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让我更加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
B.为了更好的吸引游客,市内多个景区门票免费,并提供低价住星级客房等多项优惠活动。
C.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取决于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D.在“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引经据典,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情况更加尖锐的是这些势力越来越锐不可当并常常卷入法律制裁之中。
B. 新组建的这支足球队上场比赛到底怎样,还不得而知,我们将刮目相看。
C. 十一黄金周,天南海北的游客齐聚北京游玩,故宫景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D. 这栋现代建筑,在这个老社区里显得鹤立鸡群。
3、下面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把胳膊肘支在桌上,两手张开,托住自己的脑袋,憔悴得一如恹恹欲睡而又努力支撑着的学生。
B. 在我眼里军队中人要有一种刚强的气息,一种不折不挠的气质。
C. 春天来了,小伙伴们结伴春游,小溪边的野花格外美丽,我忍不住采了一朵,这真是妙手偶得的美丽呀!
D. 老母亲拿着死去儿子的照片,触目伤怀,悲痛不已。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无错误的一项是
A.《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作者分别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和英国作家居里夫人,两篇文章都展现了伟人的品格与精神,给我们以鼓舞。
B.《藤野先生》选自我国现代作家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诗集《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C.孟子是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后人尊其为“亚圣”。他主张仁政,王道。
D.“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中的“孟夏”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5、二、课内阅读(背诵古诗)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 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 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 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 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 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 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 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6、古诗词名句填写。
(1)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2)轻舟短棹西湖好,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3)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__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4)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班级开展“涵咏经典,滋养心灵”阅读成果交流会,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内容,完成相关题目。
(1)在制作《红星照耀中国》纪录宣传手册活动中,同学们要评选“最美红星”,请选择相关人物,并结合情节内容,说明评选理由。
A.毛泽东 B.彭德怀 C.红小鬼
示例:我选择小通讯员季邦为最美红星。季邦因担心自己的名字被斯诺写错而影响到外国同志对红军的印象,因而极为仔细地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条上,并希望当面得到斯诺不写错他名字的保证,表现了这位小红军高度的自尊,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以及对红军的高度忠诚。
我选(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小文同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所列的表格,小雨同学就此与小文同学展开了讨论。请根据内容,把对话补充完整。
年龄 | 人物 | 参军原因 |
64岁 | 李姓老头(卖肉的生意人) | 在洪洞没法做买卖(苛捐杂税太多)。 |
15岁 | 号手(穷人家的孩子) | 红军把我送到学校读书,我吃得很饱,我家分到了地。 |
12岁 | “山西娃娃”(被卖做学徒) | 红军替穷人打仗,红军是抗日的。 |
小雨:你怎么想到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录这本纪实作品?真是太新奇了!
小文:因为表格可以将一大段文字进行信息分类和梳理,看起来更直观。
小雨:那你这个表格是如何进行分类梳理的?
小文:我关注到的是不起眼的红军战士们,将不同年龄、①_______________的人来进行梳理,得知他们为了②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参加了红军。
小雨:原来斯诺还记录了这么多不起眼的红军战士参军的经历,他想通过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文: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雨:看来用列表格的方式也能读纪实作品,且便于整合信息和深层思考。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槐花开
锦 墨
窗外有一株老槐树,我每天清晨都在拉开窗帘的霎时,与它相对而视。在这仲春时节,它依然含蓄。黑黢黢的皮肤,裹藏着耐得住寂寞的心灵,在它的丫枝间我找不到一丝绿意。我更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悄然间给我一树繁花?
可即使繁花满枝,谁还会和我一起分享氤氲的香气?谁还会给我采摘带着露珠的花串做香喷喷的槐花糕?谁还会站在槐花纷纷的午后等待我的脚步?没有了——那青蓝的衣衫、佝偻的身背、慈祥的目光、稀疏的白发……
有一年,村外的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猛然间涨了上来。岸边一个七岁的小女孩,焦急地望着河的对岸。她喃喃自语:“我——我——怎么上学去?”她似乎听见河对岸杨树林深处的校园里,传来打铃的声音。小女孩急了,泪水扑扑地打在脸颊上。
外公一边安慰着我,一边在黄泥路上急行。“小燕子不哭,姥爷背你从杨庄大桥上绕过去。”
“姥爷,那太远啦,咱要绕好大一圈子!”
“只要小燕子高兴,姥爷不怕远!我可不愿意让你当逃兵!”
“哈——哈——”
河岸边,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是雨后,经常会有一老背着一少在穿行。老人的裤管总是高高地挽起,水鞋里可以听见扑哧、扑哧的声音,身后溅起的泥点子伴着孩子的说笑,飞扬成黄色的小花。……就这样,我趴在你的脊背上走出了小学的门槛,同时渐渐地走出了你的视线——到镇上去上初中了。
无论星期天还是寒暑假我都会去外公家。我们一起游戏过:跑到狮子山里捉蝈蝈、东南岭上打枣子、村外河里捉小鱼;我们一起劳动过:去“瓢头子”岭上种花生、“十亩”地里掰玉米、“清水湾”里收高粱。忘不了春天你打的槐花糕,夏天你摇的小团扇,秋天你摘的甜石榴,冬天你送的厚棉袄……
直到二零零六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回来探望您!那是老家槐花怒放的时节,乡间的小路上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到处都是一树树乳白的槐花。蜜蜂在花串间飞舞,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远远地我就看见了你站在桃园外栅栏旁那棵老槐树底下,正在举目眺望着我要去的小路。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可那是我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帷幕上。
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地模糊、模糊、又模糊……我极力地去抓住你粗糙而又布满老茧的双手,可它却时而在桃树林里修剪枝条,时而在镐头的把手上紧握,时而在儿孙的额头上抚摸……抓不住了!那手再也无法拉起我哭泣的肩膀,捧起我微笑的脸庞,提起我离家的行囊……
槐花落尽的时节,一个享年七十三岁的老人也悄然地走了。他的墓地就在一片玉米地里。青青的一米多高的玉米棵,织成青色的帷幔罩在您的坟外,坟东约十米外是一片桃树园,坟北约一千米是京沪高速公路,坟南三百多米就是他的村庄。
我想这墓地很合他的心愿。因为他最爱在桃树林里忙碌,春天可以有桃花的芬芳为伴,夏天会有蝈蝈在玉米棵梢头鸣叫,秋天会有晚熟的桃儿挂满枝头,冬天可以看见村落里袅袅炊烟……
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一棵槐树,发出点点的芽、开出串串的花、洒下浓浓的荫、剩下粗粗的枝丫。一年年,树长大。呼,风一阵……青蓝的衣衫,沾染着槐花花瓣,如一只只白蝴蝶停息在那儿,伴着你慈祥的微笑镶嵌在我永远的梦里。
只剩下我,独自站在老槐树下,一年年,等待槐花开!
【1】文章开头第一段描写槐树有什么作用?
【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结合全文分析,你如何理解划波浪线句“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
【4】文章为什么以《等待槐花开》为题?
9、家乡这边独好
要求:
①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