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了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文中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的刻画,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式。
C.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什么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以及邻家孤儿亦“跳往助之”,移山场面热火朝天。
D.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山,分别放置于朔东和雍南两地。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妈妈做得一手好菜,尤其是红烧肉,烧得入木三分,色香味俱全。
B. 他的数学能力一直在班上鹤立鸡群,独占鰲头。
C. 我正襟危坐,仔细听他讲这个传说。
D. 鞋子已经擦过了,还上了油,看起来油光可鉴,就跟新的样。
3、下面是小郡同学作文本中有关杜甫江阁的一段话,其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杜甫江阁的第二层为杜甫纪念馆,①纪念馆门口有块碑,馆内较为空旷,墙上挂的书画作品增添了这里的古典气息。②纪念馆的正中矗立有一尊杜甫像,雕像较大,高约1.2米左右,呈青灰色。③杜甫的脸部被雕塑得带有一丝凝重的味道,扎着发束,尽显严肃。④二层的四周还摆放着一些展柜,展览一些有关杜甫的图片、文字和文案。
A.①
B.②
C.③
D.④
4、物理老师讲解了“三音石”声学现象的机理。下面是一位同学的笔记,他不能确定[甲][乙]两处横线上的内容。请你根据下面两则资料,帮助他选择两个语句,依次填入[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三音石是从皇穹宇正殿门外石阶下向南数起的第三块石头,处于圆形回音壁的圆心。站在三音石上击一次掌,可以听到三个击掌回声。这么神奇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研究者们根据回声定位法,通过计算和分析,确定了三音回声机理:第一个回声是[甲]_________,由于是平面反射,故回声较弱;第二个回声是[乙]_________,虽经历了两倍半径的路程,但由于回音壁墙的反射会聚作用,故回声较强;第三个回声是第二个回声再一次沿回音壁的半径被回音壁有效墙面反射会聚到原处形成,一共经历了四倍半径的路程,虽然也是回音壁墙的反射会聚作用,但传播过程中衰减较大,故回声较弱。
资料一:老师提供的示意图
(吕厚均等《北京天坛声学现象三种机理解释比较研究》,有删改)
资料二:老师提示的三个语句
①由击掌声波沿回音壁的半径被回音壁有效墙面第一次反射会聚到原处形成
②由击掌声波被东、西两配殿墙、墙基反射的叠加回波会聚到原处形成
③由击掌声波沿钝角三角形的三边被回音壁有效墙面连续两次反射后会聚到原处形成
A.[甲]②[乙]③
B.[甲]③[乙]①
C.[甲]②[乙]①
D.[甲]①[乙]②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混太清”即水天相接,前两句是写诗人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B.领联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洞庭湖磅的气势,使洞庭湖充满了活力。
C.诗人以“欲济无舟”为喻,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想要从政的心愿。
D.“徒”是白白地、徒劳的意思,这里表现出诗人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愤慨。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6、按课文原句填出正确的句子来。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传》
(3)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
(4) ,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6)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热泪纵横之态,孤独寂寞之情的句子是 。
(8)行到水穷处, 。《终南别业》
(9)人生在世不称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0)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 , 。
7、《一本好书》是一个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每次精选一本经典书籍,以舞台剧的形式还原书中的场景,让原著“活起来”。 结合本次阅读活动,学校打算向《一本好书》节目组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就节目中的场景设计征集同学们的意见,你准备向节目组推荐书中的哪个场景呢?请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小说内容和你的阅读感受,简要说明理由。
A. 苦难的童年 B. 筑路 C. 自杀之浴火重生
8、阅读《全球关注的臭氧空洞》,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关注的臭氧空洞
楼锡淳
①所谓“臭氧空洞”,是指在地球大气平流层(离地面约20公里处)臭氧层中臭氧极为稀薄或缺失的区域。最容易出现在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上空,现在已波及到附近区域,比如智利南部地区。
②早在1985年,英国考察队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时,就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臭氧空洞为何会引起全球的关注呢?因为臭氧层是地球生物界生命的保护伞。
③臭氧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大气中的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成氧原子。氧原子很活跃,很容易与其他气体结合,与氧分子结合成臭氧,大气中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大气层的上部,形成一个臭氧层。在低空,有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和发电燃烧石化燃料排出的气体中的臭氧。后者,对人类是有害的:它对橡胶和塑料制品等非金属材料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对银、硫化铅等金属材料有氧化作用;空气中超浓度的臭氧,对人体更是无形的杀手:造成咽喉肿痛、胸闷咳嗽,引发支气管炎、肺气肿,造成头晕头疼、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甚至会破坏人体免疫机能,加速衰老,使孕妇生畸形儿……
④然而,臭氧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人们生产臭氧机用于清新空气、蔬菜消毒,除臭、脱色、处理污水,净化和漂白生活用水,漂白面粉和纸浆等,但是,臭氧最大的贡献是高空的臭氧层。这个臭氧层大重要了。
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离不开太阳光,但太阳光有部分是紫外线,其中的中短波部分对全球生态系统会造成多方面的损害:首先,损害人的健康,使人产生眼病、皮肤病(包括皮肤癌),还可能诱发麻疹、疟疾、结核病、麻风病、淋巴癌等疾病,有人估计,臭氧量减少1%,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2%,人类基础细胞癌变率增加约4%,皮肤癌发病率增加5%~7%。其次,对其他生物危害也很显著,如使羊双目失明,使虾、蟹的幼体和贝类大量死亡,使水中的浮游生物与微生物锐减,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再次,还可阻碍各种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如使棉花、大豆、西红柿、莴苣等减产。另外,过量的紫外线会加速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的老化和分解,产生新的污染。但是太阳紫外线在经过臭氧层时99%被吸收,臭氧层成了地球上生命免受伤害的一道天然屏障。
⑥然而臭氧层在某些区域容易被破坏而形成臭氧空洞,据研究,形成臭氧空洞的原因有太阳活动等自然因素,有平流层中超音速飞机排放的一氧化氮和人们利用氯氟烃(俗称氟利昂)排放的有害气体的人为因素。其中氟利昂的使用是主因。氟利昂是一种含有氯、氟、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使用于空调、冰箱等家电和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它排放到大气中,在强烈紫外线作用下被分解,放出氯离子,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减少臭氧。且在破坏臭氧时,自己不变,故能反复破坏臭氧。因此其数量虽少,破坏力却很大。科学家们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因此在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以来,氧层不断变薄,甚至出现臭氧空洞。因此,减少使用氟利昂,已是人类拯救自己的迫切任务。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南极“臭氧空洞”一经发现,就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B.臭氧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不论低空臭氧还是高空臭氧层都对人体有益。
C.大气中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大气层的上部,形成一个保护地球生命的臭氧层。
D.太阳活动、平流层中超音速飞机排放的一氧化氮和人们利用氯氟烃排放的有害气体都能破坏臭氧,其至形成臭氧空洞。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和第④段中的画线句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B.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臭氧量减少、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对人的健康带来的损害。
C.本文运用空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臭氧空洞”,它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对人类的危害,警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使用氟利昂,保护臭氧层。
D.第⑤段“过量的紫外线会加速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的老化和分解,产生新的污染,”一句中的“过量”不能删去,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文第⑤段加点词“可能”能否删掉,为什么?
【4】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智利南部地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链接材料】智利南部地区出现盲羊、盲鱼、盲兔子,人的皮肤不敢露在外边,若露在外边,几分钟就变成粉红色,并疼痛难忍,引起人们的恐慌。
9、请以《我的家》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把你的家介绍给老师和同学,让他们对你家的结构和布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意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适当的说明方法。
要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不少于5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