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福建省莆田市初二上学期一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裁( zhònɡ )        熟(xián)          责(jí)             叠嶂(luán)

    B.拥(cù)                 娌(zhóu)          红(fēi)            精竭虑(dān)

    C.热(zhì)               道(chà)            (yú)             惨绝人(huán)

    D.婆(suō)               劲(qiú)            (kàn)            坦荡如(dī)

  • 2、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专场音乐会上,中俄艺术家的合作惟妙惟肖,展现了中俄两国密切友好的文化交流,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B.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我国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步行街上摩肩接踵,知名景点人山人海……

    C.香港的百余名中小学生汇聚福建中学,参加“全港中小学书法比赛”总决赛,他们泼墨挥毫,各显所能。

    D.“确认过眼神”这句话的流行,反映了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时,希望得到“确认”的心理。

  •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出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塑造了双喜、闰土、阿发等农家少年的形象。

    B.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诗中大量运用比兴、拟人、夸张手法,抒写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以及延安精神的歌颂。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D.“盖大苏泛赤壁云”中的“大苏”指的是苏轼、“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中的“王毅叔远”指的是王安石,他们和《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同为“唐宋八大家”。

  • 4、下列句子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主语是“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

    B.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是定语)

    C.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主干是“他拣定椅子”)

    D.【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是状语)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北宋•范仲淹《渔家傲》,完成下列题目。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唐朝诗人王维出使到边塞,被眼前的奇异风光所震撼,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无独有偶,宋代范仲淹在边塞军中也对这奇异风光作过描写,其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赠从弟》刘桢)

    (3)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______________

    (4)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活动三:名著阅读

    幸运的是,当我捧着鸟蛋小心翼翼地踏上回家的路途时,我遇见了一位牧师。他说:“一枚漂亮的萨克锡克拉的蛋,你从哪里捡到这只蛋的?”我自豪地告诉他我如何在山坡的岩石上发现了那个舒适的鸟巢,并且打算两周后再次拜访以拿走其他的蛋,不过那是要等到雏鸟出生之后了。

    ……

    从那以后我懂得了两件事情:第一,偷走鸟儿的蛋是一件十分残忍的事情;其次,无论鸟兽,都与人类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名字。

    在这段文字中,“萨克锡克拉”是一种什么鸟?“我”为什么觉得幸运呢?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完成下面小题。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线菌就随着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下列对本文的说明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 B.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和放线菌的作用。

    C.放线菌的多种作用。 D.放线菌让雨后的泥土散发清香。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样的细菌称为放线菌。

    B.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样的细菌称为放线菌。

    C.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放线菌菌丝丝状的特点。

    D.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放线菌菌丝丝状的特点。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导读者探究事物的本质。

    B.放线菌不管它长得像一棵树,还是像一根草,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

    C.放线菌虽然在土壤干旱时会枯死,但过后都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D.第⑤自然段中加点的“一般”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删去。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用美好的心态去品味生活,平淡的日子也值得回味。一样小吃、一声吆喝、一个节日、一款装饰、一幢民居、一种民俗……无不充满着家乡的滋味,浸润着生活的乐趣。

    请以家乡的民俗为内容,自己拟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