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夜秋雨过后,满园落红残英。易安居士触目伤怀,提笔写下绝妙的诗篇,细读来,真可谓妙手偶得。
B.眼前这座园林虽是不大,可设计却别出心裁,尤其是那假山的堆叠错落有致,远近的草木俯仰生姿,处处都透露出主人不俗的品味。
C.面对敌人不折不挠的进攻,红军战士团结一致,奋勇抵抗,最终突破重围,取得胜利,不愧是顶天立地的伟丈夫!
D.寂静无声的冬日,看似了无生机,可来年的希望正在原野潜滋暗长。唯有静候,方能迎来草长莺飞的春光。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控制外来生物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B.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C.夜深人静时,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D.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社戏》一文记叙了作者鲁迅和他儿时的伙伴阿发、双喜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汉豆等有趣的故事。
C.《诗经》为“五经”之一,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人们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D.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形容村中人和平恬静的生活,这里“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出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塑造了双喜、闰土、阿发等农家少年的形象。
B.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诗中大量运用比兴、拟人、夸张手法,抒写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以及延安精神的歌颂。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D.“盖大苏泛赤壁云”中的“大苏”指的是苏轼、“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中的“王毅叔远”指的是王安石,他们和《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同为“唐宋八大家”。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①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②,独自殿③余春。
(注释)①本诗作于作者被贬黄州之初。②木芍药:牡丹的别名。③殿:结尾,收场。殿余春:作春色的殿军。
【1】下列对古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了雨过天晴后散步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赏景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B.“雨过浮萍合”说明先前的雨下得不小,也说明是初晴,“过”“合”用得恰切。
C.最后两句以木芍药在春末的独自开放来反衬百花凋零,春光已逝,情义恳切。
D.这首诗写景如画,景中有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诗中“满”字可谓传神之笔。
【2】苏轼在黄州常感叹“人生如梦”,在本诗中又写道“海棠真一梦”,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6、填空。
①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以“ , ”表达对受害朋友的悼念和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②古诗词中,戍边作战是一道悲壮的风景线。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豪情壮志,我们可以体会到范仲淹《渔家傲》“ , ”的思乡之情和为国建功之志。
③杜牧《赤壁》中的诗句“ ,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独特的见解,并曲折地抒发自己才不为用的感慨与不平之气。
④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表达自己虽已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句是“ , ”。
⑤夹岸高山, , , , , 。
7、《名人传》叙述了( )国音乐家( )、( )国画家和雕塑家( )、( )国作家( )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8、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①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②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③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④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④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上面的文字是《一着惊海天》中的片段,从体裁上看,这篇文章是______(甲. 消息 乙. 通讯),属于新闻的一种。这篇文章,让我们领略到中国飞行员A. xián熟的技艺,感动于他们对事业 B. dān精竭虑的付出。
新闻是我们观察社会的窗口,将我们的视线延伸到了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我们似乎回到了战争岁月,感受到了百万大军的 C. 锐不可当;在《“飞天”凌空》中,我们随现场的观众一起 D. 翘首屏息,见证吕伟在跳水比赛中夺冠的精彩时刻;在《看见》这本书中,我们更了解了新闻事件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更为新闻人的奉献与坚持而深深感动……
【1】为上文ABCD处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xián (______)熟 dān (____)精竭虑 锐不可当(______) 翘(______)首屏息
【2】为选文中的①②③④处选择正确的标点。( )
A. ①、②——③”! ④; B. ①,②: ③!”④;
C. ①、②: ③!”④。 D. ①,②——③”! ④。
【3】为文章空白处选择恰当的答案。
上面的文字是《一着惊海天》中的片段,从体裁看,这篇文章是______(甲. 消息 乙. 通讯),属于新闻的一种。
9、根据情境写作。
今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小文所在的学校规定,学生不能带手机入校。有一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小文、小英和小语聚在教室角落饶有兴趣地看手机,被老师发现了。在老师办公室,小文说:“老师,我没玩手机,有一个电话莫名打来,手机正好屏幕亮时被您发现了。”小英说:“老师,这是下课时间,我们可以自由活动,我没有耽误自己的学习,也没有影响其他同学。”小语泪如雨下,一边抹泪一边激动地哭诉:“老师,真的不是我的手机,我没带手机到学校。不信,你可以打电话问我妈。”这时,正在办公室交作业的小郑投来一道复杂的眼光,欲言又止,他恰好见证了小文、小英、小语玩手机的整个过程。
事后,这件事引发了这四位同学各自的联想与思考,请你从小文、小英、小语和小郑四位同学中,任选一个作为写作角度,以他(她)的口吻,并以“手机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在情节中设置一些小悬念增加一些波折。②要有合理的联想与想象,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感人。③感受与思考力求深入。④文中不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