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沿溯阻绝(sù) 晴初霜旦(dàn) 飞漱其间(sù)
B. 解衣欲睡(jiě) 能与其奇者(yū) 竹柏影(bǎi)
C. 亦未寝(qǐn) 夕日欲颓(tuí) 素湍绿潭(tuān)
D. 林寒涧肃(jiàn) 藻、荇交横(xìng) 都护(dōu)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托辞(cí) 教诲(huì) 不逊(xùn) 深恶痛疾(wù)
B.诘责(jié) 发髻(jì) 陌生(muò) 抑扬顿错(cuò)
C.绯红(fēi) 解剖(pāo) 芦荟(huì) 杳无消息(yǎo)
D.订正(dìng) 匿名(nì) 瞥见(piě) 油光可见(jiàn)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掌故 燥热 蒙昧 催枯拉朽 抑扬顿挫
B.浩瀚 匿名 轩昂 和颜阅色 藏污纳垢
C.窒息 平庸 滞留 一丝不苟 油光可鉴
D.诘责 粗糙 胆怯 正襟危座 白手起家
4、小明积累了一些描写二十四节气诗句,其中,描写“立夏”节气的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C.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D.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卖炭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牛困人饥日已高”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全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困苦。
C.“把”“称”“叱”“牵”,几个动词简洁而有力,形象地描绘出了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D.“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敕”,指皇帝的命令,“口称敕”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2】叠词的运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请你说说本诗中的两处叠词是如何刻画人物、表达诗人情感的。
6、古诗文填空。
(1)云飘浮不定、形态万千,是许多诗人的歌咏对象。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湖水白云相连的景象。
(2)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望》))以春日乐景烘托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忧愁;李贺的“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豪情。
(3)借景抒情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人们也喜欢用美景来渲染“思乡”这个主题。如崔颢在《黄鹤楼》中以登楼所见的明丽江景“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7、名著阅读
王伦喝道:“你看这畜生!又不醉了,倒把言语来伤触我!却不是反失上下!”林冲大骂道:“量你是个落地穷儒,胸中又没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吴用便道:“晁兄,只因我等上山相投,反坏了头领面皮。只今办了船支,便当告退。”晁盖等七人便起身,要下亭子。王伦留道:“且请席终了去。”
林冲把桌子只一脚踢在一边;抢起身来,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刀来,搦的火杂杂。吴用便把手将髭须一摸。晁盖,刘唐,便上亭子来虚拦住王伦,叫道:“不要火并!”吴用便假意扯林冲,道:“头领,不可造次!”公孙胜便两边道:“休为我等坏了大义!”阮小二便去帮住杜迁,阮小五帮住宋万,阮小七帮住朱贵。吓得小喽罗们目瞪口呆。林冲拿住王伦,骂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亏了杜迁得到这里!柴大官人这等资助你,给盘缠,兴你相交,举荐我来,尚且许多推却!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这梁山伯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妒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杜迁,宋万,朱贵,本待要向前来劝;被这几个紧紧帮着,那里敢动。王伦那时也要寻路走,却被晁盖,刘唐,两个拦住。王伦见头势不好,口里叫道:“的心腹都在那里?”虽有几个身边知心腹的人,本待要来救,见了林冲这般凶猛头势,谁敢向前。林冲即时拿住王伦,又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察地搠倒在亭上。今日死在林冲之手。正应古言: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亦深。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情节的内容。
【2】林冲虽然武艺高强,满腹经纶,但历来是委曲求全,而今天却有如此行为,你认为其中原因是什么?
【3】你如何看待这段情节中吴用的表现,结合情节说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8、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⑩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⑪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⑫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⑬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B.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不重视实验。
C.第⑧⑨两段是并列关系,段落顺序可以调换,不影响表达。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2】你从本文所说的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中,看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存在什么弊端?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你认为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9、根据要求作文。
“邂逅”,主要指偶然的、不期而遇的,与“遇见”不同,“遇见”可以是认识的,也可以是不认识的,而“邂逅”只能是陌生的。邂逅一阵风,你感知到自由;邂逅一朵花,你领略到绮丽;邂逅一个暖心的人,你心生温情……邂逅是于千万人海之中,我一眼就找到了你,是最美丽的相遇。
请以“美丽的邂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套作;(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