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
A.隋朝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2、“天下的租赋,江南居其十九”、“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 )
A.两宋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3、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词中写道:“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由此可见,他难以忘怀的是
A.中华文化的弘扬 B.美丽宜人的风光
C.个人的离愁别恨 D.祖国山河的统一
4、明末清初持续40年的战乱,使南北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到清王朝建国的时候,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一片凄凉。由此可见,清王朝面临的重大问题是
A.如何收复台湾
B.如何恢复经济
C.如何管理西藏
D.如何统一思想
5、《百家讲坛》的“隋唐历史”系列节目,假如由你来主讲,下列题目中最适合的是
A.
B.
C.
D.
6、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史书记载政府仓库的积蓄可供开销五六十年。与这种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 )
A.统一南北币制
B.统一度量衡
C.开凿运河
D.提倡节俭
7、在我国出土了很多外国货币——大食金币、波斯银币、东罗马金币,这说明了( )
A.中国古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中国古代和日本、新罗交往密切
D.中国古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8、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女王所说到的长城应当修建于( )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9、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使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实施一系列改革,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这反映了“治世”的出现离不开( )
A.制定合理的政策
B.和平稳定的环境
C.贤臣能将的辅佐
D.社会经济的发展
10、关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战有和
B.“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内,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C.长期处于南北对峙状态
D.议和后,辽和西夏都从北宋获得了岁币
11、“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12、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影响在宋辽、宋夏关系中表现为( )
A.防御求和
B.被动挨打
C.战无不胜
D.割地赔款
13、统治范围广大,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比前代进一步扩大,海上丝绸之路进人鼎盛时期,开创了中外交通新局面的朝代是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4、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A. A
B. B
C. C
D. D
1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宋夏和议
B.宋辽盟约
C.宋金对峙
D.唐蕃对抗
16、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
A.女真族
B.匈奴族
C.契丹族
D.党项族
17、武则天立无字碑,功过由后人评说。今天我们肯定她主要是因为
A.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她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C. 她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 她重用有才能的人
18、下列关于明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B. 是为防御匈奴族的进攻而修筑的
C. 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
D. 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19、理学家程颐曾这样评价:“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其中的太祖指的是
A.杨坚 B.李渊 C.赵匡胤 D.铁木真
20、961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稍夺其权”而采取的措施有
A.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
B.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D.设转运使
21、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907年建立后梁政权——
(2)1115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权——
(3)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4)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22、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3、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________后。
24、清朝时,带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返回祖国的首领是________。
25、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___;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置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3)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在地方设置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_____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
26、唐朝都城________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加以管理。
27、________的诗歌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享有“诗仙”的美誉。________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28、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_________时期已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29、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著名的诗人李白享有_________的美誉;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__________”之称。
30、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是________,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总结的科技巨著是________。
31、连线
32、请根据提示信息列举出相关内容
(1)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事件_______
(2)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通史巨著_______
(3)被称为古代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_______
33、综合探究:
明清时期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后期,承载着由古及今的厚重历史,要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离不开对明清史的研读。我市某学校七年级(1)班学生进行明清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政治篇)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 1说明明太祖在中央是怎样进行改制的?图 2 军机处是清朝哪位君主设立的?
(外交篇)
材料二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2)据材料二,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三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3)材料三反映出清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一政策的理解。
(文化篇)
材料四 (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
(4)据材料四指出乾隆帝要销毁的是哪类书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5)通过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