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钮扣 造旨 像貌 默不作声 B.羞愧 渺小 天赋 养遵处优
C.享乐 试探 祸患 绞尽脑汁 D.副庸 梁国 贴身 翻来复去
2、“面对疫情,美国不但不积极防控,而且还huì言huì语指责他国。”一句中,“huì”在字典中应该选择( )
A.慧huì 聪明;有才智。智~|聪~|~眼识英雄。
B.秽huì ①肮脏;不干净。~气|污~。②丑恶的;下流的。~行。
C.惠huì 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恩~。②给人好处。平等互~。③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表示尊敬。~存。④温和;柔顺。贤~。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倾听别人发言时,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问发言人。
B.南朝智永、唐代怀素、明代文征明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C.“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孟郊写的《游子吟》 中的名句。
D.人们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4、先补全下面的词语,再选词填空。
不可( )数 乐此不( ) 相( )成趣
良( )美景 ( )乡背井 美妙绝( )
(1)父亲在年轻时就( ),来到城市打拼担负起养家的重任。
(2)夏日夜晚,明月当空,荷花满池,面对这样的( ),我不禁想要高歌一曲。
(3)雪花飞舞,蜡梅悄悄开放,枝头上的梅花与雪花( )。
(4)月亮是古代文人经常吟咏的对象,中国古诗词中写月的作品( )。
5、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0分)
吟( )蹄( )偏( )绍( )峨( )
怜( )缔( )骗( )沼( )鹅( )
6、近义词。
装束——(________) 偏僻——(________) 吩咐——(________)
果然——(________) 恰巧——(________) 确实——(________)
7、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_________)千________万 (______)(______)自得 膘肥(______)(______)
辽阔(______)(______) 熠熠(______)(______) 不由(______)(______)
1.写两个与画“﹏﹏”的词语结构相同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写两个与画“____”的词语一样含有数字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选填词语:“情不自禁”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__,形容牲畜肥壮结实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青山处处埋忠骨》叙述了毛泽东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时________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_________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______________。
2.“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栽花、____、____、____等,度过了自由自在而又快乐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_。
3.《草船借箭》中,周瑜因为____________,所以让诸葛亮造十万的方法得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用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了十万支箭,让周瑜不得不承认:“_____________!”
9、阅读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第一自然段中的“气极了”能否换成“气急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危急时刻甲板上人们表现的句子。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3】对选段中画“ ”的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来”“立刻”说明船长的反应之快,体现出他沉着、机智、当机立断的品质。
B.船长看儿子如此调皮,就想开枪吓唬吓唬他,给他一个教训。
C.儿子在高处已经失去判断能力,船长分析眼前的形势后,逼儿子跳水帮助他脱离险境。
【4】选段中加点的“四十秒钟”和“时间太长”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写出船长逼孩子跳水前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临死前的严监生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再不回头:________。
②一声不倒一声:________。
【2】用“________”画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
【3】根据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说说他临死前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严监生是我国古典________小说《________》中的一个人物。小说的作者是________,在这个片断中他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________的形象。
11、课外阅读。
缴电话费的老人
到电信大楼营业厅去缴电话费,队伍排得很长,只有慢慢地等。终于我是第二个了,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从步履神态上看好像已经年逾六旬。
“请问您的电话号码。”营业员问老妇人。老妇人脱口就说出一个电话号码。营业员在电脑上点出之后,又问:“是叫李强吗?”老妇人说:“不是的,这是我儿子的名字!”然后她又说了一个电话号码,还是脱口而出,没有一点儿犹豫。营业员在电脑上点出之后,问:“是叫李捷吗?”老妇人说:“不是的,这是我女儿的名字!”营业员说:“对不起,阿姨!您家的电话号码到底是什么?”老人歪着脑袋在柜台前想了足足有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后面有人开始不耐烦了,叽叽喳喳有些骚动。
可能是她觉察到了后面的骚动,便转过身来,半是自言自语半是道歉地对大家说:“没有记住自家的电话号码,人老,忘事啦。孩子家的倒是记住了,不打磕绊,主要是成天往他们家打,问问孙子、外孙。”她刚想走,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刚才那两个电话没缴费吧?”“没有。”“那我给他们缴了吧,省得他们再跑一趟。”于是老人歉意地一笑,又排在了我前面。这次,后面一片寂静。
【1】第一自然段中的画线句是对人物的___________描写,第二自然段中的画线句是对人物的___________描写,第三自然段中的画线句是对人物的___________描写。(填序号)A.语言 B.外貌 C.神态
【2】第二自然段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老人歪着脑袋在柜台前想了足足有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一句与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对比。(填文中一个四字词语)
【3】与第三自然段中“这次,后面一片寂静”相照应的句子是( )。
A.“请问您的电话号码。”营业员问老妇人。
B.老人歪着脑袋在柜台前想了足足有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
C.后面有人开始不耐烦了,叽叽喳喳有些骚动。
【4】读了这篇短文后,我想到了本学期学过的___________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①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杨一袋烟,满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①此刻,曹小三借看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她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肢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②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眼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转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侧去。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要扫一眼。
③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眼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④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 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服,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造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⑤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⑥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感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批注 |
【1】(阅读要素)文中的句子①,抓住了曹小三的_______进行描写,可以想象,曹小三此时心里想的是:__________句子②抓住了曹小三的__________进行描写,可以想象,曹小三此时心里想的是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曹小三,最关心的是师傅身上有没有白点。找到相关句子,理清事情的顺序,体会曹小三的内心变化。
一个白点都没有→______→_______
(崇敬) ( ) ( )
【3】本文的主人公是剧子李,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曹小三的表现,其目的是运用____描写的方法衬托___________。
【4】对于选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请你会试在文中的枢内作批注。
___________
13、课外拓展我能行。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节选)
周岩璧
①在乡下,三月的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仲春时节,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续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没女孩子手巧,不是吹,我们男孩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救,我们男孩子常常趁放学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③我们偷偷找来竹蔑,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蔑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栽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最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④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⑤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媳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⑥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凤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⑦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瞩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册课本中《_________》也是写放风筝的,春天,放风筝是很多地区的一个风俗,除了放风筝,你还知道其他的风俗吗?如: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蔑——___________——糊纸涂色——___________
【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觉得文章结尾“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还可换为“啊,我的_______的童年!”
【6】谈谈你对这句话“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说作者的童年是系在风筝线上的,那么你的童年是系在什么上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语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其中描写蜜蜂外形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描写它们的色彩——“____________”(从语段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还对蜜蜂的________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之情。
15、课内外片段阅读。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江边搬箭。
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联系上下文解释成语。
神机妙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是对周瑜________的描写,照应了开头,说明周瑜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
算好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算好受箭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算好鲁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算好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 。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 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 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 )无声的低地( )漆黑的夜晚( )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微弱的光芒(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画“ ”的句子,再填空。
词语“________”、“________”表示数量多, “它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自己的王国”指的是____________。
【2】在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选择恰当的词语序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①严肃沉默 ②舒缓平稳 ③悠然自得
【4】第二自然段写了草原从动态到_______的变化过程,忙中有序的人们,在宁静、_______的氛围中走向草原漆黑、_______的夜晚。
17、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点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捧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劲。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以猜一猜它的意思。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捧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1】下面对选文中画“—”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有( )(多选)
A.句中特写了老虎的叫声,老虎一声吼,好像起了霹雳,声音大得能震动山冈。
B.“铁棒也似虎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老虎的尾巴比作铁棒
C.句子通过写老虎的叫声和尾巴,表现了老虎的凶猛,侧面衬托了武松的勇敢无畏。
D.写老虎是为了写人,老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加了不得了。
【2】老虎的进攻主要有三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武松先是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沉着应战,消耗了老虎的体力和气性,然后又“__________”起梢棒从半空“__________”下来,可见武松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夏夜,路灯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牌……
一个女子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着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一个三口人的小家。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已上初中三年级了。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啦!
一张学生桌只供儿子专用,幸亏父母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病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脑,他也苦脑,可有啥办法呢?
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隔音?有时他躺在床上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么个毛病呢?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唉,儿呵,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爸爸 你别出去了 元元拦阻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来。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和棋友杀两盘。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里,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也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面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皆白,成了个雪人了啦!他一下子被电住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止不住呜咽起来。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安谧的街心便多了一座洁白的塑像……
(1)文中“爸爸 你别出去了 元元阻挡爸爸。”一句没有标点,下面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A.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
B.载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
C.元元开始写作业了,他又像往常一样出去了
(3)作者是怎样介绍小屋的?把文章的句子抄在下面。((2)5分)
(4)第6自然段中“爸爸不争气”的意思是:(2分)( )
A.家中地方小,爸爸没有能力为孩子买大房子。
B.爸爸患有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
C.爸爸晚饭后总到外面去,有时还要妈妈往回叫。
D.爸爸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写作的必要。
(5)“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这句话中的“他”指的是谁?这两个人“苦恼”的内容分别是什么?(4分)
(6)结尾是“安谧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塑像……”中“一座洁白的塑像”在文中指什么?末尾用省略号,有什么作用?(2分)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南京人过中秋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的主题而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 “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南京人在中秋节里有趣的传说与民俗故事,特别有意义。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南京人吃月饼的习俗相传始于元末。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在南京最初是由家庭制作的,清代的袁枚在其《随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南京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比较有名的作坊有桃园春、冠生园、小苏州等,这些作坊月饼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月饼的外观上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文德霁月”等美名。清及民国年间,六合瓜埠的“赖月”之饼已经名满全国,成为当时朝廷必需的贡品。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这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的创意。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含祈盼丰收、幸福,遂成天下人心愿的祝福,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遗产。月饼后来被当做送亲赠友的礼品和联络感情的纽带。南京人在中秋节除爱吃月饼外,在节日里还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口味极佳,肥而不腻,味美可口,实为中秋家宴的上品,人以桂花蜜酒佐食之,此乃人生一大乐事也。在中秋节家宴后,南京人还必食一种南京玄武湖附近地产的小糖芋头这样的小吃,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之名取自屈原《楚辞·少司命》的“援北方闭兮酌桂浆”一句。桂浆,又名糖桂花,就是南京紫金山灵谷寺附近的桂树上所结的果实,中秋前后村民开始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南京妇女手真巧,把屈原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的佳肴,此乃南京人的又一大口福。
【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南京人吃月饼与朱元璋的月饼起义有关。(_____)
(2)“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少司命》中。(_____)
(3)桂花鸭也是南京人中秋必不可少的美食。(_____)
【2】说说中秋节名称的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饼饱含着人们心中怎样的祝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
妈妈严厉地对我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一定要认真复习,不要辜负老师和她对我的一片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生物节律是相当稳定的。(改写成反问句)
2.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写成陈述句)
3.小鱼在游。(改写成拟人句)
4.长江大桥横卧在长江上。(改写成比喻句)
22、句子新天地。
1.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你也来挖苦我吗?(变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写作天地。
同学们一定喜欢看漫画吧,有些漫画给我们带来阅读快乐的同时,也让我们受到了某种启示。请你仔细观察上面的这幅漫画,写一写你从中得到的启示。题目自拟,5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