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的行为中,南昌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
B.一口抑扬顿挫的“磨剪子咧”的吆喝声,是很多老南昌人至今难忘的印象。
C.“三叠泉”是江西九江庐山的著名景点,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D.她写作文非常认真,特别在选材立意方面,常常别出心裁。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束缚 狼籍 川流不息 因地治宜
B.诘责 赋予 惨决人寰 纷至踏来
C.畸形 模糊 正襟危坐 长途跋涉
D.停辍 严峻 张目结舌 巧妙绝论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美国政府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先是孟晚舟事件,然后介入安卓系统与华为的合作,真可谓是煞费苦心。
B.观赏日出的人们,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C.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朗读者》,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像一道清流浸润人心,掀起了全民朗读的热潮。
D.经过四年的努力,中国首届科幻作家博士生们对即将到来的论文辩论赛胸有成竹。
4、下面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小说,文章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及往事的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手法,使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紊乱。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描写了作者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不同的生活。
C.《伤仲永》的作者是唐代王安石。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阐明后天教育与天生资质之间的关系。
D.《十三岁的际遇》是作者学习生活的真实记录,描绘了作者用灿烂的青春岁月追求美丽梦想的历程。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甲】【乙】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皆为送别诗,两首诗均充满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
B.【甲】诗首联,诗人着一“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
C.【乙】诗颈联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D.【甲】诗尾联垦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展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音描绘出来。
6、默写填空。
(1)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2)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3)《龟虽寿》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堂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它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的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片段二)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小鬼们不信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他们叫人来增援,于是有几个孩子从田里跑出来。
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总的来说,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1】以上文段选自 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片段一)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 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实际,谈谈从少年先锋队队员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8、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各题。
爱的借力
①我不止一次地嘲笑过父亲。
②我一直以为父亲是鸡蛋里挑骨头,掐眼看不上我。铲地哪有那么大“学问”,铲就完了。还说什么借力,要借着锄头的重力向后拉,还一下是一下地拉,特矫情。
③处于青春期的我极为叛逆,听不进父亲的好言。我那时要么可着性子来,要么一心想着超过他,让他缄默闭嘴,无话可说。
④父亲那轻描淡写的话语中透着不屑一顾。他看我铲地实在费劲,事倍功半,告诉我铲地一定要借助锄头的重力,不是费劲巴力地硬拉硬拽。锄头更不能浮在表层,要深入泥土,就像学习不能浮皮潦草。父亲边说边演示,还一面换着左右撇的姿势。
⑤父亲干什么都能联系到我的学习,总拿小话敲击我,使我极其气愤,又不敢言。
⑥父亲看出了我不服气,沉默了很久才说,力不在大,而在于巧。以后回乡务农了,要放下书本,多学习一下农业知识。父亲的声音尽管很小,像自言自语,但我听得真真切切,又一次触及到我。
⑦我不服气,铲地,还谈什么“高深”的理论,有力气干就完了。
⑧父亲这话后来我又一次听过。一次是摔跤比赛,解说员宋世雄用他炒豆的嘴说,一名摔跤队员是借着对手的力,将他摔倒,死死地压在身下,使其赢得这场比赛,力不在大,而在于巧。听到这句,我忽然一惊,内心有了别样的感受,针刺一般,火烧火燎,坐立难安。也许是愧疚,也许是歉意,从那以后,看父亲也有了友善的目光。其实做农民的父亲也有很多生活的智慧和道理,只不过我那时特叛逆,跟父亲对着干。
⑨有次看梁衡的散文。他转述他的中学语文老师的话,说“韩愈每为文时,必先读一段《史记》里的文字,为的是借一口司马迁的气”。
⑩文章里有人的气?写文章也要借气?
⑪这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父亲所说的借力也好,梁老师所说的借一口气也好,都是一个道理,“借”,是没有成本的最好方法,世间万物道理相通,想明白了,受用无穷。
⑫为什么父亲说的话我一句也听不进去,而同样的话在别人嘴里说出,内心就如此赞同,并深有感慨?等我到了父亲的年龄,也成为父亲的时候,才知道望子成龙的心情造成了一次次在希望中失望,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⑬这是做父亲的最纠结的一段路。
⑭父亲老了,再不像以前干点什么活就在我面前唠唠叨叨。现在,即便是看见我忙个不停,也不轻易帮衬,更不会轻易去说。以前父亲脾气火急火燎,现在火上房也不着急。父亲学会了妥协与释然。我多想让父亲再指点我一下,我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建议,哪怕不可行,我也会顺着他做给他看。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此。
⑮人生的悲痛也莫过于此。教诲你的时候,两耳不闻。忽然需要别人意见的时候,身边再无可托之人。给你建议的人,能告诉你方法的人,以及那些宝贵的经验,都要好好珍藏。
⑯生活总要借助外界的力,借助家庭的力,借助父母的力,借助朋友的力,借助师长的力,借助自然之力,甚至借助千古文章的一口气。要知道一己之力,是多么渺小,一己之见,又是多么肤浅。
(选文有改动)
【1】根据第①—⑪段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和情节内容完成下表填空。
“我”的心理过程 | 情节内容 |
嘲笑父亲 | 鸡蛋里挑骨头,掐眼看不上我;铲地,说要借力,特矫情。 |
① | ③ |
愧疚 | ④ |
② | 看梁衡的散文,明白写文章也要借气。 |
【2】第⑭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选文以“爱的借力”为标题,有哪些妙处?
【4】简要概括选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借力”成长的事例以及从中获得的感悟。
9、作文
题目:八年级,让我更____________ 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