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本记载东汉末年至两晋士人的言谈逸事的书。
B.杨氏之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语气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C.从“为设果”这一细节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D.孔君平对杨氏之子开的玩笑并无恶意,只是逗趣。
2、将四个词语填入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
高考完的姐姐把卧室重新( )了一番,增加了不少( )。每天起床后,放上一曲( )的音乐,感觉这种( )的生活妙极了。
A.设计 格局 悠闲 优游自得 B.布置 格局 优美 娇生惯养
C.布置 情趣 舒缓 优游自得 D.设置 情趣 舒畅 娇生惯养
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饮而尽(完) 岳上摩天(碰到天)
B.喜不自胜(承受) 短笛无腔(声音)
C.情不自禁(忍住) 无不陷也(凹进去)
D.低头折节(弯曲) 孔指以示儿(表示)
4、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中描绘了许多可爱的儿童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的讨人喜欢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放牛回家时无拘无束的样子。我还能再写两句描写儿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士出征,守卫祖国边疆,苦了自己,幸福了人民,正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所赞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草船借箭》选自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课文中的诸葛亮是个______________的人,我知道的他的故事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祖父的园子》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童年_________________生活的眷恋和对_________________的怀念之情。
5、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姿态 ( )的松针
( )的土地 ( )的解说
呼吸( ) 抵抗( )
6、辨字组词。
驰(________) 恢(________) 铃(________) 踢(________) 绵(________)
弛(________) 灰(________) 伶(________) 蜴(________) 棉(________)
7、按要求写词语。
1.遥遥______ ______(AABC式):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______拳______掌(含近义词):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______惊______战(含人体部位名称):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①“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②“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1)这两句话分别是秘书转述的_______和_______的来电内容。
(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两句话的内容: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3)这两句话的措辞有所区别。前者用请示”,后者用“要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类文阅读
访梅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 ),更有了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他了去。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 ),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气,蒸气是什么,蒸气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 )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吃惊 狐疑 疑惑
B.狐疑 吃惊 疑惑
C.疑惑 狐疑 吃惊
D.疑惑 吃惊 狐疑
【2】短文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从哪个角度描写人物,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1】“挤过去”中“挤”的正确解释是( )
A.(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 B.在拥挤的环境中用身体排开人或物。
C.用压力使之从空隙中出来。 D.排斥、排挤。
【2】用一个成语替代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用“_____”画出来。
【4】“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星期天,妈妈带我上街。我特意拿出生日时姑姑送给我的扣花戴在胸前。这扣花可真漂亮,一颗颗晶莹的水晶石镶嵌在金孔雀形的扣花里。动一动,“金孔雀”就闪闪发光,非常惹人喜爱。
街上( ),商场的人更多。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才挤进柜台。正当我被( )的衣料吸引时,肩膀被推了一下。我气得猛一回头,冲着推我的那人嚷道:“挤什么?”没想到那人不但不恼,反而微笑着对我点点头,用手指着我的前胸,嘴里一个劲地“啊,啊……”并招手要我出去。我低头一看“糟糕!我的扣花没了!”
我不耐烦地挤出人群。只见那人大约三十来岁,个子不高,眯着一双不太有神的眼睛。他一见我便迫不及待地将手中的一件东西送到眼前。我接过扣花定睛一看,咦?这不是我丢的那枚扣花吗?我气呼呼地问:“你这人怎么随便拿我的扣花?”那人见我发火,嘴里一个劲地“啊,啊……”脸上现出焦急的神情。 他一会儿指指我手中的扣花,一会儿又弯腰走几步,做出捡东西的样子,好像要告诉我什么。看他的表 情和动作,我明白了他是个聋哑人,是他拾到我被挤掉的扣花,并交还给我,可我竟……
“芳芳,你怎么站着发呆呢?”妈妈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忙( ), 人呢?我还没有感谢他呢,他却不见了。
我随妈妈走出商场,一边走一边找那个人,希望看到那双不太有神的眼睛。 多么可敬的聋哑人啊!那( )的高贵品质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然而我没有找到他,只有我手中被汗水浸湿的扣花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显得更加美丽。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把下面的词语准确地填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人山人海 拾金不昧 五颜六色 四下环顾
【3】在文中画线句子中找出描写聋哑人动作的词语画上“△”。
【4】“是他拾到了我被挤掉的扣花,并交还给我,可我竟……”这里用省略号表达了“我”__的心情。
【5】想一想,假如“我”后来又碰到了那位聋哑人,“我”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请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两茎灯草》全文,回答问题。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合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次早打发几个家人、小斯,满城去报丧。族长严振先,领著合族一班人来吊孝;都留著吃酒饭,领了孝布回去。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2】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本课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段极力描写严监生临死前因见灯盏里点了两根烟草,伸出两根手指不肯断气,这属于 ( )。
A.细节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侧面描写
【4】作者写严监生临终为两根灯草不肯断气,其作用是( )。
A.严监生有极强的求生欲望
B.突出严监生害怕侄子瓜分他的财产
C.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严监生的吝啬
D.体现只有赵氏才真正了解他
【5】在下面句子括号内加入正确的关联词语。
严监生(___________)不肯断气,(___________)灯盏里点着两茎烟草。
13、阅读理解
母亲
母爱是温柔的
温柔如一泓秋水
滋润儿女的心田
您是美丽的
美丽如幽兰暗香
心灵,更加晶莹剔透
您是坚强的,坚强如一块磐石
雷击不垮,雨打不烂
您是善良的
善良如纯洁的安琪儿
与人为善是您对我的谆谆教诲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一泓(hóng gōng) 剔透(tì tī)
磐石(pán bān ) 教诲(huì huǐ)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柔——________ 美丽——________
坚强——________ 善良——________
【3】诗中说母亲“坚强如一块磐石”。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坚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用自己的诗句写出自己对母爱的感受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草船借箭(节选)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1】周瑜故意难为诸葛亮,认为诸葛亮中了他的圈套,因而很高兴,他表达的意思可以用_________这个成语来概括;鲁肃同情诸葛亮的“遭遇”,遵守与诸葛亮的预定,他的行为表达的意思可以用_________这个词语来概括。
【2】从周瑜、鲁肃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用四字词语概括)
周瑜:_________ 鲁肃: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
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是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亲自然是小心地替我揉来揉去,可这毕竟不是个长久之计。
母亲看着我痛苦的样子,决定给我特制一个枕头。棉花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母亲就一把把地挑(tiāo tiǎo)选着棉花,感觉适中(zhòng zhōng)才放进枕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母亲的这只花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把头放上去,花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就像是静静的深夜,躺在海边沙地上,看满天繁星,吸清新空气,舒畅极了,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心香。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浸,就会发出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仰着头睡觉。结果自然是我又睡歪了脖子,母亲又有了心事。
没办法,母亲只好托人从外地带回一大包绿豆壳用它又缝制了一只新枕头。这只枕头可比棉花的好多了,睡在上面,只要我轻轻一动,就会有一种“沙沙”的声音,像是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因此止住脚步,我当然睡得格外香。后来我才知道,那些绿豆壳花了父亲近半个月的薪水,或许是因为太喜欢这只绿豆枕了,我做作业时都会捧着它。终于有一天枕布破了,看到满枕的绿豆壳散落满地,我的眼泪也一下子落了下来:这可是父母第二次为我做的枕头啊!
后来,母亲塞(sài sāi)给我一只新枕头,新枕头溢着一股股药香,沁人心脾。母亲说,这是父亲特地上南通买的。在学校住宿的每一天,枕着药枕,我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里我一手拉着父亲,一手拉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满是温馨。
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它会伴我一生一世……
注:落枕(lào zhěn):睡觉时脖子受寒,或因枕枕头的姿势不合适,以致脖子疼痛。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在短文中给下列词语找反义词。
苦涩________ 糟糕________ 污浊________
【3】“我”枕过三种枕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枕着这三种枕头,产生了许多联想,请在短文中用横线分别画出来。
【5】读读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沁人心脾”造句。
_______________
【6】对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不变的世界”指枕袋,“有一种情感”是对枕头的喜爱。
B. “不变的世界”指枕袋里的东西,“有一种情感”是睡觉时对枕头的依恋。
C. “不变的世界”指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一种情感”是指亲情。
16、丝绸之路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 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汗朝与西域各国的 ,从那以后,一对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 ,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来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 、变得美伦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1】在横线上填下恰当的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段文字来看,古代中国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因为中国输出的是_________,而西域各国输出的是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加点的字具体指什么?
“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言表达
假如安息国的国王几年后来了中国,他会对汗朝的皇帝说些什么呢?想象一下,请写出来。(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发现(节选)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听见老师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
【1】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奥尔加·伊万诺夫娜为什么会气得脸色苍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写句子。
我清清楚楚地看见________;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________。
18、拓展阅读。
毛泽东读书
毛泽东同志自小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
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一师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晨光,高声朗读古典文学作品。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来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他从不白白度过,除了爬山、游泳,就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学业。
毛泽东同志不但抓紧时间读书,而且特别讲究读书方法。“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用得最多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他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就在封面上画一个圈做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表示他读过两遍、三遍的圈。毛泽东读书时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读书时,喜欢写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图、杠、点等符号,作批注,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曾经,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
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孜孜不倦”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改错纠谬”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的句子。
【4】把第二自然段分成两层,用“/”标出。
【5】读第四自然段,用“____”画出写毛泽东同志采用的“三复四温”式阅读方法的句子。
【6】“曾经,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简述句中的加点词“一万二千多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蚂蚁和蜜蜂
人们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不少采蜜图,诗人写了不少赞蜂诗。
蚂蚁很嫉妒蜜蜂,心里一直搁着一个疑团:蜜蜂一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也天黑回窝。我们干的活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奖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去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抬起头气呼呼地说:“喂,蜂儿,我问你一个问题。”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说。
“你们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都很勤劳,但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儿,笑着说:“这个问题吗,我觉得不难回答。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________,我们的勤劳却是为了________……”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从此再也不妒忌蜜蜂了。
【1】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2】联系是上下文了解词语:
妒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服口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蚂蚁为什么心服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何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改写成被动句。
小丽把红红的苹果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写。
狡猾的狐狸假惺惺地挤出几滴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写成反问句。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必须遵守纪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写成拟人句。
蜜蜂在花丛中采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直接引用改为转述。
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说:“我明天带你到儿童乐园去玩。” (改为第三者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发起脾气来,姐姐和我远远地躲着。(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一个人有困难,大家应该帮助他 。(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雨刚停,太阳就出来了。(改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金文 甲骨文 隶书 楷书 小篆 草书 行书(按汉字演变过程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班主任改进并提出了建议。(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们全校师生和少先队员都去参观博物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缩写句子)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成陈述句)
3外婆讲故事。(扩句)
4只有善于调查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用划线的关联词语造句)
23、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习作。
文题一: 那一刻,
注意:先在“ ”上填写合适的内容(如:我长大了,她陶醉了,他生气……),把题目补充完整。
文题二: 留心观察周围的人,通过一两件典型事例,运用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题目自拟。
要求:①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②语句通顺。
③字数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