍无可忍的祥子愤怒地辞掉了这份工作。

    D.在《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遭遇土著人围攻,尼摩船长将电通到船的栏杆上,土著人触电后吓得魂飞魄散地退走了。

  • 3、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是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 ,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   的流程。

    A.比比皆是   水滴石穿 B.俯拾皆是   水落石出

    C.比比皆是   水落石出 D.俯拾皆是   水滴石穿

  •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有梦就不懈追求,有理想就勇敢去拼搏,闯荡中磨砺的双翼,在风雨中更显得坚强;________,不为世俗所改,不被名利所动,“我行我素”也许是固执,也可以是对清者自清的诠释;________,苟活的生命软弱得可鄙,适当的客套是一种礼貌,过分的讨好是一种谄媚。

    A.坚持生命的理想     坚持生命的尊严     坚持生命的原则

    B.坚持生命的原则     坚持生命的理想     坚持生命的尊严

    C.坚持生命的原则     坚持生命的尊严     坚持生命的理想

    D.坚持生命的理想     坚持生命的原则     坚持生命的尊严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中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春,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客:太守与来饮于此       是金陵人,

    B.绝:湖中任鸟声俱       巘多生怪柏

    C.一:上下        在洞庭

    D.更:是日,定矣       湖中焉得有此人

    【2】翻译句子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文段【甲】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话富有表现力,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4】【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有何作用?

    2诗歌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回首翘望,最让你流连忘返、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的是黄海日落的美景:红彤彤的晚霞铺满半边天,鲜花的芳香在你鼻边醉人地萦绕,华丽的彩蝶在你身边màn妙地起舞,

    。这样,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在你的眼前层层叠叠打开,尘封的心胸在此刻敞开,所有的狭隘自私都会淡去;自由的心灵在此刻放飞,所有的豁达宽容都已回归。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 màn_______

    (2)根据波浪线的内容,写出对应的成语。___________

    (3)仿照文中划线句子,在横线上写出适当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默写题。

    1   ,背灼炎天光。 

    2 ,不求闻达于诸侯。

    3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中揭示了将士们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4)白居易在《观刈麦》中用 表达对劳动人民刈麦的艰辛的深切同情。

    (5)持节云中,

    (6)亲贤臣,远小人,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李逵也不回话,抡过竹篙,却望那人便打。那人抢入去,早夺了竹篙。李逵便一把揪住那人头发,那人便奔他下三面,要跌李逵。怎敌得李造水牛般气力,直推将开去,不能勾拢身。那人便望肋下摧得几拳。李逵那里着在意里,那人又飞起脚来踢,被李逵直把头按将下去,提起铁锤大小的拳头,去那人脊梁上擂鼓也似打……

    只听的背后有人叫骂道:“黑杀才,今番来和你斗个输赢!”李逵回转头来看时,便是那人脱得赤条条地,匾扎起一条水棍儿,露出一身雪练也似白肉;头上除了巾情,显出那个穿心一点红俏髦儿来,在江边,独自一个把竹篙撑着一只渔船赶将来,口里大骂道:“千刀万剐的黑杀才!老爷怕你的不算好汉!走的不是好男子!”李逵听了大怒,吼了一声,撇了布衫,抢转身来。那人便把船略拢来凑在岸边,一手把竹篱点定了船,口里大骂着。李逵也骂道:“好汉便上岸来!”那人把竹篙去李速腿上便搠。撩拨得李速火起,托地跳在船上。说时迟,那时快。那人只要诱得李逵上船,便把竹篱望岸边一点,只脚一蹬,那只渔船,箭也似投江心里去了。李逵虽然也识得水,却不甚高,当时慌了手脚。那人更不叫骂,撇了竹篙,叫声:“你来!今番和你定要见个输赢!”便把李逵搭胳膊拿住,口里说道:“且不和你厮打,先教你吃些水!”两只脚把船只一晃,船底朝天,英雄落水。两个好汉扑通地都翻筋斗撞下江里去。宋江、戴宗急赶至岸边,那只船已翻在江里,两个只在岸上叫苦。江岸边早拥上三五百人在柳阴树下看,叫道:“这黑大汉今番却着道儿,便挣扎得性命,也吃了一肚皮水!”宋江、戴宗在岸边看时,只见江面开处。那人把李逵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做一团,绞做一块。江岸上那三五百人贪看,没一个不喝采。当时宋江、戴宗看见李逵被那人在水里揪住,浸得眼白,又提起来,又纳下去,何止淹了数十遭。宋江见李逵吃亏,便叫戴宗央人去救。戴宗问众人道:“这白大汉是谁?”

    1请简要概括原著中李逵的性格特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黑旋风与浪里白条的两场打斗,并简要分析这两场打斗的特点。

    3有人认为本段连写两场打斗略显多余,只写水上的那场更简练,请你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间最温暖的归途

    ①小时候,除了自己村,我最熟悉的就是严庄了。

    ②严庄离我们村十来里山路,中间还有四五个村庄。除非太渴或者突然下了大雨,奶奶才会牵着我的手,走进其中的某个村庄,或讨口水喝,抑或在谁家的屋檐下躲躲雨。其他时候,奶奶都是领着我径直走到严村,仿佛一路上的那些村庄都不存在似的。我更想在路过的一个村子停下来,因为那里有一棵很大的枣树,枣子成熟的季节,总能从树下的草丛里找到几颗被人遗漏的枣子,甜得透心。奶奶却不让我停下来,她要么说枣树还没开花呢,要么说枣子早被人家用竹竿打光了。可是,就算没有枣子,走了这么远的山路,是不是也该歇歇脚了?奶奶笑着说:“我一个老太婆都不累,你个小娃子累什么?”她拽着我,继续走。

    ③奶奶总是很急迫的样子,出了家门,脚步就变得又碎又急,一刻都不肯停下来。从我记事起,她第一次领着我去严庄,就一直这样。我一点也不觉得严庄有什么好玩的,比我们村小,房子也比我们村的更矮更破。如果不是年节,在那里吃到的饭菜,比我们家的还难以下咽。严庄唯一吸引我的,是一个比我奶奶更老的老太婆,她有时候会偷偷塞一块蜜饯给我。她脸上的褶子比我奶奶的多,腰杆也比我奶奶的佝偻,走路时她低垂的脑袋都要触到地面了。她的牙齿差不多全掉了,嘴巴也完全瘪进去,讲出来的话就跟从破风箱里发出来的一样,沙哑到让人听不清她说什么。

    ④奶奶却跟她有讲不完的话。不过,奶奶赶了十几里的山路,当然不仅仅是来跟她说话的。大多数的时候,奶奶来到严庄,比在家里还辛苦,她要下地干活,要将被子、衣服全部洗一遍,冬天时还要用塑料皮围个圈,帮老太婆洗个热水澡。整个白天奶奶都在不停地忙碌,到了晚上,两个老太婆会钻进同一个被窝,开始讲话。她们的话我一点也不感兴趣,在又矮又破又小的房子里,我躺在两个苍老的声音中间,无趣之极。从矮墙的破窗看出去,能看到满天繁星。有一次,我在睡梦中被一阵奇怪的“嗤嗤”声惊醒,原来是两个老太太不知道说起了什么,笑得在被子里蜷成一团。我翻个身又沉入梦乡。多年以后,我如果在睡梦中被什么声音突然惊醒,还是会忍不住想到小时候的那一幕——两个老太太在深夜的土炕头发出“嗤嗤”的笑声。奶奶留在我记忆里的声音并不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模糊,唯那夜的笑声,仿佛刻在了我脑海深处,清晰深刻,不时迸发出来。

    ⑤每次跟奶奶去严庄,我们一般会住一晚,第二天往回赶。我还有两个更小的妹妹在家里,等着奶奶照顾。比奶奶更老的老太婆,拄着一根树棍子,将我们送到村口道别。每次去严庄,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我喊一声“太太”,走时再喊一声,这差不多就是我和她的全部交流了。回自己村庄的路上,我总是走在前头,奶奶说我跑得比兔子还快。而奶奶走出严庄的时候,脚步总是拖拖沓沓,好像被严庄的土粘住了脚一样。直到回头再也看不见严庄了,奶奶才突然加快了脚步。我们自己家里还有太多的活儿,等待奶奶回去忙乎呢。

    ⑥有一天,爸爸急急忙忙地对我和妹妹们说:“快,我们去严庄。”那一次,奶奶已经先去了几天,那也是她唯一一次没有带上我,自己一个人去的严庄。爸爸告诉我们,太太没了。

    ⑦到了严庄,奶奶看到爸爸,突然放声大哭。我看到那个我喊作“太太”的老太婆,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那个每次我和奶奶来严庄时一起睡的土炕。

    ⑧那一次,我们全家在严庄住了几晚,直到将太太安葬。

    ⑨从严庄回来,我们默默地行走,半路上,奶奶突然停下来,回头看了一眼,“哇”得大哭。我们都停下来陪着奶奶。奶奶摸了摸我的头,呜咽着,“奶奶没有家了……”

    ⑩那一年我6岁,还不能理解奶奶的话,想:我们不是有家吗?

    24岁那年,我的爷爷去世;31岁那年,我的奶奶也去世了。我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爷爷奶奶的家就是我的家;没有了爷爷奶奶,我从小长大的那个村庄里,也就再没有家了。那个严庄,我更是很多年都没有再去过,它和我的村庄一样,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那里,曾经有奶奶回家的路,也有我回家的路。它们,曾经是奶奶和我,在这个世间最温暖的归途。

    (作者:孙道荣。有删改)

    【1】对于回严庄,“我”和奶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或表现?请简要概括,补充表格。

    经过

    人物

    奶奶

    去之前

    总是很急迫的样子

    一点也不觉得严庄有什么好玩的

    路途中

    _____

    更想在路过的一个村子停下来,找枣子吃

    和太太相处

    _____

    _______

    返回时

    脚步总是拖拖沓沓,好像被严庄的土粘住了脚一样

    _____

    【2】阅读文章,按要求答题。

    (1)奶奶留在我记忆里的声音并不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模糊,唯那夜的笑声,仿佛刻在了我脑海深处,清晰深刻,不时迸发出来。(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句子)

    (2)“奶奶没有家了……”(“我们不是有家吗?”你怎么理解奶奶的这句话?)

    【3】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既温暖,又伤感,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世间最温暖的归途”的含义。

  • 11、实用类文本阅读课,老师以“读书得法”为专题选取三则材料探究学习,请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指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要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断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材料二】

    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材料三】

    小明同学读书完成情况

    年读书数量

    80本

    批注和记笔记方式

    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

    阅读效果

    完全忘记了书本内容,更无法将书本知识内化成能力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培根认为读书有三个目的:怡情、傅彩、长才。且分别只适用于独处幽居之时、高谈阔论之中、处世判事之际。

    B.郑板桥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故而读书不必好闻,也能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C.培根认为读书可以获得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使人充实,塑造性格,弥补缺陷。

    D.从小明读书的例子来看,要想阅读效果好就要读更多的书。

    【2】根据材料一、二内容概括探索经典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3】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一中的读书方法可知小明同学阅读效果差的原因。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小明列出可行的做法。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按要求写作文。

    善于奋飞的人天上有路,敢于攀登的人山岀有路,勇于远航的人海里有路。鲁迅先生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请以“这才是我的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