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汲取(jí jī) 窘迫(jūn jiǒng)
倭瓜(wō wěi) 樱桃(yīng yīn)
毡帽(zhān zhàn) 蓑衣(shuāi suō)
澄澈(chéng dēng) 痴迷(zhī chī)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B.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C.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D.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
3、下列译句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我的盾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意思: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意思: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4、用本课所学的生字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 )( )掩掩 嫉贤( )能 握( )怀瑾
自吹自( ) 肆无( )惮 摇旗( )喊
( )曲求全 安营扎( ) ( )翅难逃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________,又像在呼唤未归的____________;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__________,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_______,与熟悉的伙伴_________。 出自课文《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 。
2.《早》记叙的是著名作家鲁迅的故事,他的原名是________,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刻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许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
3.长征是一段英雄史诗,伟大领袖毛泽东写下了许多歌颂长征的诗词,如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天高云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多音字组词。(3分)
diào( ) zhuàn( ) piàn( )
调〈 传〈 片〈
tiáo( ) chuán( ) piān( )
7、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A.( )的山路 顶着( )
B.( )的代价 冒着( )
C.( )的温暖 穿过( )
D.( )的土地 解开( )
E.( )的亲人 传来( )
8、写出句子的意思。
1.为设果,果有杨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
密西西比河风光(节选)
①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
②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
③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茁壮生长,高耸入云。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在树下交错,在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树的顶梢。它们从槭树伸延到鹅掌楸,从鹅掌楸伸延到蜀葵,形成无数洞穴、无数拱顶、无数柱廊。那些在树间攀缘的藤蔓常常迷失方向,它们越过小溪,在水面搭起花桥。木兰树在丛莽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除了在它身边摇着绿扇的棕榈,没有任何树木可以同它媲美。
④丛林中无数的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
⑤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鸟喙啄击橡树干的笃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动物吞噬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潺潺的流水、啁啾的小鸟、低哞的野牛和咕咕叫的斑鸠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1】用“ ”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2】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各有什么特点?
东岸:_________________
西岸: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平时在自读批读过程中学到的方法和积累的经验,从选文中任选择一处做批注
所选内容:___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储蓄人生
雁鸣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目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四字词语。
(1)受益匪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倾囊相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的“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存单”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结合文章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波浪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5】本文告诉我们“储蓄人生”具体指的是要储蓄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还可以储蓄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金字塔(节选)
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几千年后,世界上オ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
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高。
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
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它每年定期泛滥,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金字塔就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他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并规定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
古埃及人学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这些船能在尼罗河上航行。
在尼罗河的上游,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人的采石场遗迹。
除了金字塔,古埃及人还有石窟陵墓、神庙等多种令人惊叹的建筑成就。
【1】胡夫金字塔建于公元前_____年左右,用约_____块材砌成,平均每块重______吨左右。
【2】选文中画“ ”的句子与前面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尼罗河为什么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提到古埃及人掌握的精湛技术,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生命的养料
一个小男孩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或玩耍,老师叫他(回答 问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些树苗,他想把它们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们每人栽一棵。父亲对孩子们说:“你们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我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但看到兄妹那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不知怎么地,萌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希望自已栽的那棵树早日死去。因此浇过一两次水后,再也没去搭理它。
几天后,小男孩再去看他种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墩绿、更有生气。父亲兑现了他的(直言 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小男孩慢慢变得乐观向上起来。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窗外那明亮皎洁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师曾说过的话: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何不去看看自己种的那裸小树?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里时,却看见父亲用勺子在向自已栽种的那裸树下泼洒着什么。顿时,切他都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已栽种的那棵小树施肥!他返回房间,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
几十年过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虽然 既然)没有成为一名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它都能使生命之树茁壮(成长 成功)。也许那树是那样的平凡,不显眼;也许那树是如此的瘦小,甚至还有点枯萎,但只要有这养料的滋养,它就能长得枝繁叶茂,甚至长成参天大树。
【1】用“√”画出括号里搭配恰当的词语。
【2】小男孩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把树苗给孩子们,对他们的承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裁的树长得最好。
【4】父亲为什么要帮那个小男孩种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桥》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4分)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有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腰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1)“瞪”查音序应查( ),完整的音节是( ),查部首应查( )部,这个字共有多少画( )。(2分)
(2)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词语,使之搭配恰当完整。(3分)
( )的队伍 ( )的洪水 ( )的老汉
( )的儿子 ( )的老太太 ( )的木桥
(3)用“——”画出比喻句。(1分)用“~~~~”画出拟人句。(1分)再谈谈这两个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分)
(4)“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吞没了他。”请发挥想像,你觉得老汉要喊些什么呢?(3分)
(5)“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3分)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海滨夏夜
夜,来临了。这是一个非常幽美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但是,它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总是不停地闪烁着、滚动着涌过来。
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它们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耀,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唰唰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1】读短文,填写词语。
( )的沙滩 ( )的海风 ( )的夏夜
( )地走 ( )地抚摸 ( )地闪烁
【2】联系上下文,给加点的词语换个近义词。
⑴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 (_____________)
(2)煞是好看。(__________)
【3】短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从而显得生动形象,请你用“ ”和“ ” 分别划出一句比喻句和拟人句。
【4】思考并填空。
⑴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 作用。
⑵短文是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的,短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依次是:“夕阳落山不久” 、“ ” 、“ ”。
⑶为了描写海滨夏夜幽美的景色,作者分别抓住了一些有特征的景物来写。在第二自然段抓住了“大海”;在第三自然段抓住“ ”和“ ” ;在第四自然段抓住“ ” 。
【5】面对“海滨夏夜”,作者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你呢?请试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
陈正之读书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1】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中。
(1)比喻学习不仔细,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 (_____)
(2)形容马马虎虎地将事情办完。 (________)
【2】“这使他很苦恼”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陈正之为什么一开始读书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请你找出短文中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句子,用“﹏﹏﹏”画出来。
【4】朱熹教给陈正之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
【5】请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
第一次
马路旁的行人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简直 简单)还没满一周岁。
他长着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地……但两条腿的主人——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猛烈),而且信心十足。
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了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缘上,但孩子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
然而小孩又收回了跨出的那一步,他似乎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又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还小呢,刚刚能走路,就能跨台阶?”路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啧了啧嘴说:“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
而孩子的妈妈并没伸出手去,只是微笑着(鼓舞、鼓励)说:“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
“加油!加油!”旁边的小姑娘喊道。
终于,孩子的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小胖脸同时(裂开、绽开)了笑容。
“好一个登山者!”胡子爷爷幽默地说。他又摸摸孩子的头说:“一开头有困难,但坚持就能胜利。祝贺你成功!”
【1】划掉括号里不合适的词语。
【2】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体会,概括写出下面四种人的态度:
(1)老奶奶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
老奶奶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姑娘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
小姑娘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胡子爷爷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
胡子爷爷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小孩学步”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重点段落品析。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1】“屏障”的意思是_________,在这里,“屏障”是指 ________。
【2】“养尊处优”的意思是_____。联系文段,中指养尊处优,体现在________。
【3】文中说中指“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运用了_______的手法,以精妙之笔勾勒出中指___________的姿态和________的特点。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空城计》节选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塵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
孔明曰:“司马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 , 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造。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1】《空城计》选自我国著名长篇小说《________》。
【2】请用横线画出司马认为应该退兵的理由。
【3】“此人料吾生平谨慎”联系上下文“此人”和“吾”分别指( )。
A. 司马懿、诸葛亮 B. 诸葛亮、司马懿 C. 司马昭、诸葛亮
【4】下面歇后语中与本故事有关的是( )。
A.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B. 半夜里弹琴——暗中作乐
C.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D.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5】从“神鬼莫测”这个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故事中诸葛亮的“神鬼莫测”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至少从两方面谈)
_______________
19、花脸
做孩子的时候,盼过年的心情比大人迫切,吃穿玩乐花样都多,还可以把亲友塞到手心里的压岁钱都积攒起来,做个小富翁。但对孩子们来说,过年的魅力还有更深一层的缘故。
每逢年至,小闺女们闹着戴绒花、穿红袄,嘴巴上涂上浓浓的胭脂团儿;男孩子们的兴趣都盯在鞭炮上。我则不然,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这是种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用渗胶的彩粉画上唱戏的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后边拴根橡皮条儿,往头上一套,自己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这花脸是依脸型轧的,眼睛处挖两个孔,可以从里边往外看,但鼻子和嘴的地方不通气,一戴上,好闷,还有股臭胶和纸浆的味儿;说出话来,声音变得低而粗,却有大将威壮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一年年根,舅舅带我去娘娘宫前年货集市上买花脸。过年时人都分外有劲儿,挤在人群里好费力。终于,我从挂满在一条横竿上的几十种花花绿绿的花脸中,惊喜地发现了一个。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这花脸与那些愣头愣脑、傻头傻脑、神头鬼脸的都不一样,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咄咄逼人,叫我看得直缩脖子。要是把它戴在脸上,管叫别人也吓得缩脖子。我竟然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
卖花脸的小罗锅儿,举竿儿挑下这花脸给我,笑嘻嘻地说:“还是这孩儿有眼力,要做关老爷!关老爷还得拿把青龙偃月刀呢!我给您挑把顶精神的!”说着从戳在地上的一捆刀枪里,抽出一柄最漂亮的大刀给我。大红漆杆,金黄刀面,刀面上嵌着几块闪闪发光的小镜片,中间画一条碧绿的小龙,还拴一条红缨子。这刀!这花脸!没想到一下得到两件宝贝,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舅舅付了钱,坐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一路引来不少人瞧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艳羡的目光时,我快活极了。舅舅给我讲了关公的许多故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边讲边说:“你好英雄呀!”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当他告诉我这把青龙偃月刀重80斤时,我简直觉得自己力大无穷。舅舅还教我用京剧自报家门的腔调说:“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到家,人人见人人夸,妈妈似乎比我更高兴。连总是厉害地板着脸的爸爸也含笑称我“小关公”。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
这样,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还是妈妈在我睡着后轻轻摘下放到我枕边的。第二天醒来头件事便是马上戴上它,恢复我这“关老爷”的面貌。
大年初一,客人们陆陆续续来拜年,妈妈喊我去,好叫客人们见识见识我这关老爷。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憋足嗓门儿叫道:“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客人们哄堂大笑,都说:“好个关老爷,有你守家,保管大鬼小鬼进不来!”
我越发神气,大刀呼呼抡两圈,摆个张牙舞爪的架势,逗得客人们笑个不停。只要客人来,妈妈就喊我出场表演。妈妈还给我换上只有拜祖宗时才能穿的那件青缎金花的小袍子。我成了全家过年的主角。
(本文作者冯骥才,有改动)
【1】(整体感知)文章既写了“我”和花脸的故事,又写了“我”的心情,你能认真阅读全文,补充下面的表格吗?
“我”和花脸的故事 | ____ | 得到花脸 | ____ |
“我”的心情 | ____ | 高兴 | ____ |
【2】(体会感情)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根据理解填一填,选一选。
(1)这样,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还是妈妈在我睡着后轻轻摘下放到我枕边的。第二天醒来头件事便是马上戴上它,恢复我这“关老爷”的面貌。
从加点的部分可以体会到“我”_________。
(2)除上面的句子以外,短文中还有很多的语句表达出“我”对花脸的喜爱之情,下面不能比较鲜明地表达“我”对花脸喜爱的句子是(_____)
A.我则不然,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
B.这花脸与那些愣头愣脑、傻头傻脑、神头鬼脸的都不一样。
C.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D.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艳羡的目光时,我快活极了。
【3】(分析内容)联系全文思考:文中的“我”为什么这么喜欢那个花脸?
因为这个花脸好大,好特别,有股___________;因为戴上这个花脸,一路上_______。
【4】(评价人物)结合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说说文中的人物各有怎样的特点。
如,卖花脸的小贩:精明热情。
“我”:_________________
舅舅: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
【5】(语言运用)状状同学读了这篇短文之后,想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制作一个孙悟空的“花脸”面具,请参考短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完成下面的“花脸面具制作指南”。
材料准备:硬纸板、剪刀、______________等。
制作步骤:(1)将硬纸板剪成人脸的形状;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方法:用橡皮筋将制作好的“花脸”面具套在头上,两眼从两个圆孔中露出来即可。
20、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2)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1、按要求写句子。
1.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望了我一眼。老师皱皱眉头。老师不动声色地继续讲课。(把三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膑对田忌说,他有个办法,保证能让田忌在赛马时获胜。(改为直接引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12分)
(1)蜻蜓飞得那么快,我哪里追得上?(改陈述句)
(2)《舟过安仁》的作者是杨万里写的。(修改病句)
(3)这个地方这么小,怎么开宴会?(改夸张句)
(4)枝头的画眉在不停地叫着。(改拟人句)
23、当我面对________的时候
要求:1)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词语使之完整。
2)内容健康,有真感情。
3)自数在4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