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参加“讴歌时代先锋”征文比赛,小七准备了三个主题的古诗文来丰富文章内容,其中有一项主题词和名句不匹配,请你帮他找出来( )
A.坚贞不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自怨自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居安思危——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青少年做人要堂堂正正,坦荡如砥,浑身充斥着正能量。
B. 天德湖公园里人们济济一堂,享受自然生态,挥洒运动热情。
C. 为了有个美好的将来,父母们纷纷送孩子去上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D. 粗鄙的心灵是配不上优雅的汉语的,但是优雅的汉语却能拯救那些日益粗鄙的心。听作家讲述优雅的汉语,我们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散文有《白杨礼赞》等。
B.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
C.《史记》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D.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尊称为“亚圣”。孟子的言行记录在孟子及其弟子编著的《孟子》中。
4、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诘(jié)责 文绉绉(zhōu) 颔(hán)首低眉 搓捻(niǎn)
B. 磬(qìng) 酷肖(xiāo) 长吁(yū)短叹 稽(qǐ)首
C. 黝(yǒu)黑 炽(chì)热 执拗(niù) 期期艾艾(ài)
D. 伫(zhù)立 模(mó)样 凛冽(lǐnliè) 鬈(quán)发
5、阅读古诗,完成下面试题。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对《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为诗人酒后即兴之作,直抒胸臆,挥洒真情。
B.第三、四句,以设问的手法,说明诗人心灵没有俗世的困扰,所以无“车马喧”。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一幅日落山中、飞鸟回巢的和谐画面。
D.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表现了陶渊明厌弃世俗、陶醉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2)对《浣溪沙》一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惆怅情怀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个“独”字,写尽了作者孤独的心境。
D.作者由眼前景想到过去事,虚实结合,表达了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6、下面这段话是某同学寒假里阅读了《古文观止》中《滕王阁序》后写的读后感,请根据《滕王阁序》内容填空。
《序》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那恢宏的气势,让人心为之夺,“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看似朴实无华,却把大自然那股清新、祥和的氛围展露无遗。“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述说着渔人的怡然自得,道不尽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________”——读起来字字掷地有声,展露着作者的傲骨,抒发着作者的抱负;“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________。”上帝关上了门,但他会给你留一扇窗……如果王勃不英年早逝,他定会与李杜齐名。
7、名著阅读。
(1)《昆虫记》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 ”,书中善于运用“心理战术”捕食的动物是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中天文学家最初测量天体距离的方法是 ,纪实文学《长征》的作者是 。
(2)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问题。
“为了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30个红军战士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紧紧抓住铁索,一步一步地向前进。河上这些红军敢死队冒着敌人的炮火,爬上了板桥,向敌人的碉堡投掷手榴弹,为后面的红军开辟道路。敌军在红军强有力的进攻下,纷纷逃窜。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渡过了……”
①上述文字描写的是什么战役?加点词语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性格特征?
②斯诺预言“红色中国”一定会取得胜利,请结合整本书,谈谈这个预言的依据。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香椿
赵学儒
⑴我特别喜欢吃香椿芽。
⑵刚摘下的、嫩嫩的香椿芽,用水那么轻轻一焯,只需放些盐和香油,顿时,香味就溢了出来;或者把香椿芽切碎,拌上蛋清儿,在吱吱冒油、焌过葱花的热锅里,翻上几个跟斗儿,煎成金黄、淡绿相间的坨子,煞是好看,又相当的美味。在我的老家太行山区,到处都长满了香椿树。每年春天,等到香椿树上的芽长到寸把长时,乡亲们便把嫩芽掐下来,当作下饭的菜肴。
⑶十几年前的那个春天,我刚到北京,住的这个小院,有几棵三四人高、碗口粗的香椿树。虽然市场上也卖香椿,但那些香椿芽掰下许久,已经蔫了,没有刚掰下的水灵。遥想在老家吃香椿芽的情景和美味,我不由得来到香椿树下,想伸手掰几片叶芽儿。
⑷“不可!”老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操着浓重的安徽口音阻止。
⑸原来,这几棵香椿树都是“名花有主”的。其实,这树是谁栽的早就说不清了,但“主人”不让人掰,就只能不掰了。这与太行山区那种纯朴的风俗不同,在那里,香椿树的主人会主动邀请大家分享,有人甚至把掰好的芽子热情地送到别人家去……
⑹老陈拒绝了我,我便把不悦的目光送给他。
⑺老陈是小院的门卫,看起来六十多岁的样子。不过显然不是,因为六十已经是退休的年龄。他个子不高,头皮裸露,仅剩几缕软软的、发黄的头发;有时戴着一副老花镜。每次早起,一定会看到他,不是挥舞扫帚、就是推着垃圾车,打扫小院,清理洗手间。晚归的人,只要轻敲他的门窗,他就会马上披件大衣或挂条短裤出来开门。
⑻香椿树的芽被“主人”蚕食得很快。很快,几棵香椿树像被剃光了头,紫红色的枝干上,露出断裂的白痕,像一只只含泪的眼睛,可怜巴巴地注视着人们。但是,到了秋后,香椿树的叶子还是顽强地长全了。不过却明显没有杨树叶、柳树叶那样健壮,大小不一,厚薄不齐,只要一经雨霜,便纷纷凋零。冬天的夜晚,狂风呼啸,香椿树独自伫立在皑皑的白雪中。令人惊奇的是寒冬一过,每到春天,那光光的香椿树上又吐出了嫩芽。
⑼这些年,我逐渐了解到一些关于老陈的事。他在香港回归那年,从安徽老家来到北京,做了我们小院的门卫。因为小院就他一个门卫,无人顶替,他离家后就再没回过一次家。起初,他的老伴和小外孙还住在这里,之后小外孙回老家上学,老伴又得了糖尿病,也回了老家。剩下他自己,一年又一年,为小院、为单位,默默地、尽职尽责地做着每一件事。
⑽了解多了,我慢慢地对他产生了同情……每逢过年过节,我都要给老陈买些酒送去,好让他打发孤独的时光。起初,我买了一捆啤酒,后来他跟我说,价钱一样,啤酒不禁喝,还是买两瓶白酒实惠。
⑾有一次,他突然给了我一把第一茬香椿芽。而且一再强调,这是他多次请求香椿树的主人,才得来的。
⑿初春的香椿芽,翠绿水灵、鲜嫩喷香!
⒀临走时,他嗫嚅地请我帮他写个老年证申请。我说,办老年证要六十二岁以上,你还不到六十吧,不符合规定。他这才拿出身份证……我惊住了,连手上的香椿芽都不由自主地掉到了地上。
⒁原来老陈都已经六十七岁了!
⒂他帮我捡起香椿芽。我真的不敢想象,在我品尝这美味时,是在享受大自然的赐予,还是在咀嚼老陈人生的酸甜苦辣。
⒃一年又一年,香椿树秃了再繁,香椿叶落了又生。春夏秋冬,周而复始,那屡遭蹂躏的香椿树,永远保持了不屈的形象,永远在积蓄执着的力量,永远都有一股春风吹又生的活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篇为什么要写“我特别喜欢吃香椿芽”?
【2】下面句中的“主人”,一个加了引号,一个没加,请结合上下文说说原因。
①其实,这树是谁栽的早就说不清了,但“主人”不让人掰,就只能不掰了。
②而且一再强调,这是他多次请求香椿树的主人,才得来的。
【3】“我”对门卫老陈的感情随着“我”与他的接触不断深入。请简要概括“我”对老陈感情变化的四个不同的阶段。
【4】文题“永远的香椿树”改为“永远的香椿芽”好不好,为什么?其中“永远”二字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2022年春晚,开心麻花表演了小品《还不还》,讲述一个自己明明有钱,却找各种借口不还钱的人,还利用老同学之间的深厚感情,继续借钱,让身边的人非常失望。另一个小品《发红包》则讲述一个长年资助贫困者实现梦想的人,他过年前弄丢了发红包的钱,但为了守住发红包的诺言,不惜卖车筹钱。他感染了买车的人,也收获了身边人的感恩。
可见,发自内心的真诚对待,也能收获他人的尊重。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以“真情就是可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泄露个人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