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凋谢 诚惶诚恐 荡然无存 坦荡如底
B.燥热 眼花缭乱 名符其实 正襟危坐
C.劳碌 殚精竭虑 抑扬顿挫 振聋发聩
D.仲裁 锐不可挡 筋疲力尽 丰功伟绩
2、将下面句子排序后填入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半月池”上架着一座造型古朴的拱桥,名叫“履仙桥”。 。。
①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
②路面铺设的鹅卵石,在碧树的辉映下,色彩鲜艳,晶莹闪烁
③形态各异的飞禽雕塑,浮游水面
⑤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
④沿池环水四周,新筑一道长约600多米长的环形路
A. ②③①⑤④ B. ④②①⑤③ C. ③⑤④②① D. ④①③②⑤
3、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瀚(hàn) 溃(kuì)退 要塞(sài) 锐不可当(dāng)
B.翘(qiào)首 畸(jī)形 抵赖(lài) 屏(bǐng)息敛声
C.溺(nì)爱 仲(zhóng)裁 杀戮(lù) 振聋发溃(kuì)
D.篡(cuàn)改 诘(jí)责 遁(dùn)形 殚(dān)精竭虑
4、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按内容分成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兴”是托物起兴。
B.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文章结合实例介绍了物候学这门学科,体现出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C.“小旦”“小生”“小丑”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老年女子、年轻男子、老年男子。
D.贺敬之的《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5、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关于《蒹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章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C.“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是通过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诗中的“宛”是什么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何作用?
6、根据提示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___________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3)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4)杜牧在《赤壁》中逆向大胆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假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情节片段回答问题。
情节片段:
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懦弱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主人公保尔(保尔·柯察金)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艰难处境下,内心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上面这段文字表现了他由绝望、( )到( )的心理历程。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起,晒秋忙
①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俗谚云:“时至立秋年过半,日月如梭转瞬间。”《管子》也有“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之句。立秋之后,暑热寒凉交替,阴阳互转,自然界万物随着阳气下沉而收敛,从繁茂趋向成熟。
②《淮南子·说山训》云:“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此叶是指梧桐叶。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认为此种说法源于古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③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旺盛。北方地区棉花结铃,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甘薯快速膨大。江南水稻陆续抽穗,瓜果菜蔬也渐次成熟。于是,农人们便开始晾晒田间的收获物,俗称“晒秋”。晒秋并不只在立秋,从农历六月初六便开始了,立秋之后渐入高潮。江西婺源篁岭古村每年都要举行“晒秋节”。篁岭是一个挂在崖壁上的村落,几百栋徽派民居沿着山势高高低低地分布,各家各户多利用房前屋后的小片空地或是屋顶平地晾晒。瓜果菜蔬铺在圆圆的晒匾内,搁在晒架上,从山上一直延伸到山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④每年立秋日,湖南花垣、凤凰、泸溪等地的苗族聚居区要举行隆重的“赶秋节”。这是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的盛大节日,也叫“赶秋场”“交秋”,逢到哪个地方是墟场(即赶集的地方),哪里便是苗区这一年的“秋场”。是日,男女老少放下手中的活计,御下肩上的担子,穿上艳丽的苗族节日盛装,从十里八乡、四村五寨来到秋场,迎接代表丰收的“秋公”“秋婆”。苗族鼓舞、夹马号、吹唢呐、十二人秋对歌、舞龙舞狮、武术等各色表演一一登场,热烈欢腾。赶秋节上,苗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感谢自然的馈赠,抒发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⑤《诗经》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之语。这里的“七月”指农历七月,尽管已到了立秋节气,但仍赤日炎炎,各地多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俗称“啃秋”,既为解暑,也为防病。清代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到了立秋这天,人们把西瓜作为敬宗法祖的供品和亲邻之间馈赠的礼物,俗称“立秋西瓜”。如今,立秋祭祀的习俗慢慢淡了,不过吃西瓜的惯例却保留下来。
⑥立秋处于夏秋交替之际,暑热渐消的清朗让人畅快,大地的丰收令人欣喜,赶秋的热闹使人沉醉。一个充满诗意的秋,随着习习凉风潜入人们心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旺盛,如玉米、水稻等。
B.农人们从立秋便开始晾晒从田间收获的农作物,这就是“晒秋”。
C.“赶秋节”是苗族人民欢庆丰收、表达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重要节日。
D.我国各地的人们大多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这是为了解暑、防病。
【2】本文是如何一步步介绍“立秋”的?请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包含了哪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玩”能使人放松身心:约上好友一展球技,背上行囊出门旅行……“玩”还能玩出智慧:爱玩昆虫的法布尔,细心观察,悉心研究,完成了“昆虫的史诗”;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带领大家玩了一次新奇的实验——将泡腾片放入蓝色水球,产生很多欢乐的小气泡,在无数孩子的心底播下了一颗星辰大海的种子。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围绕“玩”的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可以抒发情感,可以发表见解。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字数在600至800之间;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