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作品、作家及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 《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B. 《我的母亲》——胡适——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
C. 《海燕》——高尔基——“暴风雨”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D. 《马说》——韩愈——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 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C.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D. 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B.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C.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D.我曾倚马万言,可给你写信,笔有千斤。
4、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隘(ài)口 蹲(dūn)踞 战战兢兢(jīnɡ)
B. 心弦(xüán) 祭祀(sì) 耿耿(gěng)于怀
C. 惘(wǎnɡ)然 寒噤(jìn) 光彩熠熠(yù)
D. 招徕(lài) 蒙蒙(ménɡ)胧胧 雾淞沆砀(dànɡ)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①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②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停止夜间活动。②长:―直。
【1】杜甫的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上面两首诗均写于“安史之乱”时期,都反映了_______、________等相同的社会现实。
【2】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常通过描写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来表现深沉的情感。请任选上面一首诗,结合相关词句对这一特点进行说明。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5)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7)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8)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表达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7、同学小文对你说:“小语,《傅雷家书》我不会读,你能教教我吗?”请结合下面的知识链接,对小文同学进行读书方法指导。
【知识链接1】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概括起来,大致有兴趣选择、问题选择、目的选择和方法选择四种情形。
【知识链接2】
精读的方法有批注式阅读、思维导图式阅读、写书评式阅读、摘记法阅读等。
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时的社戏
①鲁迅笔下,描述了看社戏吃罗汉豆的趣事,而小时候的我,也很爱看社戏。
②那时,农村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看社戏便成了村民们唯一的享受。那几天,是村民们最高兴的日子,呼朋请友,热热闹闹地快乐一番。我就是在那时迷上社戏的。
③演社戏是有讲究的。每逢过年或庙会之际,为感谢“菩萨”的保佑,也为求一年的风调雨顺,村里便有人牵头募集资金,请来戏班子,常常演两三天。那几天,整个村子像过盛大节日似的,家家都忙碌起来。杀猪宰羊,备好酒菜,把外村的亲戚朋友早早请来,一起观看社戏。
④我们孩子们也忙碌起来,背上凳子抬着桌子到演出场地“抢地盘”搭看台。这看台不能搭在戏台正中,因为正中是留给那些没拿凳子的外村人及壮年男子站着观看的。因此,看台一般都搭在戏台左右两侧。看台其实很简单,地上放一顶大方桌,看戏时坐在上面,坐得高,视线不会被别人遮住,戏台上的演出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也有些胆大的,把看台搭在戏台前正中,但时间不长,就会被后面站着看戏的人群挤得摇摇晃晃,只得匆匆转移到旁边去。
⑤每逢村里演社戏,我必早早地搭好看台,边吃着从台下小贩那里买来的油炸臭豆腐、瓜子、花生之类的东西,边坐在看台上等待开演。
⑥那时的戏台形式各有不同,有用大块石板造就,上面盖有八角亭子式翅形顶棚的固定式戏台;也有一种半固定式的戏台,即左右两边用石板建造,中间用木板连接,平时卸下木板,供人通行,演戏时铺上木板,连成一个完整的戏台;还有一种是建造在河边的戏台,人们既可在岸上观看,也可驾一叶小舟把船泊在水上观看;更有一种用一根根杉木搭成,台顶盖上帆布的临时戏台。那戏台大都有一人多高,即使站在后面也能看到台上的演出。至于前来演出的戏班子,有演越剧的,也有演绍剧的。我最喜看绍剧了,如《龙虎斗》《火焰山》《五虎平西》等。打斗起来,最来精神。戏往往从下午两点左右开演,一直演到第二天凌晨。我每场必到,且一直要看到捧台廊柱(即结束)为止。
⑦有时候邻村演出社戏,我也常与伙伴们赶去观看。一般相距三五里的村子我们都会去看的。一次暑假,听说距我们村子五六里的中梅村演社戏,戏班子非常有名,是浙江绍剧团来演出,机会难得。虽说路远了点,但我仍兴冲冲地与伙伴们赶去看戏。当我们赶到那里,戏已经开演。只见一块五六亩方圆的空地上挤满了看戏的人们,足足有一千多人,说是人山人海一点也不夸张。那戏台也非同寻常,是用两个临时戏台拼起来搭成的,显得特别高大而有气势。那天下午演出的是《孙悟空大闹无底洞》,都是些著名演员,有演孙悟空的六龄童,演猪八戒的七龄童,演唐僧的筱昌顺。果然打斗精彩,唱念俱佳,不时博得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这次看戏可说是最令我难忘的一次了。
⑧我长大后,人们都懒得跑到外村去看社戏了,即使在本村演出,也很少有人去看。只有那些老大妈、老大爷还难以割舍。而那社戏的规模也已远不如以前,往往只有十来个演员,观众就更少得可怜,只有寥寥几十人而已。但每次村里演社戏,我都要去到一到,追忆一下当年看社戏的情景。我总觉得社戏里有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之感,正像是一杯醇厚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1】选文回忆了哪两种儿时看社戏的经历?请简要概括出来。
【2】选文第③段中加横线句子的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3】选文尾段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从选文描述的关于社戏的民风民俗中,你感受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或情思?
9、作文:请以《崇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