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样子,写词语。
1.例:流水潺潺(ABCC)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2.例:一清二楚(带数字)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3.例:闪闪发亮(AABC)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主人公________流落荒岛后与自然作斗争,救下的奴仆取名为“_______”,在荒岛上生活了_____年后,回到国家。
(2)《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艺术特点 ,以连续的三个问句开篇,点出藏戏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灰吟》这首诗中,表明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保持高洁的品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知道下面的诗句写的是什么节日吗?请填写在括号里,然后将这几个节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排序:____________
4、查字典填空。
(1)“射”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意思 组词______、 。
(2)“驱”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意思:①赶牲口;②赶走;③强行、逼迫;④快跑。词语:“前驱”的“驱”应选 。
5、活学活用,按要求填写。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三个事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
(2)5月12日是母亲节,古代诗人也曾经写过不少表达对父母感恩的诗,请你选择你熟悉的一句诗来“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华少年》一诗中,“雪莲” 喻指___________,“乳燕”喻指______,“雏鹰”喻指_______,“山丹丹”喻指____________,“五十六朵鲜花”指的是______________。
(4)春节是大家特别喜欢的节日,王安石在《元日》中是这样描写贴春联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默默里计算,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这句话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
(6)“精”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经过提炼或挑选的;②完美的,最好的;③细;④机灵,心细;⑤精通;⑥精神,精力。我能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括号里。精兵简政(_____) 精益求精(____)精疲力尽(_____)精明能干(_____)
(7)“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中“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
_________________。“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______________。“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前两句诗是诗人所____,短短的十个字,现在看来,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景,后两句是诗人所(想),要想看到最远方,就得登上更高一层楼。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现在被人用来鼓励别人积极向上、不断努力。请你写出其他的激励人们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整首词以“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2】作者寻春不见,内心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正如词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3】解释词语。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要与( )“同住”。
A.能找到春天的人 B.家人
C.朋友 D.春天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5】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啭:_____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黄鹂有没有告诉作者答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有黄鹂的飞掠就有春天的存在
B.黄鹂还是告诉了作者答案的,它把作者的视线引向夏季开放的蔷薇
C.寻找春天的去处,答案并不重要,作者意在抒发对春天的爱惜和留恋之情
8、课外古诗词阅读。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①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②,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③,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④,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⑤,低绮户⑥,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⑦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⑧。
【注释】 ①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②天上宫阕(què):指月中宫殿。阕,古代城墙后的石台。③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④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⑤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⑥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⑦但:只。⑧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1】这首词是诗人写给_______,诗人选取了____________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下面对本词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和“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3】词中富有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一句是“________”
9、课外阅读
①我喜爱花草树木,但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春暖花开的时候,那漫山遍野的榆树,就好像与鲜艳的杏花争竞竟美似的,柔软碧绿的枝条上挂满了微红的小骨朵儿,在春风的吹拂下,骨朵儿中间吐出嫩嫩的、圆圆的、惹人喜爱的小榆树缨儿。
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们捋完它的叶,扒光它的皮,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
不!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
③榆树从不夸耀自己。在百花争艳的公圆里,它并不招引游客,但它像哨兵一样,往往生长在公因四周,似乎在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
④榆树在不见人烟、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也能顺强地生长。它经得起寒冷、暑热和干旱,能在那里愉快地安家落户。
⑤榆树的品格勇敢、坚强,我赞美榆树!
【1】根据拼音,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字词
(1)luō(__________) (2)jué jiàng(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自然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1)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请找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的原因,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章第②自然段中的“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不!”改成“它也一样能活”,你认为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两层。
【2】分两层的根据是什么?( )
A. 先总体写,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B. 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 先说节日名称,再说节日活动。 D. 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3】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了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方面写了人们欢庆除夕的场景,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11、必须承受的痛苦
三岁半的女儿扁桃腺(xiàn)发炎,开了十针青霉素,上午八点和下午三点,一天两针。头两天是妻子带她去。她怕打针,不肯去。妻子就骗她,说不打针,是去买酸奶喝,或骑小车车、踢皮球什么的,瞒哄着抱她下楼。当针扎进小屁股蛋,针剂的疼痛加上被欺骗的愤怒,女儿无法承受,哭闹得惊天动地,大夫直担心孩子会闭过气去。女儿哭,妻子也垂泪,她实在受不了啦,第三天死活不干了,把担子卸给了我。
我把针药和注射单揣进兜里,对病恹(yān)恹地坐在床上翻画书的女儿说:“乖,咱们去打针。”女儿可怜巴巴地仰望着我,嗓音沙哑地说:“爸,打针很疼。”我坐下来,说:“疼也得打啊,要不你的病好不了,上不了幼儿园,爸爸妈妈也上不成班,得在家看着你。不上班就没有钱,怎么给你买玩具和好吃的?”“那我以后不要玩具和好吃的还不行吗?”“那咱们三个人总得吃饭吧?鸡蛋、牛奶、肉、菜……你穿的衣服,什么不要钱啊?”
我停下来,给她时间思考。
在如何对待孩子上我们两口子迥(jiǒng)然不同。我认为小孩子也有足够的作出正确分析判断的能力,只要把道理讲清楚。除非她硬要抓电源或玩刀片,我绝少采取强制手段。而且,我从不骗孩子。
女儿愣了片刻,终于无可奈何地张开双臂叫我抱,说:“爸爸,咱们去吧。”
打针的时候她又哭了,不过不厉害,针没拔出来已哭完了。
女儿睡了个大午觉。下午两点多我去卧室门口望了一眼,她已醒了,瞪着两只大眼睛瞅着天花板聚精会神地不知在琢磨什么。我没打搅她。三点了,我用遥控器关上客厅的电视,起身去卧室。女儿睁着眼的,可她一看见我,马上说:“爸爸我困了,现在我要睡觉了。”就阖(hé)目装睡。斜阳照在她紧张的小脸上,楚楚动人。
我一阵感动——
原来她不知动了多长时间脑筋,才想出这么个自以为是的办法以逃避打针。
“不行!回来再睡。”我硬着心肠拉她起来穿外套。
抱着她慢慢往医院走,我对她说:“乖,不是爸爸不疼你。可人活着就有很多的事,很多的痛苦,只能自己去承受,谁也替不了你。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的,就只有勇敢地去面对。逃避没有用,哭也没有用。”
女儿似乎懂了,因为我感到她的小脸好像刚毅了起来。
这一针,她没哭,嘴唇哆嗦着,却一滴眼泪也没掉。
第二天上午八点,我才要开口,女儿突然拿着注射单和针药盒子站在我面前,说:“爸爸,咱们打针去!”
我抱起她,紧紧搂在怀里。
【1】“当针扎进小屁股蛋,针剂的疼痛加上被欺骗的愤怒”一句话中“欺骗”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儿哭,妻子也垂泪,她实在受不了啦,第三天死活不干了,把担子卸给了我。”一句中,妻子为何死活不干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女儿愣了片刻,终于无可奈何地张开双臂叫我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已醒了,瞪着两只大眼睛瞅着天花板聚精会神地不知在琢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才想出这么个自以为是的办法以逃避打针”一句中“这么个自以为是的办法”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写道:“我抱起她,紧紧搂在怀里。”体会一下,作者这时应是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活着就有很多的事,很多的痛苦,只能自己去承受,谁也替不了你。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的,就只有勇敢地去面对。逃避没有用,哭也没有用。”你是怎样理解父亲对女儿说的这些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一把京胡
①我家墙上挂着一把京胡,客人们看了总想让我拉一段儿,我从来不敢接茬儿。小时候练过不少乐器,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什么的,可没一样行的,都浅尝辄止。
②提到京剧,我总忘不了我家曾经的一个邻居,邵家和。据说他曾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徒弟,后来因为得了怪病,便不再工作,闲在家里。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每天放学后,都看见他坐在树荫下,摇把蒲扇,嘴里念念叨叨,和旁边乘凉的人们有着太多的与众不同。我一走过他身边,他就冲我笑,这让我很好奇。
③那个初秋的傍晚,天气凉爽,斜阳把树影拉得很长。我路过邵家和身边,他突然叫住我。
④“胖子,陈大爷让我教你唱戏。”
⑤“是吗?”
⑥“你这小模样,行!”
⑦我一溜烟跑开,觉得他说的天津话都跟别人不一样,还能教我唱戏?
⑧从那天起,我就跟邵家和学唱老生戏。每天放学,把书包一扔,我就奔出去找他。其实说找他并不准确,因为他早就在街角的树荫下等我。
⑨每天学戏,邵家和都给我买一根冰棍,吃好再唱。“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与主说从……他一句我一句,还打着点儿。如果唱错了,他会突然让我停下:“打住打住,我说嘛来着,这个‘说’字得上口,要落在‘约’的韵上。再来。”他一边打点儿,一边跺脚,仿佛在为一个角儿指点大戏。他常说:“学嘛都得认真,人活着就得认真,对吗?”他说这京胡是马连良马老板送给他的,谁都不让摸。我唱的时候要么快了,要么慢了,总压不上点儿。这时他就顿足搓手大声说:“你怎么回事!跟着弦儿啊!过门儿没完就出来了,忙什么呀!”可我并不怕他,还恶作剧地故意不跟他的弦儿瞎唱。他装出生气的样子,更是招人发笑,当时觉得特别有意思。
⑩没过多久,他病倒了,我就不再学戏了。
⑪最后一次看见他,是我当兵离开家的前几天,再次路过曾经跟邵家和学戏的街角,他更瘦了,憔悴了很多。他手里端着那把曾经为我伴奏的京胡。“家和哥!”我几步跨到他身边。他冲我微笑:“胖子,我等你好几天了,听说你当解放军了,多好啊!你看,也没嘛送你的,这把京胡留个纪念吧。”
⑫很多年了,我一直珍藏着这把京胡。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浅尝辄止:__________
(2)顿足搓手:___________
【2】本文回忆了“我”和邵家和交往的一些事,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
情节 | “我”对邵家和的印象 | “我”的情感态度 |
邵家和说教“我”唱戏 | ______ | 不相信 |
______ | 认真 | ____ |
邵家和送“我”京胡 | ____ | ____ |
【3】文章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对邵家和_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邵家和______。
【4】文章第②段和第①段都写了邵家和的“笑”,这两处“笑”一样吗?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
【5】有人建议把文章题目改为《记忆中的家和》,和原题目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文章,然后回答各题。
擦皮鞋的朋友
他是个擦皮鞋的男孩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他。在解放路繁华的大街上,常有他流动的背影和快乐的歌声。
那天中午,我出去吃饭,又见到了他,他照例坐在人行道旁,埋着头,正在替人擦皮鞋。在初春的阳光下,他显得单薄而瘦小。
我在他身边停下来,他抬头看见是我,立刻笑了。“你怎么会来呢?”他问。
“哦,我去‘肯德基’吃饭,路过这里……”,我不假思索地说。他点点头,手脚麻利地收拾好他的小摊子,然后拍拍身上的灰尘,说:“走吧,我们一起去——‘肯德基’。”
我很难堪,然而他向前走时的快乐阻止了我想拦住他的冲动。“肯德基”就在不远的地方,只走几步就到了。他推门进去,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那明显发育丕良的瘦小躯王,裹在破旧且沾满了油污的衣服里:-:头乱发盖在他同样沾满了油污的额上;他穿着一双落满了灰尘早已走样的破皮鞋,就这样站在明亮干净的餐厅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然而他却笑着,仿佛无视这些目光的存在。他踌躇了--会儿,转头问我:“怎么点呢?我从没来过这儿。”
我醒悟过来,越过他走向柜台,却被他拦住了。“我请你,真的,我请得起。”他挺了挺他并不强壮的胸膛,脸上露出一种庄重的神情,然后走向柜台。他研究了那张价目表,向那个吃惊但仍然微笑的小姐说:“请给我两份套餐。”他彬彬有礼,如同一个绅士。
我呆呆地站在那里看他从怀里掏出钱,那些皱皱的小票,被他细心地整理过,整整齐齐的。他一张--张地数着,在众多诧异的目光里,郑重地把钱放在柜台上。我知道他擦皮鞋的价钱,知道他平常的午餐是两个包子加一杯清水,也知道他在那家小旅馆里住--夜是两元钱,我还知道他过年时只给自己买了半只烧鸡……
我敢说那天中午我们是整个餐厅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时髦女孩与--个擦皮鞋的男孩坐在一起啃着鸡块,也许我自己见到也会吃惊。然而他的安详感染了我,在各种目光和窃窃私语里,我终于也安详起来。
在快吃完的时候,他忽然说:“以后,别跟人说你有一个擦皮鞋的朋友。”我吃了一惊,问他为什么。他低着头,拨弄着色拉,良久才说:“人家会笑话你的。”我的泪一下子涌上来了。而他,慢慢地抬起头,看着窗外。泪眼朦胧中,我看见他的眼角那一抹宁静的笑。
此后,在很多个日子里,我都会想起那个瘦小的身影,想起他站在那些目光交错而成的网里的宁静的微笑。每当这时,我都情不自禁地说起:“我有个好朋友,是擦皮鞋的……”
【1】请概括写出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我”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文意和提示填空。
难堪——_________——吃惊——_________——感动——_________
【3】文章中画“ ”的句子是什么描写?从中你体会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挺了挺他并不强壮的胸膛,脸上露出一种庄重的神情,然后走向柜台。”你从这句话中看出擦皮鞋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文章,你有哪些感悟?请想一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
大地回春了,河流揉揉它那惺忪的眼睛,丁丁冬冬,欢快地流着,树木、野草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开始吐出那嫩绿的幼芽,散发出芬芬扑鼻的清香。燕子怀着愉快的心情从南方回来了,自由自在地在碧蓝的天空中飞翔。这时,春雨伴随着春风来到了人间。这是第一场春雨。我打开窗子,向远处望,雨丝细细的,像花针一样,又好像无数断了线的珍珠从天而降,断断续续地直插到地里,将祖国的山河绣得更加美丽。远处的房屋、树木在茫茫的雨帘中,似轻烟笼罩;近处的青枝、绿叶,青翠欲滴;小草贪婪地吮吸着“贵如油”的春雨。你看吧,杏花开得一片片白,桃花开得像一片片绯红的云;小树苗的枝头上吐出一串串绿珠子般的小芽,小芽上顶着一颗颗透明的雨珠,亮晶晶的……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春雨图啊!
【1】照样子,写词语。
亮晶晶
断断续续
【2】用横线画出选文中的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 、 。
【3】用“ ”画出选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4】给这篇文章加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5、根据要求填空并仿写。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1)“这”指的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
(2)仿照“不是……而是……”的句式写一个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他非常仔细地研究挂在图书馆墙壁上的世界大地图。(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让我放学后到她办公室去找她。(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能使不安的心变得宁静,能使平淡的人生变得丰富。(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 你们的家庭踌躇不决地把你们奉献给国家。(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羞得无地自容,但这有什么用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鲁智深把那大王打得乱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她喜欢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孩子们都喜欢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照要求写句子。
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不算偷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生活中,父母、老师、朋友总是陪伴我们一起成长,他们有许多细小的点滴总是让我们无法忘怀,或许是一个眼神,或许是一句话,或许是某一动作,或许是……请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