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带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徘徊(huí) 祷告(dǎo) 监考(jiào) 楷书(jiē)
B.咆哮(xiào) 埋葬(zàng) 口供(gòng) 敞开(chǎng)
C.土匪(huǐ) 侄子(zhí) 哗笑(huā) 祸患(huàn)
2、给句子中带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观:①看 ②样子和景色 ③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
2.沸腾:①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 ②情绪高涨
潮来了,人群又沸腾起来。( )
壶里的水沸腾了。( )
3、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四时田园杂兴》是宋朝范成大写的一首诗。
B.《稚子弄冰》中的“玻璃”,与现在生活中的“玻璃”不是同一种物品。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意思是“一个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不成曲调的曲子”,表现出牧童的自由自在。
D.本课三首古诗都表现了古代儿童的生活,充满趣味。
4、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 爸爸 大孩子摇着他的腿 你看那树多高
(2) 你看它多直 妹妹分辩着
(3)爸爸抚摸着孩子们的头 说 这不是伞 是白杨树
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再说出句子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鬻: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
2.物莫能陷也.
陷: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以: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
4.其人弗能应也。
弗: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填空。
(1)补充词语。
①精神________擞 ②不________主 ③多________善________ ④得意________ ________
⑤风平浪________ ⑥________己为公 ⑦肃然________ ________ ⑧足智________ ________
(2)以上词语中,描写人物神态的有________和________,描写人物品质的有________和________。(填序号)
(3)与词语②意思相近的词是 ________,与⑤词语意思相反的词语是________。
(4)由诸葛亮我想到词语是________,由林黛玉我想到词语________。(填序号)
7、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1)读《威尼斯的小艇》,看到“速度极快”时,我想到了四字词语____________;看到“船只很多”时,我想到了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看到“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我想到了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
(2)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这两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写出了胡夫金字塔__________的特点。读到这里,我产生了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
8、给下面的字注音。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
龌 龊 抱 怨 疲 倦 耀 眼 喧 嚣
9、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维码)
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维码是一种黑白相间的图形,是用特定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二维码能够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编码”成一个图像,当用特定软件拍摄这些图像时,二维码包含的信息就会显示出来。
二维码在生活中非常实用。民警查户口时,用智能手机扫描门牌上的二维码,即可准确获取该住户的信息;公交车引入二维码后,乘客只要用手机扫描一下,便可获知你乘坐的公交车离站点还有多远;有人把传统名片和二维码结合起来,既美观,使用起来又方便,无需交换名片,只要手机扫一扫,大量信息就进入他人手机中。另外,一些艺术品展览也引入二维码管理系统,当游客参观展览时,只要使用智能手机拍下展品上的二维码,经过解码后,再耳贴手机,就能听到语音介绍……
【材料二】
“二维码”相对于“一维码”的优势:
类型 | 一维码 | 二维码 |
数据容量 | 大约20字符 | 大约2000字符 |
数据密度 | 1 | 20——100 |
使用一维码时,碰到条码受损(如污染、脱墨等)时,识读设备就无法读取信息,这就需要操作人员通过键盘手动输入条形码号。二维码引入了错误纠正机制,使得二维码在造成局部损坏时,依旧可以正确识读。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中,二维码常常被应用于商品防伪领域,通过给每个商品建立一个独立的身份ID,以验证商品的真假。然而,普通二维码容易被篡改和复制,伪造手段层出不穷,使人真假难辨,损害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一种产品,既有二维码的存储功能,又具备防伪功能呢?“结构三维码”便可将二者充分兼容。“结构三维码”的灵感来源于打水花。往水里扔石子,水花飞溅,但它的高低永远不同。“结构三维码”正是利用结构多层纸,将防伪元素及信息集合用物理方式随机深浅雕琢其上,使之不同部位随机呈现不同深浅和不同颜色的结构特征,再使用AI智能识别将这种工艺所形成的结构组合特征识别出来,最终形成专属于每一件产品“不可复制的脸”。“结构三维码”是对二维码技术的创新性发展,较好解决了普通二维码的易复制问题,具有结构的、立体的唯一的和难以复制的特点。
【1】以下关于二维码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想要让二维码包含的信息显示出来,要用特定软件拍摄。
B.二维码能够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编码”成一个图像。
C.二维码是用特定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彩色的图形。
D.人们在一维码的基础上发明了二维码,二维码在生活中非常实用。
【2】李明要介绍二维码在生活中的运用,以下材料不能选用的是( )
A.乘坐公交时,扫码便可获知你乘坐的公交车离站点还有多远。
B.第一次见面时,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对方的大量信息。
C.民警调查案件时,通过扫描嫌疑人门牌上的二维码就可获知他的位置。
D.在博物馆参观马王堆汉墓时,可以通过扫描指定的二维码听相关讲解。
【3】二维码相对于一维码的优势是( )
A.数据容量较小。
B.数据密度较小。
C.条码受损时,可以让操作人员通过键盘手动输入条形码号。
D.引入了错误纠正机制,使得局部损坏时,依旧可以正确识读。
【4】【材料二】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A.列数字 打比方
B.作比较 打比方
C.举例子 打比方
D.作比较 举例子
【5】根据以上材料,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构三维码”的灵感来源于打水花。
B.二维码既有存储功能,又具备防伪功能。
C.“结构三维码”是对一维码技术的创新性发展。
D.二维码可以给每个商品建立一个独立的身份ID,不容易被篡改和复制。
【6】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结构三维码”的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认为当今社会:轻松一扫,信息全有。“二维码”是一项完美的发明。你同意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请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解释下列词语。
(1)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让我感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1自然段的描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主席的外貌进行描写。
B.对主席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C.对主席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
【5】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刘伯承手心练字
欧政芳
刘伯承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节衣缩食送他上私塾(shú)读书,但掏不出钱给他买笔墨纸张。没有笔墨纸张,无疑是读书识字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可机智的刘伯承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手心练字法”——以食指作笔,把掌心当纸,将要写的字一笔一画地在手心上练习。
有一天早上,先生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们临摹赵孟頫(fǔ)的书法,字帖发下去,学生们都动手磨墨、铺纸张了,唯独刘伯承一人呆坐着看字帖,先生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却一言不发。下午,交作业的时间到了,先生( )问刘伯承:“你写的作业呢?”刘伯承( )回答:“在手上,我已经在手上写妤了,也默记在心中了。”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发出一阵阵嘲笑声。
“在手上写好了?在手上能写好字?”先生黑着脸举起戒尺,吼道:“狡辩,把手伸出来!”刘伯承只好向先生道出自己买不起笔墨的苦衷,并且说出了自己独创的“手心练字法”。先生从学生那里拿来笔墨,刘伯承当场挥毫疾书,先生看了看刘伯承功底深厚的书法,点头认可了。后来,刘伯承还对自己的“手心练字法”做了总结,写成一首打油诗:“穷人只有一双手,笔墨纸张随身走。手心写满写手背,左手写完写右手。”
①“手心练字法”不仅让刘伯承练就了一手好书法,还帮助他打赢过一场漂亮的战斗。据说在一次起义中,刘伯承的队伍被敌军包围。②刘伯承一边焦急地对着地图观察地形,一边不由自主地在手心划拉地图上标注的山名,写着写着,笔画结构一连,一条栩栩如生的跃龙门的鲤鱼就出现在眼前。刘伯承豁然开朗,立即布下鱼鳞阵,采取中央突破战术:主兵力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最终刘伯承率领部队以少胜多,成功突围,把敌人打了个落花流水。
(有删改)
【1】为第二自然段中的对话选择恰当的语气,填在文中括号里。
恭敬地 胆怯地 生气地 由衷地
【2】刘伯承因为_____________,只好以_________为笔,以_________为纸,练习写字。这就是刘伯承独创的“____________”。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的句子并在下面横线上做批注。
_______
【4】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的嘲笑,是为了衬托出刘伯承家庭的贫困和他自己的懒惰。
B.画线句①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C.画线句②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刘伯承布鱼鳞阵的想法源于他的“手心练字法”,表现出了刘伯承的足智多谋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D.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承是一个勤奋刻苦、善于学习的人。
12、阅读。
《西游记》选段:
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摇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 你好道摇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糢天炽地。……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 .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罗刹道:“泼猴, 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刽!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以上两个不同章节的选段描绘的故事情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原著说说,文中的“嫂嫂”为何不借扇子,而且还要砍死孙悟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养斑鸠
刚放暑假,一场暴风雨后,我走出屋子,忽然发现院子的西边的草垛旁躺着一只小斑鸠。
我急忙走过去,只见这只毛茸茸的小斑鸠身子抖动着,眼睛半睁半闭。左腿摔伤了,直流血,右翅膀也划了一道血口子。看样子,是刚才下雨时从树上掉下来的。
我把小斑鸠捧在手心,它睁大眼睛惊恐地望着我,身子抖动得更厉害了。小斑鸠真可怜呀!我忙把它捧进屋子,给它擦洗掉伤口上的血,又从邻居家里找来药水,涂在伤口上,然后用纱布包扎好。过了一会儿,它的身子不再抖动了,眼睛睁开了,小眼珠转来转去,腿也能动弹了,这时,我心里真的像吃了块西瓜一般甜丝丝的。我找来一只小篮筐,里面铺上软草、羽毛,拴条绳子挂在院墙上,把小斑鸠放在里面,挺合适。
从这以后,我和小斑鸠成了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每天早晨,我起床后去看小斑鸠,然后抓些米给它吃。起初它不吃,我就用手掰开它的嘴,把米粒放到它的嘴里。后来,它自己也能叼米粒吃了。我坚持让斑鸠一日三餐,我还经常到野外捉虫子给它吃。
两个星期后的一天上午,我捉了几只小虫就兴致勃勃地回家。谁知我来到斑鸠窝前一看,不知小斑鸠哪里去了。突然,扑棱一声,小斑鸠飞到附近的树枝上。我这才高兴地发现,小斑鸠已经羽毛丰满了。它飞出了我做的窝,飞出我家小院,到大自然里去安家落户了。有趣的是,它经常飞回来,恋恋不舍地站在墙头,或者院里的树枝上……
【1】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惊恐—( )
恋恋不舍—( )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朝夕相处:____________________
兴致勃勃: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和小斑鸠是怎样成为朝夕相处的好朋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精彩片段。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1】联系上下文说说“说时迟,那时快”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虎进攻有三招,分别是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
【3】抄写片段中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体会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①你想节省时间有效率地学习吗?那就请你无论如何都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②“生物钟”这个谜是现代生物学中最诱人的一个课题。你倘若观察一下大自然,就能发现一切安排得多么井井有条!每天黎明,小鸟就唱起婉转的歌,随着日落,歌声又消失了;到人们上床睡觉的时候,猫儿却待不住,猫头鹰也开始觅食;小小的蜘蛛则是在午夜以后开始织网,到凌晨四点左右停止工作。看来它们的体内有着极其精确的“钟”。
③人身上有没有“生物钟”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跳和呼吸并不受人的意识支配,每分钟心跳大约七十次,呼吸大约二十次。人的体温在清晨最低,黄昏最高。夜晚,大脑皮层已经进入休眠状态,你如果马上上床睡觉很快便能入睡,第二天早上不用人叫,也会准时醒来。可是你如果强打精神,半夜还在灯下复习功课,就会给大脑皮层带来很大负担。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拧乱了身上的“钟”,还会导致大脑皮层病理性变化,诱发神经衰弱等神经官能症。再如,吃饭也是受“生物钟”控制的。有些人以为自己身体好,早吃晚吃没关系,所以不按时吃饭。岂不知,到了该吃饭的时候,身上的“生物钟”已把消化液准备好了,并对胃肠壁的细胞起到刺激作用。因此人长期不正常进食,饱一顿饿一顿,会得胃病。
④科学家研究认为,“生物钟”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就某种意义来说,是生物体内化学和物理变化的结果。但“生物钟”究竟是怎样起作用的,至今还是一个未揭开的谜。你如果有志去揭开它,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向科学进军的征途上,需要强健的体魄,所以,你必须注意,千万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有改动)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复习时可以熬夜到很晚,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B.人们上床睡觉的时候,猫头鹰开始觅食。这是动物体内存在“生物钟”的表现。
C.不按时吃饭,人体的“生物钟”会对胃肠壁的细胞起到刺激作用。
D.科学家认为,“生理钟”只是生物体内化学变化的结果。
【2】( )是在午夜以后开始工作的。
A.小鸟
B.猫头鹰
C.蜘蛛
D.壁虎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心跳和呼吸受人的意识支配,每分钟心跳七十次,呼吸二十次。( )
(2)动物体内有着极其精确的“钟”。( )
(3)吃饭不受“生物钟”控制。( )
(4)长期熬夜学习会导致大脑皮层病理性变化,诱发神经衰弱等神经官能症。( )
(5)人的体温在黄昏最低,清晨最高。( )
【4】结合短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小英爸爸说:“我的身体非常好,可以不按时吃饭。”
小英爸爸的说法是________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5】期末考试快到了,小英复习很刻苦,每天都要复习到夜里十一二点,请你结合短文内容劝劝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片段阅读
①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②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③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④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⑤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⑥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⑦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⑧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⑨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⑩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⑪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⑫太阳也不知道。
【1】文段中描写的景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可用( )一词来概括。
A.明亮
B.随意
C.自由
D.美丽
【2】选段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反复
【3】这段话中第④⑤句与第⑥~⑫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
【4】请发挥想象,仿照选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完成下面这首小诗。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蜻蜓飞了,____________________。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云朵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玉米成熟了,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选段,做练习。
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儿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军长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抽动了一下,他忽然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
一阵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1】画“_____”的句子属于对人物的_____描写,从描写中可以体会到老战士的死因是_____。
【2】从人们的表现中可以猜测出老战士的身份是________________。
【3】将军发怒的原因是什么?(试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老战士能够和将军对话,他可能会说些什么?(试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二)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的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怨恨。老上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地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它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所四海;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饮誉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激动,拉着老人连声道谢。
老人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1)用曲线画出老人所讲的使两个孩子开始新的追求的话。(2分)
(2)用直线画出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2分)
(3)给第一段选择一种恰当的段意,在后面的括号里画“√”。(2分)
①两个孩子都有不幸的命运:一个耳聋了,一个眼瞎了。( )
②两个孩子的理想破灭了。他们感到失望,埋怨命运的不公。( )
③两个孩子都非常伤心,痛哭流涕。( )
(4)从文中找出带点字的近义词,写下来。(4分)
避免( ) 专心( )
(5)细读文章,把相应的内容填入括号内。(5分)
两个孩子的理想分别是( )和( ),结果想当( )家的突然( );想当( )家的突然( )。
在一位老人的鼓励下,经过新的追求,( )的孩子成了( ),( )的孩子成了( )。
(6)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4分)
19、 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不知不觉地来到我们身旁。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树枝上。嫩芽悄悄地钻出来,把枝条打扮得绿油油。柔软的枝条随着春风跳起了欢迎春天的舞蹈。
春天在花园里。花开了,有红的、粉的、金黄的……五彩缤纷,真美丽呀!最吸引人的是蝴蝶花,像一群展开翅膀的花蝴蝶在翩翩起舞。
春天在小河旁。孩子们在河边放风筝。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有的举着风筝,有的牵动长线把风筝徐徐送上天空。
春天在辽阔的田野里。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的蚕豆和油菜已经开出白色和金色的花儿,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春天到了,祖国处处是春天,我爱祖国的春天。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
【2】写出表示颜色多,色彩鲜艳的词语2个。
(1)从文中找出1个(___________)(2)自己写1个(_____________)
【3】理解句子意思。
“柔软的枝条随着春风跳起了欢迎春天的舞蹈。”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作者告诉我们春天在(_______________)
【5】用 “__________”画出表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20、按要求写句子。
(1)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改变句式。
哪有这么大的伞!(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画面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民们请石匠将此联刻在一块石碑上留作纪念。(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施努策尔不停地吐着那些细嫩但有点苦味的芦苇心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猎人被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冲浪:(30分)(任选一题)
(一)班里开展“我来当老师”活动,你打算怎样当老师?写一份发言稿,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
(二)生活像一个万花筒,五彩缤纷,又像一幕幕精彩的电影,时时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请你以《尴尬的时刻》为题进行一次描绘,谈一谈当时你有什么想法,得到了什么启示?
要求:①内容要具体,语句通顺。②表达真情实感。③字数在400字以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