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菁华(qīng) 宁可(nìng) 冠心病(guān) 翘首回望(qiáo)
B. 链接(liàn) 创口(chuāng) 倒春寒(dào) 拈花惹草(niān)
C. 请帖(tiě) 梵文(fán) 发横财(hèng) 按捺不住(nà)
D. 吐蕃(fǎn) 庇护(bì)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g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去草实而食之
D.空以身膏草野
3、下列各句中,冒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B.《让子弹飞》中的三大牌:姜文、葛优、周润发一起出席了电影首发式。
C.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D.“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冲刺。”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过去的檀香扇以实用为主,如今的檀香扇则成为纯供观赏的艺术品,高贵富丽,典雅大方,玲珑纤巧,芬芳馥郁,富有地方特色。制作檀香扇时不可墨守成规,应与其他工艺艺术多加融合,用不同的材料及技艺来丰富檀香扇的艺术呈现。
A.制作檀香扇不可墨守成规,应与其他工艺艺术多加融合,用不同的材料及技艺来丰富檀香扇的艺术呈现形式。
B.制作檀香扇时不可墨守成规,应与其他工艺多加融合,用不同的材料及技艺来提高檀香扇的艺术呈现水平。
C.制作檀香扇不可墨守成规,应与其他工艺多加融合,用不同的材料及技艺来丰富檀香扇的艺术呈现形式。
D.制作檀香扇时不可墨守成规,应与其他工艺多加融合,用不同的材料及技艺来丰富檀香扇的艺术呈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绿色发展的共识,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推进和实施,指明了发展方向,有利于凸显长江经济带在发展战略中的独特优势。
B. 事实上,旅游服务品质有没有保障、市场是否规范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否牢固,也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瓶颈。
C. “工匠精神”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的精神;培养这种精神,需要我们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D. 近期发布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是贯彻“两岸一家亲”、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具体步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升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展望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不相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一。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下图:
(摘自《人民论坛网》人民智库研究员陈琳、贾晓芬)
材料二: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文化繁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首先应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发掘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黄会林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一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着‘精神缺钙’的危险。而在今天,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化一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费孝通曾经明确提出应该立足21世纪,加强文化自觉。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摘自《冰点文库》)
材料三: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发展出了一个根植在中国土壤上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东圣西圣,其揆一也”,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优秀基因,对当下的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向引导力量,正可大放异彩,却见不少青年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宝藏视而不见。相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来中国寻找发展的钥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应首先熟习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才能真正成为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
又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网络上所谓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所谓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被裹挟而不自知。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摘自《人民日报》李林)
【1】下列对材料一关于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公众的文化自豪感最强,主要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最不自信的是文化国际竞争影响力。
B.中国公众在文化特色、发展趋向以及对外来先进文化借鉴等方面的意识理念较差。
C.中国公众对自己的文化发展信念坚定,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文化自信和热情。
D.中国公众非常需要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促进多元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是
A.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并没有与物质财富同步发展。
B.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具备文化自信的根基。
C.中国文化由于被通俗文化、美国文化等强势文化包围,缺乏足够的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
D.如果年轻人没有定力,不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缺乏甄别判断能力,就没有文化自信。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青年如何培养文化自信。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同时通过夸张手法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的严寒。
(2)杜甫《登高》中直接描写了诗人一生常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的生活状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鹃鸟别名子规,常夜啼,声悲切,故诗歌借以抒悲苦之情,如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时,他的同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理由反对他的这一行为。
(2)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
(2)___________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庖丁解牛》中“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揭示了全文主旨,《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想象丰富,其中写音乐具有强大感染力,连月宫中的神仙都为之陶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或“饮酒”是古代诗歌中常有的意象,多用以表达豪迈、悲愁、苦闷等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咏河市歌者
范成大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①。
(注)①《诗经》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说春天黄莺叫个不停,是为了寻伴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作中的“歌者”是一位民间的演唱艺人,他在街头卖唱,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B. 诗歌开头以问句形式起笔,为下一句作了铺垫,第二句自己回答,写出歌者的心声。
C. 三、四句进一步阐述歌者的歌声中为何有不平的音符,从对音乐的感受转到对人的描述。
D. 作者用“日晏”“忍饥”“强作”三个词,把歌者内心的惨痛与生活的艰难表现了出来。
E. 从对歌者的细致刻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这位歌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请赏析结句“强作春深求友声”。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忠夫妇墓志
〔明〕李东阳
①公讳忠,字以诚,陕之西安人也。少习经史大义,尤工楷法,素孝友。父丧终慕,奉母甚谨。母好施,值邻族贫者,或倾囊给之,公极意承顺,略无靳色。母安其养,年至八十有七而卒。兄疾革,公问所欲,曰:“吾生不能给汝,今且死,敢以儿女望汝乎!”公泣曰:“吾兄之子,犹子也,某不敢负。”后抚其子政及二女,皆为婚嫁。有二姊:一嫁林氏,家中衰,衣食殡殓皆其手出;一嫁叶氏,早寡,并育其子于家。戚党俞教谕春有遗孤,亦留为娶妇。一门三姓,同爨而居,人以为难。公性本严毅,不苟合,而厚伦尚义乃如此。初事举业,夺于家政,则以付敞曰:“汝为我成之。”忽遘疾卒,年五十有二而已。
②娶袁氏,甫期而卒,继娶于张,是为太恭人。夙闲礼度,奉姑外不敢与姒齿居。恒以俭勤佐家,公甚赖之。公卒,二甥者皆去,太恭人独专阃政,慈幼抚下,老不自佚。少子敔早逝,教敞尤切。敞自有禄秩,迎养京邸十有余年。太恭人每夜五鼓辄趣使入朝,与二三邻妪谈笑为乐。比其婿叶森为京卫武学训导,岁时燕会,子婿妇女举觞称寿。太恭人年益高,而动履日裕,怡然若居其乡。大夫士登堂而拜者相与叹羡至为歌诗颂之年八十有三而卒。
③呜呼!王氏再世失怙,而母皆老寿以成其子之贤,至是尤显。然其培植之厚,仪型之正,于公之德不亦益可验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素孝友( )
(2)太恭人每夜五鼓辄趣使入朝( )
【2】结合上下文,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公极意承顺,略无靳色( )
A.阻拦 B.吝惜 C.固执 D.耻笑
(2)夙闲礼度,奉姑外不敢与姒齿居( )
A.悠闲 B.伺候 C.娴熟 D.参与
【3】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兄疾革,公问所欲,曰:“吾生不能给汝,今且死,敢以儿女望汝乎!”
【4】对第②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夫士登堂而拜者/相与叹羡至/为歌诗颂之/年八十有三而卒
B.大夫士登堂/而拜者相与叹羡/至为歌诗颂之年/八十有三而卒
C.大夫士登堂而拜者/相与叹羡/至为歌诗颂之/年八十有三而卒
D.大夫士登堂而拜者相与/叹羡至为/歌诗颂之/年八十有三而卒
【5】下面是《乡土中国》《家族》一章中对中国乡土社会家族“绵续”特点的描述,请据此分析上文中王忠夫妇是怎样担负家族责任、促进家族绵续的。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6】李东阳为王忠夫妇写墓志主要是看重其子王敞,简析王敞哪些行为令李东阳嘉许。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市一位中学生小陈骑车时不慎撞上了路边停靠的宝马车,看到周围没人就离开了现场,后与父亲电话沟通,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又回到宝马车边,留下字条向车主道歉,同时还留下了自己假期送外卖挣来的300多元钱多为赔偿。宝马车主老李发现后,被该学生的行为所打动。之后他找到了小陈,不仅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还资助了他万元助学金。
要求:请综合材料的内容与含义,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