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却军五十里

    A. 臣有大事但君不闻,是无君也

    B.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C. 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

    D.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2、下列诗句所写的植物依次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A.菊花、荷花、梧桐、梅花

    B.菊花、梅花、杨柳、桂花

    C.梅花、水仙、杨柳、荷花

    D.梅花、菊花、水仙、桂花

  • 3、下列句字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A.吾将以为袜 B.轮扁,斫轮者也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D.足相蹑于其门

  •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 5、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于物也 假:借助

    B.学不可以 已:停止,结束

    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D.于其身也,则师焉 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习之 通:全面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怎样读中国书

    ①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

    ②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③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

    ④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⑤“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⑥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诂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⑦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⑧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此影响,因此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所动。今年5月底,我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一次审查中国现代史长期聘任的专案会议。其中有一位候选者首先被历史系除名,不加考虑。因为据听过演讲的教授报告,这位候选者在一小时之内用了一百二十次以上“discourse”这个流行名词。哈佛历史系的人断定这位学人太过浅薄,是不能指导研究生作切实的文献研究的。我听了这番话,感触很深,觉得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

    ⑨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读书传统,一直到30年代都保持未变。据我所知,日本汉学界大致也还维持着这一朴实的作风。我在美国三十多年中,曾看见了无数次所谓“新思潮”的兴起和衰灭,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我希望中国知识界至少有少数“读书种子”,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彻底克服殖民地的心理。至于大多数人将为时代风气席卷而去,大概已是无可奈何的事。

    ⑩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1第②段中“非驴非马”在文中的意思是指___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

    ②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

    ③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

    ④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

    A.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3读古书“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其理由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关中国学术最有价值的著作都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

    B.中文学界有些“新见解”,在中西方书籍中都缺乏依据。

    C.中国文字表面无异,但同一名词各时代有着的不同涵义。

    D.将西方新思潮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会断送学问前途。

    4第⑧段列举一位候选者被历史系除名的事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

    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6评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说理特色。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中点明女子和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写出了女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男子的憨厚。

    (3)《诗经·静女》中,男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静女所赠彤管的赞美。

    (4)《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女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女子的娴静貌美。

    (5)《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初生黄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了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了三个意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

    (7)《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8)《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怀乡的感人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流露出分隔两地的痛苦与无奈,直接抒发了无尽忧伤之情。

    (10)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以“春花秋月何时了”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故国之思,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对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1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词人面对永不消逝的自然万物,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寄寓了词人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1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词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14)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描绘了一幅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15)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秦观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只要二人彼此真诚相爱,即使天各一方,也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对待“誉”和“非”,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莺燕报春、一派蓬勃的景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从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达了相似的感情。

    (2)《诗经·氓》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女子回忆少年时代两人有说有笑、欢乐幸福的美好画面。

    (3)《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 _______________”时可以攻打齐军,当鲁军准备乘胜追击时,曹刿“ _______________”,所以下去看齐军车轨迹。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支撑房屋大梁的柱子“_________”,写突出的钉头“_________”。

    (2)《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类似。

    (3)“江”“月”意象往往在古诗词中一起出现,或表达诗人的哲思,如“_________”,或体现诗人的襟怀,如“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又要善于从反面借鉴,关于这种辩证的学习方法,《论语·述而》中是这样表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是女子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期盼与思念,曹操在《短歌行》中借此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3)《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即便在芳香与污浊混杂的环境里也要保持品格的高洁,以体现其“不忘初心”的决心。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蹴鞠、荡秋千等风俗。

    B.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C.“北极”和“南溟”,前者实指皇上的位置,后者实指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D.尾联写令人伤心的故园想必又长出了新的柳条,也暗指人事的更替。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逾二月,大学士李贤奔丧毕,奉诏还朝。伦诣贤沮之,不听。乃上疏曰:臣闻朝廷援杨溥故事起复大学士李贤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曩陛下制策有曰:“朕夙夜拳拳,欲正大纲,举万目,使人伦明于上,风俗厚于下。”窃谓明人伦,厚风俗,莫先于孝。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子夏问:“三年之丧,金革无避,礼欤?”陛下于贤,以为金革之事起复之欤?则未之有也。以大臣起复之欤?则礼所未见也。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其他已起复者,仍令奔丧,未起复者,悉许终制。脱有金革之变,亦从墨衰之权,使任军事于外,尽心丧于内。将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疏入,谪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疏救,不报。御史杨琅复申救,帝切责之。尚书王翱以文彦博救唐介事讽贤,贤曰:“潞公市恩,归怨朝廷,吾不可以效之。”亡何,贤卒。明年以学士商辂言召复原职,改南京。居二年,引疾归,遂不复出。里居倡行乡约,相率无敢犯。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解以覆之。晨留客饮,妻子贷粟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十四年卒,年四十八。嘉靖初,从御史唐龙请,追赠左春坊谕德,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朝廷援杨溥故事/起复大学士李贤/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

    B.臣闻朝廷援杨溥/故事起复大学士/李贤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

    C.臣闻朝廷援杨溥故事/起复大学士李贤/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

    D.臣闻朝廷援杨溥/故事起复大学士/李贤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统称在各级考试中取得功名而未授予官职的人。

    B.大祥,中国古代丧礼仪式,父、母丧后两周年举行的祭礼。

    C.墨衰,古代指黑色的丧服,一般用来代指丧事。

    D.谥,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伦谨守规矩,注重自我约束。五岁时候,众小孩争相拾取落在园中的果子,他却不参与,只在别人给他时他才接受。

    B.罗伦志向坚定,坚持勤学苦读。立志学习圣贤学问,年轻时,在劳作之时总是拿着书诵读,晚年退居山中研究学问。

    C.罗伦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初任官职就指斥时弊,名声大振;后上疏反对朝廷让服丧期的李贤复职,终被贬谪。

    D.罗伦淡泊名利,能够坚守清贫。年轻时候,家庭贫困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周济;后来粗衣恶食,借贷炊客,也不计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于贤,以为金革之事起复之欤?则未之有也。

    (2)潞公市恩,归怨朝廷,吾不可以效之。

    【5】罗伦反对朝廷让居丧的李贤复职,其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著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说:“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请结合选文中庄子关于“有用”与“无用”的论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