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式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此项王也/非战之罪也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B.然今卒困于此/洎牧以谗诛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不忍杀之,以赐公
C.左,乃陷大泽中/项王军壁垓下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汉骑追者数千人
D.汉购我头千金/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籍独不愧于心乎/汉军至,无以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两项是
A. 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食品加工企业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合作,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双管齐下,把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B. 那些慕名而来的游客们赞叹道:“桂林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它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C. 近日,一则消息被炒得沸反盈天:著名品牌赛百味、星巴克出售的食物,含有名为“偶氮甲酰胺”的食品添加剂,这种添加剂也被用于制作瑜伽垫和鞋底。
D. 把“身体健康、节日快乐”说成“身体快乐”,这是父亲衰老的信号——曾经出口成章的父亲如今已是语焉不详。这不禁让人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E. 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老王听说同事下班要赶着回家给儿子过生日,便问:“孩子贵庚啊?明天我带个礼物给他,祝他茁壮成长,越来越聪明。”
B.张博士花费十年心血写成的著作最近出版,他趁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将书赠给一前辈,说:“惶恐以赠,望不吝赐教。”
C.老刘的拙荆是广场舞的爱好者,为了参加比赛,这些日子每天利用傍晚的时间在文化广场集中排练。
D.李教授在女儿的婚礼上热情致辞:“值此中秋佳节,良辰美景,恰逢令嫒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位亲朋好友。”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定。选自其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齐国谋士邹忌犯颜直谏的故事。
B.《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蒙冤遭难的窦娥在临刑前立下三桩誓愿,喊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感天动地。
C.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再别康桥》借助“金柳”“新娘”“青荇”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难舍的深情。
D.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是他笔下硬汉精神的写照。
5、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是以下哪个诸侯国的公子?( )
A.秦国
B.齐国
C.赵国
D.韩国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⑥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弘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第⑤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在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____,____,____”的态度。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水波汹涌澎湃岛屿高高矗立的壮美景象。
(2)苏轼在《赤壁赋》中哀叹人生的短暂后,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欣羡之情和美好愿望。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自己积极用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心态。
(2)韩愈在《师说》描述的,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士大夫阶层的批评。
1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用典可使表意丰富,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手法。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显老当益壮之力,抒为国效力之心;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________,悠悠我心”表达对贤才的渴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________”,借汉朝蒋诩隐居的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苏洵在《六国论》中借《战国策》中的“以地事秦,________”一句,形象地揭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
(2)文学作品常把无形的事物具象化,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极写词人浓浓的亡国之愁;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谁令骑马客京华”,形象地表达了对人间情味淡薄的慨叹;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一句把无形的乐音写得惟妙惟肖。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以来,爱情被无数的才子佳人歌咏,《静女》就曾描绘了男子在约会地点找不到爱人而徘徊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帘”本是生活中寻常的物品,在唐宋诗词中,“帘”这一意象却承载着诗人绵长的情思,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送人游岭南
[唐]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①
【宋】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①黄庭坚,字鲁直。
【1】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基调和具体内涵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2】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齐州泺源石桥记
苏辙
⑴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①,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⑵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②,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③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⑶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注〕①瑝:通“隍”,即护城河。②窳(yǔ):粗劣;劳佚:劳动的轻重程度。③董:监督管理。
【1】第⑴段中“以纾其役”中的“役”具体是指
【2】第⑴段中画线处的表达效果是
【3】总结泺源石桥建成的经验。
【4】下列对第⑶段苏辙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法”对百姓更为严苛
B.今法“宽简”不如“异时”
C.按“今法”来建桥更难
D.建桥的功与劳超过“异时”
【5】结合文意,对第⑵段的补叙作评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凭借1000多名美国网友在亚马逊官网上发表的好评,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迅速走红美国。此前,“老干妈”牌辣酱和“飞跃”鞋已成为美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两大“中国制造”。这些走红海外的“国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许多外国人对“中国制造”只是“低等品”和“廉价货”的刻板印象。
近几年,“中国制造”的产品对“日本制造”构成严重威胁。日本日经BP社撰文,提出战胜中国制造的五张王牌。对此,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看法是:“如果是‘中国制造’,一定会被打败;如果是‘中国创造’,就一定不会败。”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