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有没有选择恰当的方式,是取得理想的谈话效果的有效途径。
B、科学技术是人类理性精神的最高成就,它揭露了一个个自然之谜。
C、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情感,它像春天的甘霖,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
D、通过寻觅春天的踪迹,使同学们对春天有了更多的感悟。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潇洒 凌空 班白 眼花潦乱
B.监视 操纵 桅杆 阵耳欲聋
C.馈退 坠毁 紧绷 惮精竭虑
D.浩瀚 泄气 狼藉 沿溯阻绝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磅礴 颁发 惊心动魄 急如流星
B.潇洒 铿锵 引吭高歌 白手起家
C.倾泄 娴熟 眼花缭乱 无怨无悔
D.慷慨 绚烂 天翻地覆 锐不可挡
4、下面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ɡ) 龟裂 竹篙(ɡāo) 穿流不息
B.演绎(yì) 告诫 腈纶(qínɡ) 纷至杳来
C.拙劣(zhuō) 惦量 追溯(sù) 格物致知
D.虔诚(qián) 浮躁 羁绊(pàn) 安营轧寨
5、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治病:《国语》中有“上医医国,其次救人”的说法。蕲:祈求。肱:上臂,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此句意赞黄几复有治国之材。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有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B.颔联意象密集,不用动词,巧用六个意象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与“枯藤老树昏鸦”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C.颈联以“持家”与“治病”相互对照,表现黄几复清正廉洁,生活清贫,与其具有治国之才相对照,使诗句具有言外之意。
D.尾联写诗人想象自己的朋友因为勤奋读书以致满头白发,用“溪猿攀爬青藤”来象征其老而弥坚的奋发精神。
【2】请概括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6、古诗词名句填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2)微动涟漪,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3)中原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4)《如梦令》中抒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班级开展《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填写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
阅读策略 | 内容呈现 | 阅读记录 |
关注人物 | 他是一个大个子,像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以两把大菜刀闹革命,组织起农民革命武装,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 这里的“他”是:①______ |
关注情节 | 斯诺在书中写道:“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 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②_____ |
关注评价 | 斯诺在书中这样评价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言。” | 这次的大迁移指的是:③_____为什么斯诺说是“大迁移”而不是“溃退”?④_____ |
8、阅读《月迹》,完成小题。(共9分)
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觉得不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多多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进院了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 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不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阅读全文,梳理山村儿童追踪月迹的的过程, 完成下列表格。(3分)
地点变化 | 追月过程 | 情感变化 |
屋子中 | 盼月 赏月 | ① |
院子中 | 寻月 | ② |
③ | ④ | 满足 |
【2】文中的孩子们开头不满足,为什么结尾却满足了?(3分)
【3】有人说,文中的奶奶是个教育家,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一、两点进行解释。(3分)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著名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他的书中写道:“我不相信/没有种子/植物也能发芽/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我等待着奇迹。”
上面的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