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永远不发脾气,在今时今日不大行得通。社会节奏急匆匆,谁会费时地 别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所以一定要 地说出来,可 不得要领,就得釆取比较 的态度——也就是发脾气了。
(摘自亦舒《生活志》)
A.考虑 斩钉截铁 虽然 淋漓尽致
B.琢磨 直截了当 如果 慷慨激昂
C.揣摩 开宗明义 既然 意气风发
D.猜测 开门见山 即使 热血沸腾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成长的道路上。也许会有金色的阳光洒满我们的心田,但是风雨也有可能不期而至。
B.老师经常告诫我要多问。尤其多向成绩优异的同学不耻下问,不要将问题留到第二天。
C.2022北京冬奥会上夺得两金一银绝佳成绩的谷爱凌。成为国人追捧、妇孺皆知的网红。
D.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这是当之无愧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呈现了工人师傅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B.有些优秀的同学在平时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也非常严格,总是拈轻怕重。
C.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的皓月大相径庭,它其实是一块冰冷的“大石头”。
D.一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的整顿可说是迫在眉睫。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G网络通信技术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之一。
B.线上教学是否高质有效,关键要看教师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C.去年疫情过后,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各学校深入排查各类隐患,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
D.通过《长津湖》的热映,使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5、下列四组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嗥鸣(háo) 迭起(dié) 澎湃(bài) 锲而不舍(qì)
B.彷徨(páng) 亘古(gèn) 污秽(huì) 迥乎不同(jiǒng)
C.凹凼(dàn) 气氛(fèn) 徘徊(huái) 目不窥园(kuǐ)
D.校对(xiào) 弄堂(nóng) 倔强(jué) 鲜为人知(xiān)
6、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在学习和工作中,专心致志和锲而不舍都是迈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
C.《爸爸去哪儿5》的火爆,让节目中的六位萌娃都成了家喻户晓的童星。
D.对于他这种卑劣的行为,大家都感到深恶痛绝,决定不再跟他打交道。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涨潮(zhǎng) 静谧(mì) 黄晕(yūn) 人迹罕至(hǎn)
B.酝酿(niàng) 莅临(cì) 窠巢(kē) 淅淅沥沥(lì)
C.菡萏(dàn) 盔甲(kuī) 模板(mú) 波光粼粼(lín)
D.粗犷(guǎng) 蝉蜕(tuì) 应和(hé) 疲倦不堪(kān)
8、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④。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齐国国君。②霁(jì):天放睛。③隆:皇宫的台阶。④有间(jiàn):一会儿,不久。
【1】用“/”标出面句子中的两处停顿。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2)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4】下列关于语言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被狐白之裘”中的“被”与“鞠只服罪”中的 “鞠”用法相同。
B.“雨雪三日而不霁”中的“雨雪”与“营中星列”中的“星”用法相同。
C.“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中的“逸”与“令居险以待之”中的“险”用法相同。
D.“寡人闻命矣”中的“命”与“晨往赴之”中的 “晨”用法相同。
【5】文中晏子认为贤君要做到“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其实就是希望景公能做到_______。
9、默写
(1)请将木兰从军万里征程、十年征战的段落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脱我战时袍,___________。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酿 泉
苏沧桑
①小寒前的一个清晨,明强领着我从楚门镇出发,进山谷,沿山路盘旋而上。那小小的酿酒坊,就窝在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
②做酒人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糯米,盖上竹斗笠,打开一大早就开烧的锅炉,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熟,黏度恰到好处。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③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④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⑤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眼泉。
⑥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四十九岁。灵江将铁锹斜插进糯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铁锹收回,在一旁的小水桶里蜻蜓点水般浸一下,以免糯米太黏,接着又插进糯米饭里。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停。全于用小水桶舀起泉水,淋在糯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他个子高,拎起水桶看着挺省力,但喧嚣的蒸汽声里,还是能听见他气喘吁吁。
⑦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最要紧的是拌曲。
⑧永青伸出粗壮的手臂,将酒母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糯米饭搂近自己,用手掌连同手腕不停地翻炒、抖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接着他将糯米饭从缸底沿着缸身搭好,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糯米饭服服帖帖。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上稻草盖子。
⑨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走来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六十九岁的伊海。他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液的发酵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很细很急。如果缸料厚了,温度高了,“节节声”便变得波涛汹涌,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一共二十几个缸,耙个把钟头,然后回小屋睡一会儿。有时,醪液泛出酒缸,都来不及舀,他就得每一个钟头都爬起来照看。等酒缸“潜实”了,他的心才安稳,这时天也亮了。
⑩不做酒时,伊海种花。他将一个个废酒坛叠在一起,下面挖个洞,满上土,从山里挖点野花,问农家讨点花枝,或从家里找点花籽。家里有一棵龙柏,是他从山里挖来的,种了十五年,一有空,他就修修剪剪,楚门镇来人想买,他不卖。
⑪糯米完成发酵后,抽灌到巨型酿罐里。三四十天后,先是变成豆青色,再变成琥珀色,变成金黄色则是最好。
⑫一日清晨,一口装满酒的井,泛着微微寒光,蓬勃的香气穿透寒意沁人肺腑。伊海捻着酒舀三米长的铁丝长柄,将酒舀伸进埋在地下的酒井里,这是一舀新酒。
⑬老章是这七个汉子的老板,但他却时常羡慕这帮老哥们,又恨他们啥都不着急。老章现在做物流了,但放不下酿酒坊,有时会陪明强过来看看。他俩联手把家乡山里村打造成了游客蜂拥而至的世外桃源。山民们得了实惠,常常念叨他们。老章想在镇上开个卖酒的店,把山里村的好酒和好山水分享给更多的人。
⑭做酒的汉子们不关心卖酒的事,只管老老实实把酒做好。
⑮老章走上斜坡,踏过大樟树覆在地上的影子,听见了汉子们喧腾的笑声,正在老去的他们,快活得却像一群少年。
⑯老章想,日子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结合本文内容,补全酿酒的工艺流程。
浸米、_____、入桶、____、听缸、发酵(开耙)、____、入井
【2】文章第⑩段看似与酿酒无关,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3】阅读文章第⑥段画线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加以赏析。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qiáo cuì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第②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qiáo cuì(______)
【2】第①段中画线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3】下列对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B. “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C. “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D. “看花”是因为母亲想让我养花。
【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12、根据要求作文
亲爱的同学,你踏入初中校园的大门已半年有余。这半年的学校生活中,你肯定会遇到这样的一个人:在你迷惘徘徊时,他(她)会及时点拔你;在你萎靡颓废时。他(她)会马上鼓舞你;在你失败失意时,他(她)会迅速安慰你;在你艰难尴尬时,他(她)会当即援助你;在你成功忘形时,他({她)会立即警醒你……你的心中曾多次涌起感动。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书写你的一次亲身经历和感动!
请你以“那一次,幸亏有了他(她)”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