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萧红写的一篇人物传记,本文捕捉鲁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B.《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最后一课》是法国都德创作的一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以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南宋司马迁主持编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本文以对话为主,“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就出自本文。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B.接到举报之后,市场监督部门迅速查处了这家商店擅自提价。
C.在寒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却是整个世界。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凶险的任务面前,战士大无畏地冲进扫雷区。
B.有实力的运动员漫不经心,不以为然地对待比赛,结果无缘奖牌。
C.部分国家和地区医疗资源紧缺,我国企业纷纷慷慨淋漓予以捐助。
D.因严重违犯校纪,学校决定取缔其“三好学生”称号。
4、语法、文学、文化常识是必备知识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除贫困,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向。(句中加点词语是近义词)
B.枣阳人民正为打造生态良好、和谐稳定、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美丽新农村而努力。(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C.《论语》与《大学》《孟子》《老子》合称为“四书”。
D.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与我国作家袁珂的神话《女娲造人》,都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优秀作品。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道题我反复思考很久,仍然依旧还是没有想出解答方法。
B.通过“祝融号”的着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火星着陆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
C.智能设备使用是否恰当,决定了它能否对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D.初中三年如果想要学有所获,要先端正学习态度和方法。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个很好的朋友因为一次误会而大相径庭,真是令人可惜。
B. 孤独的牧羊人讲原本荒凉、干旱、毫无生气的不毛之地改造成充满生机的绿洲。
C. 老师批评了那些在值日工作中拈轻怕重、缺少责任心的同学。
D.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
7、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粗犷(guǎng) 贮蓄(zhù) 匿笑(lì) 花枝招展(zhāo)
B.吝啬(lìng) 嗡嗡(wēng) 澄清(chéng) 咄咄逼人(duó)
C.草垛(duò) 姊妹 (zǐ) 花苞(bāo) 花团锦簇(jǐn)
D.荫蔽(yīn) 搓捻(niǎn) 憔悴(chuì) 恍然大悟(huǎng)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①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节选自《荀子·不苟》)
(注释)①知:同“智”,智慧,聪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太丘舍去____
(2)友人惭____
(3)下车引之____
(4)元方入门不顾____
(5)不诚则不能化万物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3】(甲)文段强调了“____”和“____”的重要性,(乙)文段强调了“____”的重要性。(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4】请你就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9、古诗文名句填空。
(1)树木丛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龟虽寿》)
(2)强欲登高去, __________。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李白生性喜爱明月,他在《峨眉山月歌》中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如画境一般,给人以宁静之美。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美诗句,把江水浩淼、波平浪静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7)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关切和同情的心意托明月带给对方,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和王昌龄之间的深厚情谊。
(8)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纯用白描勾画漂泊羁旅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
10、课外大阅读
一咬旸子
①中秋节,一个湖南民工满心欢喜地来到车站,接探亲的妻儿。这是他打工两年以来妻儿第一次来广州探亲。一家三口终于在广州火车站见面了,不由得激动万分。尤其是6岁的儿子,看着在城里生活了两年的父亲,心里满是崇拜和景仰。
②一家三口上了一辆开往番禺的大巴,男人打工的工地就在那里。可是女人随身带来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有被褥,有锅碗瓢盆。跟丈夫分别两年,女人想,来了,就不走了,一家人再苦再难也要守在一起,因此几乎把所有的家当都带来了。男孩的手里还提着一只笼子,装着一只出生不久的雪白的小兔。
③可是他们刚刚把东西弄上车,就遭到司机斥骂:“带这么多东西,让中途的旅客怎么上车?你们以为这是乡下的运货车吗?补三张票吧!”
④男人犹疑。司机不耐烦,他不想再等,从座位上站起来,动手往车下扔行李……
⑤6岁的男孩一直蹲在那里,守着放在行李上的小白兔,大人的争吵让他惊慌失措。突然,司机拎起了装着小白兔的笼子,笼子猛烈地晃荡起来,男孩清楚地看到,小白兔的眼里满是大难临头的惊恐……
⑥男孩“嗷”的一声扑上去,准确地咬住了司机的手腕。这是在乡下跟孩子们打架时练出来的绝技,现在派上了用场。只不过他下口轻了很多,毕竟这是在城里,初踏城市的乡下孩子心中充满了畏惧。
⑦司机突遭袭击,不由得松了手。男孩从地上拾起死里逃生的兔子,霎时间泪流满面。两年前父亲离家去城里打工时,把两只只有一个月大的兔子交给了儿子,叮嘱他好好养大它们。父亲走了,男孩每天给兔子割草、喂水,一天天把兔子养大了。前不久,母兔产下了一窝小兔,男孩坚持要带一只来广州,他要让父亲知道自己很听话,把兔子养得很好!
⑧可是,他万没想到,他一直向往的城市竟如此粗暴!伤心和恐惧让他的眼泪流得更急更快了。
⑨满车的乘客一直沉默地看着发生在眼前的这一幕。男孩的眼泪终于让他们坐不住了。
⑩一个老人从座位上站起来,对那个尴尬而又难过的父亲说:“我也去番禺,身上没带什么行李,这个大包算我的,你少补一张票吧。”
⑾没等那个父亲反应过来,一个老妇人也从座位上站起来,抱过了一只大瓦罐:“这只瓦罐是用来腌辣椒的吧?我很喜欢它的外形,把它送给我吧。”她说完又对着惊慌的女人挤了挤眼睛。
⑿一位少妇把男孩拉过来,抱上自己的膝头:“这孩子长得虎头虎脑的,好可爱啊!借给我做儿子吧!”满车的人轰地一声笑开了。
⒀那个老人拍拍司机的肩说:“东西都挪走了,不会影响到后面的乘客了,赶紧开车吧!”的确,地上那堆小山似的东西都已经被车上的乘客抱到自己的怀里或塞到座位下,车厢通道又恢复通畅了。
⒁司机看了看车厢里的人,经过这一场风波,人们那冷漠的表情不见了,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帮助过别人后的笑意和满足。他又低头查看刚被咬过的手腕,上面有两排浅浅的牙印,没事儿,咬得不重。他嘀咕了一句:“看不出来,小东西倒挺厉害的!”发动车子时,司机脸上也有了笑意,刚才男孩扑上来咬那一口,让他回忆起自己那已经很遥远的顽皮而又莽撞的童年了。
⒂满车的笑容抚平了男孩的惊恐和伤痛,他在少妇的怀里睡着了。
(选自《家庭》,有改动)
【1】文章结尾说“司机看了看车厢里的人,经过这一场风波,人们那冷漠的表情不见了……”。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场风波”。
【2】男孩的“一咬”是事件发展的转折点,他这“一咬”蕴含了哪几重含义?
【3】自从小孩的“一咬”之后,车内的气氛有了转机,多次出现了笑声。请你说说下面的“笑”中分别传达出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这孩子长得虎头虎脑的,好可爱啊!借给我做儿子吧!”满车的人轰地一声笑开了。
【4】第七段插入男孩喂养兔子一事有何用意?
【5】根据上下文和第⑧段的描述,用第一人称写出小男孩此时的心理活动。
11、向生命鞠躬
◆张强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工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得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而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唯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过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很衰老或孱弱,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他活捉了。此时儿子还没有害虫益虫之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必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入,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它用前腿摸刮着,那是它的血。
⑤儿子握住草秆,将蚂蚱盯视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
⑥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跑了!跑了!”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寻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已受到重创,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未找出两步就轻易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子旁边注视着蚂蚱。我要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透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方法逃跑。
⑦儿子手里捏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不放。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和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子的手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行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缓解一下身体里的巨大疼痛。穿出它嘴里的草秆在一点一点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⑧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相信我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精疲力竭了。
⑨儿子手里握着的草杆再没有动。我抬眼一看,原来他早已如我一样,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⑩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动它!它太厉害了!”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说:“它太顽强了!”儿子大概永远都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蹑手蹑脚”这类词很有特色,请在所积累的词汇中另写两个和它们结构相同的词语。
【2】第②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儿子曾急切地“叫起来”第⑩段儿子连忙“喊”。这一“叫”一“喊”分别表现儿子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4】根据文章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
它是害虫而轻视→难以想象→【 】→为之震惊→【 】
【5】在小说结尾“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我为何“鞠躬”?说说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们自古对老师有着至诚的敬重。“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生命中得遇亦师亦友的老师,是我们的幸运。
请以“我和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600字左右;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