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即便不是很喜欢语文,在临近中考的最后时刻不让语文拖后腿,也是一种成功。
B.游泳专家表示:有人溺水时,非专业人士如果盲目下水救人,不仅相当危险,而且施救的难度很大。
C.假如有机会到北京,我一定要光临故宫博物院。
D.有关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具体详情,各种媒体争相全面报道。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汉代即列为“五经”之一。
C.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感”是作文的重点。写读后感时,容易犯引述原文过多的毛病,“感”的内容单薄,被淹没在引述当中,这是要注意避免的。
D.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如《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B.她性格温和,待人诚恳,举止文雅,言语动听。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她的好感油然而生。
C.李辉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促使他不断超越自我,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D.生活中,买椟还珠的蠢事比比皆是,丢掉不必要的负累,返璞归真,也是人生的—种境界。
4、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句话的宾语是“标本”。
B.“无比优越”“结构匀称”“挂在树上”“露珠晶莹”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个句子语序不当,“广泛”应移到“关注”前面。
D.“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和“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从语气上来说,都属于感叹句。
5、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楹遣心二首(其一)①
(唐)杜甫
去郭轩楹②敞,无村眺望赊③。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为诗人结束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定居成都浣花溪旁草堂时所作。水槛(jiàn):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②轩楹(yíng):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③赊:远。
【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选项中对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甲】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B.【乙】通过描写,展示出一副诗人在长期战乱环境下,年老、衣衫单薄破旧、屋漏的生活画面,表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甲】中间四句承“眺望”而写景物。视角由远而近,由下而上,描写动静相宜。写浩荡的江水是远景,描树木花朵是近景,颔联写静景,颈联写动景。
D.【乙】诗人茅屋为秋风所破,却希望得广厦,使天下寒士风雨不动安如山,现实与心理的矛盾描写,正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甲)诗颔联“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所展现的画面。
【3】【甲】【乙】两诗都是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旁草堂时所作。(甲)诗大约写于761年草堂初建的春天,(乙)诗写于公元761年的秋天,风雨破屋之后。请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说说这两首诗所蕴含情感的不同之处。
6、默写与理解填空。
(1)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
(3)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4)《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全词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词中“春花秋月”既实指春天的花,秋天的月,又借指 。
7、小明同学准备分享《海底两万里》阅读成果,列举了这部科幻小说的四个特点,并各用两处具体情节(细节)进行说明,请帮助他完成以下表格。
小说特点 | 具体情节或细节(两处) |
①___________ | 大如椰子的珍珠;鲸鱼触须制作的笔 |
惊人的预见性 | 潜水服;②____________ |
科学元素让 小说真实可信 | 用热水融冰自救;利用氧气消耗量计算诺第留斯号可容纳人数 |
核心人物具有 英雄主义情怀 | 救采珠人;③____________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腕上茉莉
李丹崖
①去眉山参加文学活动,晚上,几位文友出去小聚,在岷江边且歌且舞,好不快活。这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串白线。白线呈圆形,上面系着什么东西,走到来前,我们才发现,是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
②“先生们,要苿莉花不?新鲜的苿莉花。你们男士为女士买一些呗。”老太太的声音近乎哀求。
③“卖花的!”文友们几乎异口同声。男士们不乐意了,打算喊老板过来,怎么有卖花的窜进来,这无异于在大排档吃饭,被乞讨者摇着饭盒一样煞风景。
④老板来了,看了一眼老太太,悻悻地说,客人不要,就不要强行推销了。
⑤也许是看出了老太太面露难色,同行的一位女文友查了一下人头,买了十二串,她说,每人一串,女的臭美一下,男的克服一下中年老男人的油腻。
⑥我也领到了一串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远远的闻,丝毫没有任何味道,手腕移到鼻尖处,异香得很。这让人知道,在药材大市场买到的茉莉花近赝品。药材大市场里的茉莉花完全没有花香,相反,有的还有一种硫磺熏蒸过的异味,为了驱虫,可以长时间保存。
⑦那个卖花的老人走了,临走前还冲着女文友鞠了一躬,这一鞠躬,差点把那位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⑧这时候,饭店老板亲自来上菜,边说对不起——
⑨不好意思,一听口音,你们就是外地客人,让你们破费了,今天的花钱我来出。
⑩没事没事,女文友忙说,毕竟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卖花,实属不易。
⑪我脑海里再次浮现那位卖花老太太的样子,满头花白的头发,手指却很光滑,皮肤并不差,不像是出过力的样子。
⑫与我们同行的文友老张说,你看那老妇的手就知道,不是辛勤的劳动人民,分明是来骗钱的。
⑬饭店老板表情很严肃,打断了老张的话说,这位先生,你只说对了一半,她确实不是乡下劳作了一辈子的妇人,她是市二小的退休教师。但她绝不是什么骗子。
⑭我们一愣。饭店老板欲言又止,嗨!我索性告诉你们吧,老太太到饭店卖花是我默许的,这位老太太家里开着一个三分地的花圃,专卖茉莉。她原本生活殷实,拿着一笔不少的退休工资,可是,五年前,她的儿子突然离她而去。
⑮是事故,还是疾病?女文友问。
⑯是事故,老太太的儿子也是一位教师,到四川一个偏远山区去支教,据说那个山区小学很贫穷,老太太的儿子开着一辆越野车每周往返一次:拉着眉山的特产到支教的小学校去。他把工资全搭在了支教上,连自己的车子也疏于保养。一次,他再次拉着物资去往支教山区小学的时候,爆了胎……
⑰满桌文友陷入沉思,共同举杯满饮。那感觉像是在敬老太太的儿子。
⑱老板继续说,她的儿子走了以后,还有孙子在儿她肚里没有出生,老太太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卖了城市的房子,在郊区买了一处农家小院,院子里专门种茉莉来卖。一开始,我们以为老太太确实缺钱,后来才知道,老太太主动承担了儿子生前的“重任”,每个月用卖花的钱定时邮寄给山区那所小学…
⑲老张听到这里,风一样地刮出去,两分钟后,他冲回来了,嚎啕大哭,说,我专门去寻那老太太,打算买光她所有的茉莉,老太太却说,她不愿意一下子把茉莉卖给一个人,这样,其他顾客就闻不到茉莉花的香了……
⑳次日返程,那串茉莉花即便已经干了,我却舍不得扔,我仔细看着一根棉线上串起来五六朵枯黄茉莉花,手工并不好,打了一个笨拙的结,绕了两圈,我却戴在腕上,归程的一路上,仍能嗅到隐隐的香气。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也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B.文章先写老太太的叫卖声,惹人生厌,接着写大家怀疑她是骗子,最后饭店老板揭示真相,欲扬先抑,突出老太太的高尚品格。
C.文章第⑥段把老太太的茉莉花与药材大市场买到的茉莉花进行对比,意在表明老太太纯朴的心灵,为下文表现老太太的品质做铺垫。
D.文章通过写老太太靠卖茉莉花继续承担起她儿子生前资助山区小学的责任的故事,歌颂了母子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文章的结尾写道“那串茉莉花即便已经干了,我却舍不得扔”“手工并不好,打了一个笨拙的结,绕了两圈,我却带在腕上”,如何理解文中“我”的这一举动?
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汪国真说:“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不能失去的是平凡。”
以上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