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家人间最需要的是相互尊重,对家人说话要和颜悦色,就要用关怀鼓励代替抱怨。
B.被誉为“美国文学史的沧海遗珠”的文学经典《艺术之眼》中文版近日发行,抑扬顿挫的爱情故事是永恒的主题。
C.古人把读书当作一种仪式,书桌、书房、书架、几案缺一不可,必须正襟危坐,琅琅而读。
D.所谓文化,“文”是思想,是智慧;“化”是启发,是渗透。它的表现形式不是风扫残云、摧枯拉朽的刚力,而是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柔力。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寓所 愕(è)然 瑟(sè)索 器宇轩昂
B、伶俐 澄(chéng)清 贮(chǔ)蓄 豁然惯通
C、敦厚 娴(xián)熟 简约(jiǎn) 脍(kuài )炙人口
D、契机 诙谐(huī) 惘(wăng )然 忍俊不禁(jīn)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班主任的耐心教导帮助下,小鸣终于和他的同桌和好如初,破镜重圆了。
B. 中国女足在前不久结束的世界女足大赛中惨遭失败,他们立志要卷土重来,争取下一次的胜利。
C. 这个曾被认为有教无类、不堪造就的孩子,在本次国际钢琴比赛中竟然脱颖而出。
D. 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经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珍藏地下。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追述了自己因为厌恶清国留学生的不思进取而弃医从文的经过。
B.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C.律诗通常每首八句四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D.《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5、枕上述梦
[南宋]陆游
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
生马驹驰铁蹄腕,古铙歌奏锦衣褠①。
玉关雪急传烽火,青海云开见戍楼。
白首不侯②非所恨,咿嘤床箦③死堪羞。
【注释】①褠:直袖单衣。②侯:封侯。③床箦:床席。
【1】陆游多有梦诗,“清梦犹成塞上游”,这首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梦境?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10个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淮南秋雨夜, 。
② ,可以攻玉。
③转觉鸬鹚毛色下, 。
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
⑤ ,泥香带落花。
⑥斯是陋室, 。
⑦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
⑧战战兢兢, , 。
7、名著阅读
(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二)
现在,他的身体彻底垮了,归队已经无望。他应当如何处置自己呢?他终于从巴扎诺娃口中了解到了真实病情:应当有思想准备,将来他还会遇到更可怕的事。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办?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犹如阴森森的黑洞摆在他的面前。既然他已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呢?用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和呼吸吗?仅仅作为一名无能为力的旁观者,看着同志们战斗前进吗?就这样成为这个队伍的累赘?
以上两则选文都出自苏联小说《____________》,文段(一)是书中主人公__________对生命的诠释。文段(二)中说“他的身体彻底垮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
8、阅读《薄暮下的刀锋》,完成后面小题。(18分)
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摘自《读者》2013年第8期,有删改)
【1】以“磨刀人”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空。(4分)
试刀锋 → → 磨刀锋 → → 拒商机
【2】文中的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性?(4分)
【3】文中有三处提到夕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A)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
(B)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C)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4】“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结合链接材料及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链接】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李森祥《台阶》)
9、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东西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个场景……这些感动,源于我们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甚至陌生人。请结合自身经历,以“ ,让我感动”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