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五一”小长假,学校精心布置了“五个一”德育作业,引导全校学生过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节”。

    B. 本届上海特奥会在国际奥特会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人道主义赞歌。

    C. 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D. 我市很多商家利用“十一”长假推出相应的楼市促销活动,各种各样的房源信息让众多购房者眼花缭乱,辨不清真伪。

  •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掇(chuān)  子(méi)   (juàn) 然而止(jiá)

    B.默(jiān )   猎(shǒu)   (lù)   然开朗(huò)

    C.暗(huì )   陌(qiān)   (xū)  风雪途(zǎi)

    D.鸠(jū    杂(rǒng )  石(yǔn) 销声迹(nì)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两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B.医务人员面对疫情毫不退缩,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C.他向兴奋的学生演说的时候,会场里面鸦雀无声

    D.前几天刚清理过的树下杂草,不知不觉中又锋芒毕露了。锐气和才干都展现出来,形容人

  • 4、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②古人写信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

    ③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赏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等。

    ④所以书信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A.第①句是病句,修改方法是将“传承文化”与“传递感情”互换位置。

    B.根据句子不同的语气划分,第②句是一个陈述句。

    C.第③句“在书信中”作状语:“人们”作主语。

    D.第④句句子的主干是: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诗经•式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子衿》

    《诗经》中常以重章叠句的形代来抒发情感,请分析以上两首诗通过重章叠句的形式来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默写

    (1)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3)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4)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到庭中的奇树“________________”的样子,诗人自然想到攀枝折花以寄托思念;王维奉命奔赴边塞,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飘零之感;崔颢登上黄鹤楼,远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景,勾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吴均在富春江上任意飘荡,纵情山水,不禁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的慨叹!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小题。

    (1)选出对名著《傅雷家书》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A.傅雷对儿子的指导,就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建议和意见。

    B.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乐观坚强、敢于正视错误的人

    C.傅雷教育儿子的信条是先为音乐家,次为人,再为艺术家,终为钢琴家。

    D.傅雷说,世界上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2)钱钟书先生曾评价说,傅雷先生有大爱。读《傅雷家书》,让我们感受到傅雷浓浓的爱子之情,作为父亲,傅雷关心儿子的生活与成长,请举两个例子。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月艾香

    叶剑秀

    ①五月,是个吉祥的月份,也是艾香恣情的季节。

    ②艾草,这种略显俗气的野生植物,有着独特的气韵,在人们的血脉里流淌了数千年可谓摇曳生姿、慰藉生灵。每年惊蛰前后,艾芽破土拱出,顶开头上厚实的沃土,开始迎接春风的洗礼。艾草的嫩苗为绿色,半月后呈灰白色。叶片椭圆,形似玉指伸展,饱满莹润。月余时间便长成了,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沟坎河畔、房前屋后、路旁荒郊,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

    ③艾草的素幽清香,一直氤氲在遥远的记忆里,并牢固地生长在每位故乡人的心头上。

    ④祖先的文字里,早已把艾草与人的生命连在一起。据《本草钢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岁时广记》中记载:“艾草能灸百病。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叶背苗短者为佳。五月五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经久方可用。"《孟子》亦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据说扁鹊、华佗针灸病人时,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病者的穴道,可见用陈艾灸病,效果甚优。

    ⑤艾草是一种最早与人类肌肤相亲的植物。出生三天的婴儿,用艾草熬水洗浴,据说可以祛瘴气禳胎毒、避瘟驱邪。原本弱小的生命,经受人生的这第一次洗礼,一生茁壮少疾。若家中的老人患有眼疾,用五月带露的艾草在锅里煮沸后温熏洗,不几日眼睛便觉清凉舒适,疲倦与模糊也烟消云散。除了药用,艾草还可食用。艾草煮鸡蛋,清香可口,有清火消炎之功效;风寒感冒,用晒干的艾叶熬茶,连续喝上几天,感冒便不日而愈;在缺医少药、囊中羞涩的年代,正是这种野生野长的草科植物为人们除病去灾,成为寻常人家生活中的必备之物。

    ⑥经世流年,岁月如歌,乡下人与艾草的不渝情感,演绎成亘古不变的风俗,延续至今。⑦“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⑦这一天人们要上山采艾草,回来插于门楣,就像贴上一道灵符,趋利避害、招纳百福。这一插,就是上千年。那一束束斜插在檐下的艾草,卷起暗绿的叶子,露出银白的叶背,散发着草药味的清香,守护一方人平安,保佑一家人健康。

    ⑧神奇的功效赋予艾草一种独特的浪漫情怀。《诗经》里有如是佳句:“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多么缠绵热烈的爱意啊!想念挚爱的恋人,竟到了一日不見,如隔三年之境。这思念里虽有艾草淡淡的清苦,也有艾草执着的醇香——原来,艾草竟是清纯浪漫的爱情象征。

    ⑨艾者,爱也。端午插艾,不仅是文化和习俗,更是家乡的味道。那艾香弥漫,恍若散发着母体的奶腥和温馨,从遥远的故乡飘来,浸润着游子的身心。于是,心中深切的祈愿和殷殷的牵挂,凝结成对母爱的期待,在故乡袅袅的炊烟里轻语呼唤。

    ⑩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草纲目》中曾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B. 艾草因为可食用,可药用,成了现在人们生活的必备品。

    C. 艾草淡淡的清苦和执着的醇香象征了清纯浪漫的爱情。

    D. 文章题日为《五月艾香》,是为了强调艾草生长的季节。

    2本文写到了有关艾草的哪些内容?

    3结合语境,品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

    4作者在文末说:“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本文第⑦段写到了端午童谣中插艾叶的习俗,请你写一段关于端午“吃粽子”或“看龙舟”的文字。(要求:字数不少于80字)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题目:终于回来了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