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锡盟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面诗句所写何人?请选一选。(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A.刘备 B.关羽 C.曹操 D.诸葛亮

  • 2、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童孙未供耕织。(   )

    A.准备 B.从事 C.奉献

    2草满池塘水满。( )

    A.山坡 B.池塘 C.池岸

    3稚子金盆脱晓冰。( )

    A.幼稚的孩子 B.幼小的孩子 C.顽皮的孩子

    4稚子金盆晓冰。( )

    A.脱落 B.取下 C.脱离 D.逃离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绿衣黄

    A.xià   shang

    B.hè   cháng

    C.xià   cháng

    D.hè shang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积累园地。

    1.人们常说的“文房四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我最喜欢的对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照样子写词语。(6分)

    家家户户  

    彬彬有礼  

    含情脉脉  

     

  • 6、根据课内积累填空。

    (1)我们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祖父的园子”是一个_________的园子,是一个__________的园子,是一个__________的园子……它成了萧红的精神家园。

    (2)从“吾盾之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物无不陷也”看出楚人说话自相矛盾;从“_____________”看出杨氏之子应答得体。

    (3)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__;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___;敲成玉磬穿林响,___________……

  • 7、按原文内容填空。

    (1)孔指以示儿曰:“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选自《杨氏之子》

    (2)“______,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选自《自相矛盾》

  • 8、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转眼之间,形容时间极短。( )

    2用尽全部力量。( )

    3道德水平高。( )

    4风度、气派。( )

    5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

    6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变色龙”在生活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政治上易变的人物。在自然界中,变色龙是一种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小动物。变色龙在热带的丛林中生活,一般是不易被人们发现的。如果你把变色龙从绿色树枝上移到大树干的黄褐色树皮上,你就会发现:转眼之间变色龙的体色就由绿色变成与树皮一样的黄褐色,与周围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变色龙缘何有这么高超的伪装术?动物学家们经研究才弄清楚,原来在变色龙颗粒状表皮上的真皮中,有着许多特殊的色素细胞,它们在变色龙神经的支配下,可以伸长或缩短来改变颜色,从而使身体与环境协调。变色龙改变体色的机能启发科学家们深入地研究它。人们希望有一天也能模仿变色龙,制造出一种可以随环境改变色彩的涂料。如果真能成功的话,那这种东西在国防上必将会成为出奇制胜的法宝。

    (1)文中加点的“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本文内容看,变色龙这种动物之所以具备变色的本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

    (3)“变色龙缘何有这么高超的伪装术?”一句中“高超的伪装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佚名

    ①近年来,关于稀土的话题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那么稀土到底是什么呢?简单地说,稀土是一组典型的金属元素,是无数高精尖产业必备的原料,因为储量稀少,提炼和加工难度大,而且没有替代品,所以极其珍贵。是谁掌握了这关键的资源呢?答案是——中国!说到中国的稀土,我们必须感谢一位著名的化学家,他就是“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②1920年11月,徐光宪出生在浙江绍兴。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律师,母亲陈氏教子甚严,自幼告诫他: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后来,父亲病逝,他经历了家道中落、流落异乡的人生曲折,仍然勤奋好学。即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无论如何辗转,他从未放弃学业。

    ③大学毕业一年后,徐光宪借钱自费到美国学习,刻苦努カ,成绩优异。当时,摆在徐光宪面前的,是一条通往科学高峰的大道,他在美国的前途一片光明。但为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1951年,称徐光宪和妻子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他说:“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④1972年,52岁的徐光宪踏入稀土研究领域。这是他回国后,第三次因为国家需要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当时,稀土分离エ艺作为高度保密的尖端技术,被牢牢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有巨大的稀土资源,却不得不低价出口稀土,再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从国外购进深加エ的稀土产品。“再难也要上!”徐光宪没有丝毫犹豫,“我们做科研的有一个信念,就是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不跟外国人跑,走自己的创新之路。”这是徐光的科研之道。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外国人都没做成的方法,中国人能成功吗?徐光宪对自己有信心。为此他付出了百倍的辛劳:住实验室、啃干面包,在北京和出产稀土的包头矿山之间来回奔波。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三年之后,徐光宪和他的团队终于取得突破!

    ⑤1975年8月,第一次全国稀土会议在北京召开。徐光宪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串级萃取理论,引起了轰动。同行们几乎都不相信,真的可以解决这项世界难题?徐光宪让人们看到了奇迹:只需要在流水线这边放入原料,在流水线另一端的不同出口,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有人说,徐光宪创造了“中国传奇”!

    ⑥为了不让宝贵的稀土廉价出口,为了避免不可再生的稀土资源大量流失,2005年和2006年,徐光宪联合14位院士,两次上书,呼吁保护我国宝贵的稀土资源,很快得到了批复。

    ⑦2015年4月28日,徐光宪逝世,享年95岁。

    【1】给本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最合适的是( )。

    A.功夫不负有心人

    B.中国探索

    C.“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毅然:___________________

    (2)源源不断: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自然段画线句子中的破折号表示___________

    【4】第④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

    【5】第②——⑥自然段按_______顺序,讲述了徐光宪的四件事:难求学、_________、稀土研究、_________。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这件事。

    【6】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和现实生活,就稀土的开发利用,给有关部门提两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内阅读。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 冷笑一声  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回答  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  就是一片云 大伙儿甩一把汗  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1】给片断加上标点符号。

    【2】据意思写词语。

    (1)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2)大伙儿甩一把汗 就是一阵雨。( )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 )

    【3】写出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并给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其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 的句子用了 手法。

    【5】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

           

    ①有个男孩子特别爱撒谎。(   )父母和老师给了他很多惩罚 ,(   )收效甚微。

    ②班上的实习老师要走了,大家商量着每人要送许老师一件礼物。男孩很喜欢许老师,他想送一件         (和大家不一样)的礼物。当他无意中听说许老师属兔的时候,他知道他要送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了。

    ③他先在冰箱里做好一块冰,到了晚上,等爸爸妈妈都睡着了,他把空调开得很低,再把冬天的棉袄穿在身上,然后开始做冰雕兔子。男孩用了三个晚上,终于完成了他的作品。这真是一只晶莹别透的兔子,它趴在地上,竖着两只长长的耳朵。男孩用三颗红樱桃给它安上眼睛和嘴巴后,它就更有生气了,好像随时要跳起来的样子。

    ④男孩把它装在塑料袋里,放进冰箱的冷冻室里。过两天就是交礼物的日子,男孩很兴奋,他相信自己的礼物是最有创意的:谁会想到大热天里做冰雕呢?

    ⑤这天,许老师要走了,男孩大汗淋漓地跑回家,打开冰箱的冷冻室,傻眼了:冰雕兔子不见了,它变成了大半袋子的清水和三粒红樱桃,还有几块玲珑的冰片。

    ⑥男孩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停电了!男孩万分沮丧地捧着大半袋子的水朝学校走去。他当然不是要把这个送给许老师,但他必须向许老师说明,他是做了礼物的,而且他的礼物很有创意。

    ⑦每个同学都像献宝一样把自己的礼物拿了出来,轮到男孩了,男孩拿出了自己的礼物,并做了生动的说明,当然没人会相信。

    ⑧□又撤谎□骗子□

    ⑨男孩捧着大半袋子的水愣愣地站着:      。他睁大眼睛望着许老师,黑亮的眸子里透着坚定与执拗。许老师看着男孩子,柔声地对男孩说:“我相信你的话,那些水原来是一只很可爱的兔子,三颗樱桃分别是它的一双眼睛和嘴,我在心里看见了它,你的礼物是最有创意的!谢谢你。”

    ⑩男孩的眸子慢慢地溢满了亮晶晶的湿润的东西……从这以后,男孩没有再撒过谎,因为许老师相信了水是兔子变成的。

    【1】给文章第①自然段的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在文章第①②自然段的“     ”上填入合适的词语,在第⑧自然段“□”处填入合适的标点。

    【3】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4】男孩子在为许老师准备礼物的过程中,他的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出现了波动,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情节发展和心理变化图。

    想送礼物(期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动

    【5】“男孩捧着大半袋子的水愣愣地站着”,此时的男孩会想些什么

    呢?请在横线处补写男孩的心理活动。

    【6】“男孩的眸子慢慢地溢满了亮晶晶的湿润的东西……”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

    ______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

    草船借箭(节选)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量 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嘱托 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        ]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 预测)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 招呼)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在“[     ]”里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

    【2】用“/”把括号里运用不恰当的词语画去。

    【3】见诸葛亮要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_____

    【4】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小节的主要意思。

    _____

  • 14、对比阅读

    (一)

    烛邹为齐景公养鸟,但是不小心让鸟飞走了。齐景公很生气,下令杀烛邹。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就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人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齐景公听后说:“不用处死烛邹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二)

    甘罗的爷爷是秦国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挑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法儿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1(内容感知)读短文(一)和(二),再填一填。

    (1)短文(一)的故事耐人寻味,你能梳理出这个故事的梗概吗?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短文(二),填一填。

    当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时,甘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时,甘罗说:“___________________

    当秦王听了哈哈大笑时,甘罗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读感悟)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说说两则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1)短文(一)里齐景公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短文(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______________。从文中可以看出甘罗是个_________的孩子。

    3(智慧之妙)体会晏子和小甘罗的智慧。

    (1)晏子没有直接批评齐景公,齐景公却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晏子言语的奥妙之处在于_____

    ①正话反说 ②动之以情

    (2)甘罗用什么办法说服了秦王?_____

    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②针锋相对

  • 15、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zōng zhōng)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yūn yùn)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qiáng qiǎng)一笑,说:“我一直在shǔ shù)你的刀shǔ shù)。”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shèn kān)称军神!”

    【1】用“√”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一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在这里表明沃克医生今天的反应是个例外,从而说明今天手术的___________________

    【3】画“_____”的句子是对_________(谁)的____描写,从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

    【4】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且手术时一声不吭。

    B.手术时刘伯承因为疼痛抓破了新床单,却还在数刀数。

    C.刘伯承带兵打仗的本领高强,他是军队中的“定海神针”。

    D.刘伯承有着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

    【5】文段重点刻画的是刘伯承的“军神”形象,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描写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课内阅读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_______,有_______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_______出场。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这两节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按课文填空。

    【3】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拘谨,不自然、不安定的样子。________

    ②伸着脖子敞开喉咙大叫。________

    ③沉着,镇定,不慌不忙。________

    ④坚强不屈的样子。________

    【4】上两段文字都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用鹅与________做比较,突出了鹅的叫声________的特点。用鹅与________做比较,突出了鹅的步态________的特点。

  • 17、阅读《再见了,亲人》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亲人在文中具体 。(2分)

    2亲爱的土地是指_________________。土地前面加亲爱的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从这三段文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3分)

     

  •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说起对北京人的印象,人们会想起很多影视剧中的人物:“贫嘴张大民”的热情、“老炮儿”的局气、“我爱我家”的幽默……而今,这座古老的四九城正走向新时代,这里的市民们,也正生发出更闪亮的精神风貌。

    北京丰台有一条313路公交线,这条公交线仅9个站,往返只有15公里,司机刘宝中工作的11年里,一直在这几个数字间循环往复。因为这段路的路程短、乘客少,313路就只安排了他一名司机,独此一辆车,而这却是沿途居民出行的唯一公交车。因此,313路被称为北京“孤独”的公交线。

    然而11年里,刘宝中用火一样的热情,让孤独的车程有了不孤独的记忆,让20平米的车厢变成了“流动的四合院”。每位乘客都有他的联系方式,谁要办点事、跑个腿儿,只需一个电话,他二话不说,召之即来,大家相处得就像街坊四邻。在这趟车上,留下了刘宝中与乘客们相互关爱的一件件温暖的事情。

    “别人都是人等车,在我们这儿啊,是车等人!”提起刘宝中,75岁的郑大爷赞不绝口。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郑大爷眼看赶不上最后一班车了,就给刘宝中打了个电话,想让车等等。可当他到了公交站,却不见车影儿。正在这时,一辆小轿车停在了他身后。原来,那天刘宝中去开会了是别人代他出车。可接到郑大爷电话,他怕老人挨冷受冻,就开着私家车赶了过来。

    爱是相互的,刘宝中把乘客当亲人,乘客对他也一样。一次,刘宝中得了肠胃病,住进了医院,乘客们得知消息,就拎着水果、营养品,还有他最爱吃的羊头肉,纷纷到病房去看望他。

    11年,他温暖了一条公交线,他被授予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北京榜样。

    像刘宝中这样的北京榜样还有很多:义务捐献稀有“熊猫血”超过20年的出租车司机韩冰,每每患者有需要,他总是义不容辞无偿献出自己汩汩的鲜血;利用新型科技尊老助老的青年教师张佳鑫,8年来带领青年志愿团队走入社区,帮助一位位夕阳老人学会手机挂号、电子支付……

    2014年至今,各级举荐的北京榜样已达26万人,这些榜样的职业虽千差万别,但都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数年的坚持,把最平常的小事做成了伟大的善举。

    咱们北京人,不仅传承着“热情、局气、幽默”等传统特质,还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展现着新的精神风貌。

    【1】填空。

    ①“四九城”在文中指的就是______

    ②文中介绍的这些北京榜样,虽职业不同,但作者总结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______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2——6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

    【3】本文写得详略得当,请举例说明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

    ①第2自然段中面线语句“仅9个站,往返只有15公里”,是为了强调313路公交线(______

    A.路程孤独B.路程短C.路程长

    ②第3自然段中,第(______)句话最能让人感到这车厢是“流动的四合院”。

    A.1B.2C.3

    ③从全文来看,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作为短文题目最恰当的是(______

    A.流动的四合院B.司机刘宝中的故事C.新时代的北京人

    ④读短文的开头和结尾,作者这样写,好处是(______)(多选)

    A.围绕着北京人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特别紧密。

    B.将影视剧中的人物与现实对比,说明影视剧不真实。

    C.从传统到新时代,体现了北京精神风貌的传承与发展。

    【5】下面是给韩冰、张佳鑫两位北京榜样的颁奖词,请你先读一读,然后给刘宝中写一句颁奖词。

    韩冰:20年,他用汩汩的鲜血传递着人间温暖。张佳鑫:他以青春岁月守护着夕阳老人。刘宝中:______

  • 19、课外阅读

    探险船绝处逢生

    1930年夏天,一位名叫约翰·佩德的英国船长带领着16名船员坐重2500吨的“高斯号”探险船,开始了南极探险的征途。

    探险船刚到南极,便遇上了特大暴风雪,温度直线下降,船员们一觉醒来,发现他们的探险船已被封在一望无际的冰面上了。

    船员们想尽一切办法破冰,先用炸药,后用镐子,但冰始终纹丝不动。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淡水、粮食越来越少,大家焦急万分。约翰船长已经有好几天睡不着觉了。一天,他躺在床上,随手从床头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打发时间,这本书名叫《富兰克林自传》。

    书中先是描写富兰克林的幼年生活,内容很有趣。看了一会儿,他突然看到一节描述富兰克林做科学小实验的故事:

    一天,天下着大雪,待天放晴后,他找了几块黑白碎布放在雪地里,几个小时后,黑布深深地陷入积雪里,而白布仍“躺”在积雪上丝毫未动。这就证明了一个普通的物理原理:黑色物体吸收阳光的能力最强,是黑布吸收的太阳能使雪融化了。

    船长恍然大悟,他连忙冲出船舱,把大家叫醒,告诉他们这一原理。天刚破晓,所有船员一起动手,把船上所有的黑色东西——煤屑、黑布、锅炉烟道中的黑灰,全都倾倒在船前方的冰面上。苦战了两天,一条长约2000米,宽10余米的“黑色大道”铺成了。

    暴风雪过后,阳光灿烂,“黑色大道”上的坚冰吸收了“黑色物体”中的热能,逐渐融化了。船员们欢呼雀跃,激动万分。“高斯号”探险船终于绝处逢生,驶向新的航程。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______

    (2)高兴得像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_______

    【2】“高斯号”探险船为什么会处于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斯号”探险船是运用什么原理脱险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4】这篇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句子大观园。

    (1)帮句子瘦身。

    讲评的老先生是新疆最著名的医院的内科主任。

     

    (2)改成转述句。

    教务老师沉默不语。最后,他说:我可以把你的意见转告给老生生。

     

    (3)改成比喻句。

    老先生满头白发,面容黝黑,目光直视着大家。

     

    (4)改成反问句。

    听到这个消息我喜出望外。

     

     

  • 21、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按要求写句子。

    (1)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钱财,害我性命?(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松见大虫扑来,沉着应战,抡起哨棒胡乱地向大虫打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虫大吼一声。(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这样,我怎能放心得下?(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爱美丽的天安门。(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

    湖南电视台播出的《少年说》节目,给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吐露心声的舞台,深受观众的喜爱。站在“勇气台”上的每一位少年,都说出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他们向父母吐露心声,向老师表示谢意,向未来立下誓言……假如《少年说》节目组来到你的学校,你会说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什么故事呢?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要求:

    1.题目自拟。

    2.写出重点。

    3.表达真情实感。

    4.4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