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性格阴郁,知识渊博,是一名反抗压迫的战士。这一形象正是凡尔纳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体现。
B.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时,常用“家”“令”等谦辞,如家父、家母、令弟、令妹等。
C.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D.虎妞,《骆驼样子》中刻画的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不幸的是,她最后因难产而死。
2、操场上搭设了美食街,街口大门上要挂一副对联。学校特此征集。小可拟的上联是“创意烹出新味道”,琪琪对了几个下联,你认为恰当的是( )
A.美食生活好精彩。
B.美食唤来好生活。
C.美食品出精彩来。
D.美食品出新生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沐新高速公路正式通车的消息真是骇人听闻!
B.小李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了。
C.百货商场人来人往,热闹得不可开交。
D.你真是杞人忧天,即使下大雨,这里地势高,绝不会被淹没的。
4、下列词语的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晕眩(xuàn) 殉职(xún) 狭隘(ài) 热忱(chén)
B. 凌乱(líng) 鲜嫩(nèn) 鄙薄(bǐ) 干涸(hé)
C. 坍塌(dān) 酬劳(chóu) 薄荷(bò) 派遣(qiǎn)
D. 纯粹(suì) 呼啸(xiào) 水渠(qú) 废墟(xū)
5、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B.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C.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杯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D.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6、《社戏》主要写“我”和一群农家小朋友看社戏的情形,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写了不少与看戏无关的事,这些是否必要,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文章应紧扣题目,写这些内容,扣题不紧,可以不写。
B. 本文的中心是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而开头和结尾正是看社戏前后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所以很有必要。
C. 这些内容可以少写点,多了就冲淡了看戏的内容,使得结构松散,不能突出中心。
D. 开头和结尾所记的事非常重要,因为它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7、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松原的夜晚是吉林省最美丽的城市。
B.某工厂原来每日用水四吨,现在每日只用一吨,现在用水比原来降低了三倍。
C.随着新媒体发展的信息化提速,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同学们写作文要表达真实情感,切忌不要胡编滥造。
8、阅读课文,回答下列各题。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9、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2)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
(3)(福建南平中考)《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望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
10、阅读散文,完成各题。
归乡,误入时空交错的小径
明前茶
①到了50多岁,他才意识到,到了人生最壮阔丰沛又苍茫无奈的年纪,归乡去寻找少年时代的记忆与安慰,已经成了很多人定时发作的瘾与痛。至少对他的家族来说,确实如此。
②1992年春节,他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刚刚领女友见过家人,在厨房里做菜的父亲就压低嗓门几对他说:跟你女朋友请三天假,陪爸回浙西,到祖坟。上点一炷香,献一束花。
③父子俩临行前进行了疯狂采购。父亲兜底动用了私房钱,为亲戚朋友买了大量礼物,再与儿子肩扛手提地带回老家。父亲采购了奶粉、酸梅粉、红糖、圆珠笔、铅笔盒、袜子,甚至还有七八块毛涤面料。父亲依照婶婶嫂子们的高矮胖瘦,裁剪衣料,期待她们隐藏在皱纹深处的笑意——这样一来,她们就能在裁缝那里量体裁衣,在儿子的婚礼上,穿上一件精巧时髦的小外套了。
④父亲坚持说,所有的计划都是瞒着母亲进行的,然而,这么多奇怪的物品堆放在家里,母亲会不知情?母亲只是对父亲突发的思乡病持纵容态度而已。
⑤1992年,归乡的路并不好走。他记得他们先坐了火车,又换乘通往乡镇的中巴,最后又坐了私自揽客的小巴,才带着大包小包来到父亲少年时代生活的古村落。
⑥他们在这个偏僻的古村里逗留了三天。这三天,怎么形容父子俩的境遇呢?在他眼里,那真是“归者饶有意,迎者颇淡然”的三天。父亲的叔伯婶娘、半百发小、昔日邻居们带着有限度的热情聚拢来,来见他们三十多年未见的“陈家老二”,见传说中的“陈家两代大学生”。他们的客套中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热情中带着一丝不知来意的忐忑。有的人以为父亲是为索要祖屋的继承权而归,听得父亲并无此意,显而易见松了口气;有的人又满怀期待,以为父亲有能力将自家辍学赋闲的儿子带去省城,找到体面的工作,见父亲面有难色,立刻变得讪讪;还有的族人当了多年村干部,拐弯抹角地开口,期待父亲为村委会拉些赞助。很不好意思,父亲虽是研究院的工程师,却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于是,乡亲族人前来领受父亲的礼物时,脸上感念的笑意变得十分稀薄。甚至有个婶子当众质问父亲为什么要带衣料来:“你们城里人不是早就流行穿现成的衣服了吗?”
⑦他颇为同情地转过头去看父亲,以为乡亲族人的尖刻将在父亲脸上留下尴尬的指印,然而,并没有!那几日,父亲只有一半的灵魂留在现实中,另一半的意念进入了他所不知道的时空交错的小径。父亲已不再是他熟悉的那个循规蹈矩的工程师、那个朴素拘谨的中年人,他与乡亲一起喝酒、吃肉、诉说往事,为少年的糗事笑出眼泪。陪同的儿子不免为父亲的各种失态感到尴尬,他觉得父亲来得不值,但他心里也有个倔强的声音在说,也许父亲觉得值,唯有这三天,父亲脱去一切束缚成为从桥上倒栽葱下去捉鱼的陈家老二。
⑧父亲回家后没来由地病了一场,又查不出病因,这让母亲急得够呛。他劝母亲不必着急,他说父亲就像一棵久旱的树,忽然遭遇了一场暴雨,这两天出现的各种不适,只是一时被“淹了根”。
⑨母亲惊讶地瞥了儿子一眼,像在纳闷儿一个工科生怎么会说出如此文艺的比喻。
⑩时间飞快地过去了,他也成了鬓发斑白的中年人。这两年,他少年时生活过的贵州山洼频繁地入梦来。那里,是父母当年长途跋涉去“支援三线建设”、度过青春岁月的地方。他出生在那里,吃过那里的大食堂,住过那里的红砖房,在澡堂外面偷窥过烧煤的大锅炉。他磕破了膝盖,经温柔的厂医上过药水,看电影要翻过三道山梁,去一趟县里的新华书店要在拖拉机上颠簸5个小时。在18岁之前,他的梦想就是逃离这里,考回江浙老家去!他的确通过考大学离开了,而且,随着父母调回江苏工作,他也的确30多年没有回去。
⑪然而,怎么解释他如今经常梦见的那些红砖房、那些腌菜坛、那些结出迷你地雷般种子的晚饭花?时间是多么隐秘的酵母,它将你曾经厌弃的发酵成你最留恋的。
⑫听说当年,上过学的子弟中学行将撤停并转之后,他迫不及待地带着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出发了。他在闺女的脸上,看到了多年前自己的困惑、讪笑,以及些微的不耐烦。他懒得说教。他确信自己今日的归乡感触,将如一粒坚硬的种子。种在女儿年轻的心中,等待二三十年后的意外苏醒。
(选自《读者》2022年4期)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主要情节。
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时,①______;
②___,他越来越思念度过少年时光和青春岁月的贵州;
听说当年上过学的子弟中学行将撤停并转之后,③______。
【2】概括第⑥段画下划线的句子“他们的客套中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热情中带着一丝不知来意的忐忑。”的原因有哪些?
【3】文章第⑪段写道:“时间是多么隐秘的酵母,它将你曾经厌弃的发酵成你最留恋的。”请说说文中的“他”的哪些经历感受,体现了这一点。
【4】文章第⑫段画波浪线的如何理解?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思念家乡,让“他”陪同回浙西,到祖坟上点一炷香,献一束花。
B.父亲归乡三日,寻找到了少年时代的记忆与安慰。
C.父亲回家后生病又查不出病因,这让母亲急得够呛。“他”也不懂父亲这是怎么了。
D.“他”迫不及待地带着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回“他”少年时生活过的贵州,让心儿归乡。
11、阅读“冬天的早晨”至结尾,完成后面小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花白猫的遭遇。
【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被第三只猫咬死的?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我”的心理变化?你是怎样理解的?
【4】第二只猫丢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12、《当我面对______的时候》
要求:1.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如“挫折、荣誉、失败、成功”等),使题目完整。内容要健康,有真情实感。2.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学校名称。3.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不写错别字,字数600字左右。4.文体要求:记叙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