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冬奥会展示了我国“二十四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B.小旦、小生、小丑都是戏曲里的人物角色行当,分别扮演年轻女子、年轻男子、滑稽人物。
C.河南民歌“信天游”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D.“黄发垂髫”指的是老人和小孩,很多古人对年龄的称呼,都与头发有关。除了黄发、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塞外 塞子 茅塞顿开
B.转载 超载 载歌载舞
C.行辈 行列 出生行伍
D.铺开 铺子 铺张浪费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僵绳 戴口罩 别具匠心 振聋发聩
B.擦拭 电线杆 惟妙惟肖 巧妙绝纶
C.暮年 洗涤剂 因地制宜 杳无音信
D.琐屑 牛轧糖 坦荡如抵 自出心裁
4、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剖(pāo) 粗犷(kuàng) 熨帖(wéi) 毛坯(pī)
B. 皱缬(xié) 嗜好(shì ) 飓风(jù) 踱步(duó)
C. 窈窕(tiáo) 揩净( jiē) 豁免(huò) 挑剔(tì)
D. 手相(xiāng) 羸马(léi) 畸形( jī) 遏止(è)
5、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④,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西京:长安。②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③龙城:匈奴名城,这里指敌方要塞。④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边塞战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
B.颔联写军队辞京出战。“铁骑绕龙城”,说明敌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我方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C.尾联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D.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整首诗仅仅四十个字,既渲染了环境气氛,又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笔力极其雄劲。
【2】颈联中,“凋”“杂”二字用得非常好,请结合诗句赏析。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②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③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④_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______________》)
⑤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⑥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__________)《龟虽寿》)
⑦馨香盈怀袖,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⑧_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朱德爱护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担任全军统帅以后,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计共苦,早期需赤脚走路,整整一个久天以南瓜充饥,另一个冬天则以耗牛肉当饭,从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数步,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鞋球打得也不错。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文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根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十一、二点钟才睡,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
“他喜欢运动,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他喜欢跟朋友们谈天,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受过伤。”
【1】文段选自《_______》,美国作家____的作品。
【2】朱德带领的军队被称为“铁打一般”的军队,结合选段内容,说说朱德的哪些品德和做法成就了这支“铁打一般”的军队?
【3】文段中作者是如何刻画朱德这一人物形象的?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奔跑的火焰
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么单调,那么沉静。
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我给青马最后上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在这种晴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③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地减慢了速度。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④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白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眼,无遮无碍。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晕过去。正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地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⑧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在这样对我肯告。
⑨我提着马鞭的右臂垂落了,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⑩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⑪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逃奔。 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它那条蓬松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如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
⑫“快跑吧!快点,再快点!”我望着这只狐狸,突然满心都是生出怜爱和担忧,仿佛它已经不是一只野兽,而是一团美丽的火焰,是雪原的精灵,太阳城的儿女。
⑬这时,暴怒狂吠的牧犬追过去了,它们拥挤着,表情极其愤怒,情绪处在高度亢奋之中,它们争先恐后,有时不惜将同伴撞倒,好像对狐狸怀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⑭它们会撕碎那只可怜的红狐狸的!它们追过去的时候,远处,那团逃跑的火焰还在一窜一窜地跳动着。
⑮我呆呆地坐在马鞍上,满心里只装着两个字:快点,快点!……
⑯许多年以后,我在拉卡楞寺外的小街上买了一张完整的、火红的狐狸皮。我不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花几百元钱买这张狐皮,但是我买了。
⑰这张狐皮和我在则克台冬天遇到的那团逃跑的红火焰,颜色非常相近。我不知道那只狐狸最后的命运,但我相信它是死了。
⑱一团火焰不管跑到哪里,都会有人要把它熄灭。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它最后的结局,也是会变成这样一张完整的皮。
⑲被悬挂起来,成为装饰。
【1】(1)选文讲述了一个原野冬猎的故事,阅读③—⑮段,概括情节。
情节的发展:_______→狐落马前→________→放狐奔逃
(2)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变化,请揣摩并填空。
感情的变化:非常惊奇→ ________→心生同情→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以简练的笔墨描绘了则克台草原冬季的景象,作用是什么?
【3】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它那条蓬松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如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
【4】阅读⑰段,作者不知道那只狐狸最后的命运,为什么相信它是死了?文章结尾几段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
9、路边的小草,努力地把根向泥土下扎,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的泥土下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它启示我们:越努力越幸运。
请自拟一个包含“努力”一词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不少于5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