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承恩的《红楼梦》既有儿女情长,风花雪月,也有盛衰变幻,人情冷暖。
B.《三国演义》中的吴用、诸葛亮,《水浒传》中的庞统都是足智多谋的军师。
C.《西游记》取经之路险境迭出: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真假美猴王、女儿国遇险、三借芭蕉扇等。
D.《俗世奇人》中的苏七块、嘎子、刷子李等人,特点鲜明,有的身怀绝技,有的性格奇特。
2、用横线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蒂姆(dì dí) 网络(nuò luò)
开拓(tuò kuò) 风靡(nǐ mǐ)
3、请把下面词语中带点字正确的解释选出来。
【1】义演( )
A.义父 B.公正合宜的道理 C.合乎正义或公益的 D.情义
【2】饱经沧桑( )
A.饱满 B.满足了食量(跟“饿”相对) C.满足
D.足足的充分
4、按文章叙述顺序,把小标题补充完整。
喝酒→__________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词。
(________)的知了 (________)的沙漠
(________)的大脑 (________)的神情
(________)的屏障 (________)的威严
(________)的珍宝 (________)的原野
6、读拼音写词语。
她坐在小艇的diàn zi( )上,透过chuāng lián( ),欣赏两岸的风光。不一会儿,天就黑了,周围渐渐chén jì( ),小镇又huī fù( )了宁静,只有mǎ tou( )的dēng tǎ( )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7、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空(______)将下来。
B.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______)住,一(______)(_______)将下来。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作描写往往表现人物的某个特点,请你用动作描写来表现某位同学的“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择恰当的动词填空。
( )的晚霞 ( )的火焰 ( )的明灯
( )的沙滩 ( )的海风 ( )的人们
9、课内阅读。
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试试看吧。”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在“□”填上合适的标点。
【2】“挺”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第7笔是___________。
【3】读文章答题。
(1)病人拒绝麻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中的“一刀刀”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中的“一次又一次”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用“ ”画出描写病人手术中动作和神态的句子;用“﹏﹏﹏”画出沃克文中用医生手术中神态和语言的句子。这两处描写烘托了 。
【5】选文画线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把___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__。
【6】为什么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理解。
不灭的灯光
①我同我的班主任郑老师是邻居,她家的窗对着我家的窗。一年四季,郑老师家的灯光总要亮到半夜。
②去年秋天,学校开运动会,郑老师不但跑上跑下,组织、照顾同学们,自己也上场参加了比赛。一天紧张的运动会过后,回到家里,我累得一头栽在床上和衣睡去,母亲的呼唤把我从梦中惊醒□小辉□半夜了□脱衣裳睡吧□我向窗外望去,室外一片漆黑,唯有郑老师家的窗户透出明亮的灯光。
③国庆之夜,我看电影回来,多少人家飘出酒宴的浓香,多少人家传出欢声笑语,多少人家传来电视机的乐曲……只有郑老师家仍然亮着静静的灯光。
④严冬之夜,停电了,多少人家正好早睡一会儿。这时我注意到,只有郑老师家的窗前跳跃着烛光。
⑤一个元月的夜晩,我发现郑老师的房间破例没有灯光。我宽慰地对妈妈说:“郑老师今天休息了!”妈妈说:“傻孩子,郑老师的爱人病了,怕影响他休息,郑老师到厨房备课去了。”果然,郑老师家的厨房一灯如豆。
⑥啊,老师家那不灭的灯光,在我的眼前逐渐扩展,照亮了我的心,照亮了我脚下的路。
⑦啊,老师家那不灭的灯光,给我以温暖和力量,给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1】在第②自然段的□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解释下列词语。
(1)和衣:____________________
(2)破例: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的内容填关联词。
(1)(______)郑老师经过一天紧张的运动会后很累,(______)她还是照样备课到深夜。
(2)(______)我和郑老师是窗对窗的邻居,(______)我对她家的灯光是那样熟悉。
【4】作者观察细致,抓住郑老师家秋天_________________的灯光,国庆之夜_________的灯光,严冬停电时_________________的烛光,一个元旦夜晚_________________的灯光这些细小的不同之处,侧面烘托了一位优秀教师的高大形象。“不灭的灯光”是郑老师_________________的写照。
【5】用“_______”画出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6】在这几年的小学生涯中,你一定遇到过像郑老师这样的辛勤园丁吧。请你编辑一条手机短信,表达你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都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殆(dài)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bǐng)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zuàn)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zuó mo)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pǐ hào),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形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我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砰”的一声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我暗自揣度(chuǎi duó),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正是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躺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sù yuàn)。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zhāozháozhuó
着迷______着实______睡着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琢磨:__________________
夙愿: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关门、叩门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从中能窥见一个人的人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从如下几种关门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是怎样的一种人?
(1)离开时将门轻轻一合,发出一声清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开时从不关门,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开时“砰”的一声关上,发出巨响: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还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这种情?
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得很好,试品味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
【6】小事见人品,细节知性格。生活中你会从哪些小事和细节上,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善意,你的文雅……?请用不少于60字的文字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
12、轻松阅读快车。
快手刘是个撂(liào)地摆tān( )卖糖的胖大汉子。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溜圆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shén chū guǐ mò( )。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帮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
1.在短文中拼音处括号内填写汉字。
2.短文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快手刘戏法变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快手刘是怎样变戏法的?在短文中用“ ”画出来。
13、轻松阅读快车。
快手刘是个撂(liào)地摆tān( )卖糖的胖大汉子。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溜圆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shén chū guǐ mò( )。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帮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
(1)在短文中拼音处括号内填写汉字。
(2)短文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快手刘戏法变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快手刘是怎样变戏法的?在短文中用“ ”画出来。
14、阅读理解
(一)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二)火烧圆明园始末(节选)
身处北京城的英军吴士礼中校用日记记录了这个惊人的场景:“连续两个整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飘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清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向北京城,浓烟带来了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无声地落在大街小巷,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日光被黑烟和浓云遮蔽,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得他们活像一群魔鬼,在为举世无双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
【1】选文(一)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破坏、毁掉等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了英法联军的野蛮,用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表现出了英法联军的贪婪。
【2】两篇选文的写法是不同的,选文(一)运用___________,记录了圆明园毁灭的历史事实;选文(二)运用__________,再现了圆明园被焚烧时的场景。
A.描述的手法 B.人物形象的刻画 C.具体的表示时间的语句
【3】两篇选文虽然写法不同,但是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 )之情。
A.对国宝被毁掉的痛惜,对外国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愤怒。
B.对国宝的赞美
C.对日记中所描述场景的赞美
15、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啊!”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
这时候,野草和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子。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1.你能给加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吗?请用“√”画出来。
花苞(bāo pāo) 不屑(xiè xuè) 鄙夷(bǐ bì)]
杂草(zá zhá) 纵然(zòng zhòng) 释放(sì shì)
2辨一辨,再组词。
挺( ) 嘲( ) 崖( ) 偶( )纵( )
廷( ) 潮( ) 涯( ) 遇( )丛(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欣赏一 释放— 风姿一
反义词:讥讽一 偏僻一 遥远一
4.百合花为什么要开花,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5.摘抄你喜欢的词语、句子。
16、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月光下的童年
①又是一个夜晚,我披着银白色的月光,走在青石板路上,欣赏着美丽柔和的月光下的景色。人们在月光下散步,老奶奶带着小孙女在月光下乘凉。//
②我也是月光下长大的。记得夏天,每当夜幕降临时,外婆就带着我到小院子里乘凉,外婆用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一边扇(shān shàn)着扇(shān shàn)子,一边给我讲老掉牙的民间故事。我每晚便在故事中入睡,多么快乐呀!
③幼时,我很爱捉虫,在朦(móng méng)胧的月光下,随处可以听见各种虫子的鸣唱,那唱得最动听的肯定是蛐蛐儿了。我悄悄走近草堆,打着手电筒,翻开一块块大石头,便有披着黑色“大衣”的蛐蛐儿在那里又蹦又跳。我就迅速地用双手一捂,然后,小心翼(yì jì)翼地把它捉起来,借着月光,跟邻居小伙伴斗蛐蛐儿。
④中秋节,是我感到最温馨的时候,我和家人在月光下品尝月饼,还一边唱着“八月十五月儿圆”的歌,真快乐。月落月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也长大了,但我依然爱那慈母般温和的月光。//
⑤在我眼中,月亮那么美,我在月光下长大,月光下有我童年的足迹,我爱美丽的月光。//
【1】给短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三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幼年的“我”是怎样捉蛐蛐儿的?请用“ ”画出相关句子。
【4】短文结构清晰,请用“//”将短文分成三个部分。
【5】“我”爱这美丽的月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可以仿照作者描写童年三件事的写法,写写自己童年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注意写清楚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 读报时间 | 看电视时间 |
15.38分 | 18.91分 | 98.85分 |
2018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 中国 | 美国 |
公共图书馆数量 | 3076个 | 8951个 |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 个/44万人 | 个/1.3万人 |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 0.58本 | 50本 |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 7% | 62% |
人均年阅读量 | 4.39本 | 7本 |
图书畅销类型 |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 小说、科技等 |
【1】你从两张调查表中得出了什么结论?请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两个与读书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句你最喜欢的读书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全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姑娘战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那女儿也说父亲身体硬朗着,站站就到了!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那个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位姑娘流露出笑意。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位姑娘表示感谢。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也正因为我这样停了一停,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爸,伤口痛了吧?”“一点点吧!”“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我不禁又想起车上的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短文主要从动作、 和 三方面写出了女儿对父亲的爱。请用“ ”画出其中的一处语句。
【2】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 具体表现 | 评价 |
姑娘 | 主动给老人让座 | _________ |
女儿 | ____________ | 孝顺 |
老人 | ___________ | 善良 |
【3】对“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善良遇到善良,才能够让大家都善良。
B.用善良对待别人的善良,可以鼓励别人保持善良。
C.对善良的人来说,他总可以遇到善良的人。
【4】依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短文以“我”的见闻为主线,表达了对老人的赞扬。_____
(2)作者抓住了老人的神态这一细节描写,目的是告诉读者他观察得非常仔细。_____
(3)短文最后通过父女俩的对话,揭开了老人忍痛也要接受小姑娘好意的原因,末段最后一句话点明主旨,与题目相呼应。_____
(4)本文通过叙述事例来抒发感想,这种写法我们称为“借景抒情”。_____
【5】“成全别人的善良是一种善良”你觉得还有什么也是一种善良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追赶风筝的孩子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只见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
“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
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
“对,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翔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家,正是二十年前,奋力追捉飘荡在空中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1】“追赶风筝的孩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这句话中“这番情景”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说:“科学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莱特兄弟的科学幻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莱特兄弟幻想变成了怎样的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科学幻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他们是如何努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为肯定句。
诸葛亮不是不知道三天交不出十万支箭的严重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缩句。
(1)冀中人民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
(2)冀中人民创造的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儿的景色真美,使我流连忘返。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月,桂花香。
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写作。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古典名著中的故事,请以“读《×××》有感”为题,任选一篇课文写读后感,把你读了这篇课文的具体感受或者得到的启示写下来。不少于5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