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新的考古发现,舟山群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余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早期偏晚阶段。
B.无论是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还是撺掇“饭圈”粉丝“互撕”,都早已让人深恶痛绝。
C.阿富汗战争的戛然而止,是促使欧盟做出于2022年召开防务峰会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D.粤北山区乡村振兴的乐章已经奏响,一栋栋农家洋楼拔地而起,百姓们安居乐业、怡然自得。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我军所到之处,敌人锐不可当,人民欢声雷动。
B.奶奶总喜欢在晚饭后给我讲八路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C.两位孤独的老人在车场里正襟危坐地等待从国外归来的儿子。
D.在农村的年集上,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头晕目眩。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仲裁 愚钝 锐不可挡 抑扬顿挫
B.翘首 躁热 眼花缭乱 和言悦色
C.镌刻 烂漫 巧妙绝伦 广袤无垠
D.婆娑 崎岖 振聋发聩 正襟伟坐
4、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交代诗人此行的目的。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
C.颈联以动写静,用两幅画面写江上美景,依次是“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体现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相送的感念。
5、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B.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之外的蜀地。
C.“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用语贴切。
D.颈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平静,以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辽阔、天空高远。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名句名篇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②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③是鸟也,_______________。(庄子《北冥有鱼》)
④_______________,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⑤_______________,道阻且长。(《_______________》)
⑥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
⑦王勃在《送社少府之在蜀州》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劝勉友人乐观积极,不要因为离别而落泪。
7、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作品,它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自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以来,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作为本学期的必读名著,相信你已经读过了!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根据提示写出下列人物的名字。
(1)他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也是天才的军事家、政治战略家;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恨他入骨。他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是著名的将领,他愉快爱笑,勇敢无畏。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却命令将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的宣传品。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年是长征胜利82周年。10月22日,在学校组织的红书推介会上,你遇到了老友艾舒,他正为买不买《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犹豫。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为他提出合理化建议。出于考试需要,请不要重复本大题已给出的有关具体信息,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100-120字)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2分)
好为人徒的金庸
川泽央
①我自幼喜读金庸小说,成年后每逢看到和他有关的文字,就很留意上心。年中时北大的一个同学晒出了手机拍的照片,赫然是查良镛(金庸原名)的博士毕业证书。原来金庸相当低调地又去北大读博了。这事惹得议论纷纷,因为北大的同学没怎么发现金庸来上课,这学位,岂不是给得太随便了。
②北大校方只得向社会通报,金庸的确是在中文系读博,师从袁行霈。不过呢,因为金庸年事已高,身体趋弱,导致他未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今年将无法拿到博士文凭。至于那张被拍到的学位证,只是按惯例预先准备好的。
③说到金庸的好学之路,更加好玩。我看聂卫平的回忆文章,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庸突然托人转告他,要在从化拜他为师。聂卫平还以为金庸不过是想和他学学棋,而且他也想认识金庸,于是就赶到从化。
④结果一见面,金庸就要像在他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给聂卫平行大礼,三叩九拜,举行拜师仪式。当时的金庸比聂卫平大二十多岁,聂卫平大为吃惊,推辞说:“这怎么受得了,我立刻阻止了他;我说拜我为师可以,但不要磕头了。就这样我成了金庸的老师,以后金庸一见到我就以师父相称。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⑤《孟子》里有句话叫“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金庸却恰恰相反,应该算是“好为人徒”,像极了他笔下的韦小宝,遇到个高手就不放过,定要拜师学艺,杂学旁收。
⑥据说金庸在浙江大学当人文学院院长时,就有人讥讽他学问不够,他也低头纳言,“别人指责,我不能反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他少年时代因为国内战乱,学业屡屡中断,始终没拿到正经的文凭。晚年一路求学,在剑桥大学认真读了硕士,又读博士,然后又来念北大的博士。看来人生际遇的确令他有点耿耿于怀。
⑦时代变迁,社会思潮反复,很多人早年失学,后来大富大贵,再提起念书上大学,就挺“反智”的,一口一个念书有个屁用。像金庸这么名满天下富甲一方后,仍然有志向学,费尽心思好为人徒的,实属难得。用当下的话来说,是个正能量例子。
(《读者》2013年24期)
【1】文中写了金庸“好为人徒”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2】请联系全文,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金庸在浙江大学当人文学院院长时,就有人讥讽他学问不够,他也低头纳言,“别人指责,我不能反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
【3】文章最后写现在社会上早年失学后来大富大贵的那些人认为念书无用,有何用意?(3分)
【4】请根据以下材料链接概括网友所说的“正能量”的含义是什么?“好为人徒”的金庸为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正能量?对我们有何启示?(3分)
【材料链接】曾经走红的网络热词中,最受网友追捧的是“正能量”一词。在这些网络流行热词中,“正能量”的相关微博数量高达174546492条,稳居第一。“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而在网络中,网友自发拓展了该词的用途:做了好事是“正能量”,立志好好学习也是“正能量”……
9、旅途中,你可能会看到独特的风光,产生独特的体验。走过江南的园林,或走过西北的戈壁,抑或走过北方的原野……你有过怎样的体验?请讲述你的一次旅途。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600字左右,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