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认真听录音两遍,然后完成下列单项选择1~5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标题中所指的“魔术师”?( )
A.唐僧
B.猪笼草
C.沙漠拟步甲
【2】录音开头讲述唐僧取经路上差点儿渴死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调动读者阅读文本的兴趣
B.强调沙漠找水十分不易
C.体现唐僧取经意志坚定
【3】科学家们模仿( )的背部,制作出了表面布满微小瘤突的材料,用来收集空气中的水分。( )
A.沙漠拟步甲
B.仙人球
C.猪笼草
【4】“把凝聚于刺尖上的露水导流下来”这是( )的绝技。( )
A.沙漠拟步甲
B.仙人球
C.猪笼草
【5】仿生学科学家们学习甲虫和植物的绝技而造出的特殊材料,除了解除干旱威胁外,还有什么作用?( )
A.能减少水分的蒸发
B.能增强空调的除湿能力
C.能促进消化和吸收
2、下面带点字意思有误的一组是( )
A.吾盾之坚(坚固) 冀复得兔(重复)
B.神机妙算(巧妙) 守株待兔(守候)
C.肃然起敬(敬礼) 出谋划策(政策)
D.养尊处优(尊贵) 溺而不返(返回)
3、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生活在异国他乡的王爷爷,心中永远(眷恋 留恋 依恋)着祖国的一草一木。
(2)年幼的弟弟十分(眷恋 留恋 依恋)妈妈,一刻也舍不得离开。
(3)美丽的杭州处处令人(眷恋 留恋 依恋),但最使人难忘的还是西湖之畔。
A.眷恋 依恋 留恋
B.眷恋 留恋 依恋
C.依恋 眷恋 留恋
D.留恋 依恋 眷恋
4、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除田忌赛马之外,你还知道的有________、_____。
5、根据语境写成语或名人名言。(8分)
(1)他拉着小提琴,声音虽然确实不太好听,但仔细地看着他那个摇头晃脑、 的样子,我们还真的忍不住打断他。——( )(填成语)
(2)电视上正播放着战争片,敌我双方正激烈地交战,枪炮声、敌人的惨叫声、大型建筑物的倒塌声,那 的场面,真让人不敢睁开眼睛。(填成语)
(3)失去了朋友,我才突然感觉到 ,是的,友谊是多么重要啊!(填名言)
(4)我正在认真读课外书,华子要我跟他出去玩,我认真地说:“
,这句话是高尔基说的,understand?呵呵!”(填名言)
6、联系语境,看拼音,写字词。
今天,万里无云,花bàn________飘香,装shì________一新的gǎng________口迎来五zhōu________四海的宾客。远处巨轮的轮kuò________渐渐清晰。近处起吊机qíng________着巨臂仿佛在迎接成千yíng________百的客商。往昔jì mò________的浪花也拍打着,诉说今日huān chàng________的gē yáo________美丽富ráo________的港口,chéng________现出一派yòu________人的前景。
按要求写词语。
7、看拼音,写词语。
2020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一场tū rú qí lái( )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平静。疫情jǐn jí( ),白衣战士们纷纷bēn fù( )抗疫第一线——武汉。在这场tè shū( )的战争中,大家不顾 ɡè rén ān wēi( ),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让疫情得以控制,这些逆行的英雄令人sù rán qǐ jìnɡ( )!
8、查字典
1.“蹈”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部,再查(____)画。
“蹈”字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①踩,践踏;②实行,遵循;③跳动。在“手舞足蹈”一词中应取第(____)种解释。
2.“屈”字是(____)结构,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部,再查(____)画。
9、课内阅读。
祖父的园子(节选)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1】照样子,写一写。
胖乎乎_________
【2】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___、___、___、___、___”,还对蜜蜂的___和___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我们的眼前明亮绚丽起来。
【3】本文的作者是___,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___,课文选自她的回忆录《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青青庭院
①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②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
③每到六月的时候,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闹着,贪婪地吮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我常常寻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地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迅速旋紧盖子。怕蜜蜂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辗转,腹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黄的翅风车一样的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④时光如同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1】“我”认为庭院一年四季都是绿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明了石榴花的特点,请你在句子旁的方框里作简要的批注。
【3】阅读第③自然段,完成练习。
(1)这一段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2)下列对这件事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故乡的庭院是作者儿时的乐园。
B.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庭院深深的怀念之情。
C.表明了“我”被蜜蜂蜇后十分后悔。
D.间接写出了庭院绿得生机盎然。
【4】下列对文中画“ ”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表明作者难以忘怀故园的绿,感激故园的绿给自己的精神滋养。
B.这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C.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眷恋之情。
D.这句话写出了故乡的庭院是作者儿时的乐园,表明了作者儿时的生活充满活力。
【5】回忆《祖父的园子》一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用“____”画出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2】体会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他本来……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详细描写孩子面临的危险情况,不是为( )
A.后文父亲用枪逼孩子跳水做铺垫。
B.表现孩子当时的惊慌失措。
C.突出父亲在孩子遇到危险时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12、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儿童诗
黑白
我一直认定乡村老家六岁的女孩子毛豆是一位诗人。我记得是在秋天,毛豆妈妈在簸稻谷,妈妈簸啊簸啊,毛豆就在一边看。在掀动的簸箕里,好稻谷和秕(bǐ)稻谷分得一清二楚。好稻谷沉甸甸地往后聚,秕稻谷则轻飘飘地从簸箕口跌落下来,在那里形成了一个秕稻谷的瀑布。毛豆凑得很近,突然对她妈妈说:“妈,你簸一簸人吧,这样就分得清好人与坏人了。”
又一次,毛豆和我女儿在外面疯玩了一整天,晚上我罚女儿在家做作业,毛豆在一边看,她没有做作业的概念,看着姐姐痛苦的样子她也非常着急,盼望这个漫长的夜晚快快过去。见她妈妈在一边缝衣服,她这样说:“白天那么短,肯定是妈妈用剪刀剪的;晚上又那么长,是妈妈把好几个晚上用针线缝在一块儿了。”
毛豆发表这样的口头诗歌是经常的、随意的。昨天我刚刚起床,毛豆就和我女儿在开满繁花的桃树下跳起了花房子,这是我童年最常玩的一种乡间游戏。她们用木块在地上画起了大方格子,乡下女孩子灵巧的脚就这样带着小木块在画满花朵的方格里跳跃。女儿在城市里从来没有玩过这种游戏,她就在一旁看毛豆熟练地安排,毛豆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一格里画上桃花,一格里画上雪花,我们两个人,就用木块跳花房;你把木块踢到雪花上,我把木块踢到桃花上,你一脚跳出了冬天,我一脚跳进了春天。”
我就站在窗口听着感受到纯净的诗意像春风捎着桃花吹进来,一直吹上我心头。
【1】根据短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看着妈妈簸稻谷,毛豆请求“______________”,那是孩子心中的“真”;心疼姐姐写作业,毛豆感慨“________________”,那是孩子心中的“善”;和姐姐玩跳花房子,毛豆解释“_____________”,那是孩子心中的“美”……毛豆用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纯真世界。
【2】用“____”在短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毛豆的赞许之情的句子。
【3】下列对画“﹏﹏”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透过毛豆的语言,“我”感受到毛豆对生活的热爱她那灵动的语言就是口头的诗歌。
B.听着毛豆的语言,“我”感受到毛豆说话语调的轻柔,带给人一种舒服的内心感受。
C.听着毛豆的语言,“我”感受到毛豆拥有一颗诗意的童心,而这样的童心可以点亮和温暖人生。
【4】美好的诗意根植于生活,请你仿照短文中毛豆的语言特点写一句诗歌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可是都没有见到。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着:“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都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游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写亮完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祈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用“ ”画出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这句话中的“半里多路”表明刘备距诸葛亮住处还很远就开始步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刘备“轻轻敲门”,表达了他此刻的心情___________。
【3】对下面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A.这句话中把隆中的山冈比作一条卧龙。( )
B.句中“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暗指诸葛亮。( )
C.这句话是指刘备求贤士、待时机,暗示他即将像卧龙腾飞一样完成统一大业。 ( )
【4】“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贾平凹的《丑石》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啥时把它搬走吧。”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它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都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
我感到自己的无知,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的伟大。
【1】写“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这“好些人”具体指( )。
A.村里村外的人
B.看热闹的人
C.关心丑石命运的人
D.对天文学有研究的人
【2】把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丑石“无用”的语句在原文用“ ”画出来。
【3】能准确理解文中语句“眼光立即就拉直了”的是( )。
A.要仔细、专心地看一看这块石头。
B.发现这块石头时的惊喜与对它的高度重视。
C.表明发现这块石头后感到莫名其妙。
D.这块石头的颜色、姿态感到奇怪。
【4】对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句中的“屈”字做出准确解释的是( )。
A.理亏
B.弯曲
C.屈服
D.委曲
【5】作者所以赞扬丑石“伟大”的原因最恰当的是( )。
A.它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
B.我感到自己的无知。
C.它补过天,在天上发热闪光。
D.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
【6】读了此文你有何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从医生的指挥!”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
【1】听了护士的话,沃克医生的眉毛为什么扬了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人为什么会拒绝使用麻醉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石榴
五月份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再想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朵。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兼备杨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树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花古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剪不出那样的匀称。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的破口大笑,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1)写出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是 句,是 句。
(2)“树木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这句运用比喻手法。把 比作“伞盖”。
(3)“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一句中的“心脏”指的是( )
①石榴 ②石榴的花瓣
(4)文中写石榴的顺序是: 、 、 、 。
(5)夏天的“心脏”指的是什么?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本文主要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17、课外阅读
徐悲鸿
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别人的歧视。
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味的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 激动)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从此,徐悲鸿学习更勤奋了。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的时候,常常是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候不出来。法国画家达仰非常喜欢徐悲鸿,他从这个中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毅力。他主动邀请徐悲鸿到家里做客,在他的画室里画画,并亲自给徐悲鸿指导。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后来,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震荡 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1】“有志者,事竟成”的“竟”用音序查字法应该查大写字母(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部,除部首外还有(____)画。“竟”的解释主要有:①完毕;②从头到尾,全;③到底,终于。“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应取第(____)种解释。
【2】将文中括号里不合适的词语,用“/”划去。
【3】下面各项是对本文中心的描述,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
A.徐悲鸿发奋图强,终于成为一位有名的画家。( )
B.徐悲鸿与外国学生比才能高低,最后徐悲鸿赢了。( )
C.徐悲鸿勤奋学习,终于成功,为中国人争了气。( )
D.徐悲鸿的成功说明中国学生比外国学生聪明、能干。( )
【4】为什么那个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像徐悲鸿这样的爱国画家还有很多,请再举出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A.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B.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1】画“﹏﹏”的句子中“样样都有”写出了昆虫的种类_________,由此我想到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段主要描写了园子里的昆虫,你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B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中__________,从___________,可以看出“我”其实不是在帮祖父干活,而是在__________。祖父看到“我”留着狗尾草,并没有责备“我”,而是慢慢给“我”讲狗尾草和谷穗的不同,可见祖父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4】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作者写下面文字时的内心感受。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16分
________________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 )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讲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用“——”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1分)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缺乏——( ) 清晰——( )
(4)细读短文,在(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5)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 和( ),其中( )必须要做到“动笔墨”。
(6)请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写写你对徐特立老爷爷的话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 _______ ”上。(2分)
20、 按要求写句子。
(1)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木桥开始___________,开始________。 (补充拟人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1)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
(3)外祖父说:“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脸上淌着雨水。(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洪咆哮着。(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汉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请你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生活中,你一定接触了许多人,也认识了许多人,但真正给你留下印象的并不多,请你以“他 了”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要从多个角度写一个人当时的样子,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不少于5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