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文)《学弈》中写其中一个人学习专心致志的句子是 ;另一个人学习三心二意的句子是 (填原文)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宋朝______________写的。
3、查字典,填表格。
查画线字 | 先查部首 | 再查几画 | 选择正确的字义 |
摩平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①用手轻轻按着一下下地移动;②摩擦、蹭。 |
打搅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①扰乱;②拦。 |
4、《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把山水比喻成美人耸起的眉毛和流动的眼波的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
5、默写古诗
《梅花》。
作者________
朝代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雨疏风骤”中的“疏”的意思是( )
A. 稀疏 B. 密集 C. 疏远、生疏 D. 开通
【2】“残酒”指的是( )
A. 上次自己没有喝完的酒 B. 别人喝后剩下的酒
C. 质量低劣的酒 D. 还未消尽的醉意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谁说的?说话者的语气是怎样的?( )
A. 浓睡人 教训语气 B. 卷帘人 责备、焦虑的语气
C. 卷帘人 不耐烦的语气 D. 浓睡人 责备、焦虑和惋惜的语气
【4】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情?( )
A. 初春 B. 暮春 C. 盛夏 D. 金秋
8、读毛泽东的《咏梅》,回答问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首诗的全称是《卜算子·咏梅》,其中( )是词牌名,而( )才是真正的题目。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 )的同题咏梅词而作的。
【2】解释字词的意思。
咏:_______ 犹:_____ 俏:_____ 争:_____ 烂漫:_____
【3】这首词的前一部分着重写梅花( ),后一部分着重写梅花( )。其中最能表现梅花不畏严寒的一句是( )最能表现梅花崇高境界的一句是( )
9、阅读理解
《西游记故事》片断
行者听完反问他:“我临走说过,若有妖怪捉住师父,就说我老孙是他的大徒弟,你们怎么不提我?”呆子八戒这回倒是急中生智,聪明起来。他想:“请将不如激将,让我激他一激。”就说:“哥啊,不提你还好哩,一提你,那妖怪就大骂:‘什么孙行者,他若来,我就剥他的皮,抽他的筋,啃他的骨,吃他的心。他猴子瘦,肉太少,我就把他剁碎放油里炸了吃。’”行者一听,气得暴跳如雷,叫道:“那妖怪敢如此骂我,我决不能不降他。贤弟,我和你去拿妖怪去。”他关照小猴们:“好好看管家业,我还去保护唐僧取经,功成之后再回来。”
【1】本文段节选自《西游记故事》,作者是______。在这个故事中,唐僧遇到的妖怪是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抓住猪八戒的 、 刻画他 性格特点。
【4】唐僧取经途中多灾多难,请将相关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宝林寺 宝塔舍利子被盗 青毛狮子
琵琶洞 鬼王夜访唐三藏 蝎子精
【5】在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过程中,有人认为沙和尚武功不高,一遇到危险就直喊“大师兄,大师兄”,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你也这样认为呢?请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提坡,遇到田老师拄杖散步,仍然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生难忘。
【1】“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中的“如此”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前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老师所说的“不过是无心插柳”对作者而言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是一张火车票,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请在右边的横线上,用完整的句子写出四个信息。
(1)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 低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 好奇)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一向是(慈祥 慈爱)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 害怕),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用“/”划去括号里不合适的词语。
【2】联系课文想一想,父亲每天早出晚归都干什么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这一次为什么“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5】在严重的形势下,朋友和亲人多次劝李大钊同志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这是因为他_______,从中表现了李大钊同志________的精神。
13、阅读理解
了不起的音乐家
在乡下一家并不豪华且有些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在欣赏楼上传来的优美的钢琴曲。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如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着。忽然,“滴答”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眼一看,又一滴水滴入他的眼里。他气极了,大声喊:“来人!”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来。客人生气地问:“楼上是谁?怎么往地上倒水呢?”服务员赶忙答道:“是音乐家贝多芬!”客人一听名字,怒气消了一半。
“要不要我去提醒他,不要让水滴下来?”“不,不,我自己去。”
客人移步上楼,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钢琴,琴边有盆水。他正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啊!原来贝多芬苦练得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客人在门外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暗暗地感叹道:"了不起的音乐家!
【1】从第1自然段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__________)
(2)心里不沉着,动作很忙很乱。(__________)
【3】用“ ”画出文中具体写琴声优美的句子。
【4】用“﹏﹏﹏”画出文中直接描写贝多芬苦练琴技的句子。
【5】根据短文写出客人态度的三次变化。
(1)水滴在楼下客人的脸上时,他很(________)。
(2)当服务员告诉客人楼上是贝多芬时,他(________)。
(3)当客人看到贝多芬弹琴的情形后,客人发出(_______)。
14、课外阅读。
端午日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 )、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比赛开始了,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有删改)
【1】对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不”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不是”,表示双重否定。
B.三个“莫不”展现了茶峒端午日赛龙舟人人参与的热闹场景。
C.三个“莫不”为下文写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
D.三个“莫不”是说人们都很忙,没有时间去关注龙舟比赛。
【2】填到第2自然段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健康 伶俐
B.结实 伶俐
C.结实 灵敏
D.健康 灵敏
【3】第3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关于作者穿插的“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从侧面烘托了龙舟竞赛激烈、火热的盛况。
B.留下“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发挥想象。
C.留下“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小说中的梁红玉水战擂鼓的故事。
D.这是作者由眼前的景象展开的联想,表现出龙舟竞赛场面的热烈。
【4】下面对短文中描写的茶峒人过端午节的场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短文具体写了茶峒人在端午日尽情享用鱼、肉的场面。
B.短文细致描写了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的场面。
C.短文细致刻画了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
D.短文简略描写了赛船过后军民在河中游泳追鸭子的场面。
【5】短文描写茶峒人过端午节的盛况,展现了当地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茶峒人( )的精神面貌。
A.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B.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C.不怕困难、积极乐观
D.辛勤劳动、崇尚科学
15、按要求写句子。
1.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改为否定句,意思不变。)
2.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3.笑声从远处传来。(改为比喻句)
4.天气太热了,简直叫人受不住。(改为夸张句)
5.人人都说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英雄。(改为双重否定句)
16、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缩句:
改为反问句:
(2)拉骆驼的说,它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改为语言描写的句子:
(3)爸爸想了想,笑着说:“也许你的想法要美些。”
改为转述句:
(4)《牧童》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写的。
修改病句:
(5)春天的早晨时最美好的季节。
修改病句:
(6)小宁整天好吃懒做,虚度光阴,我会用 劝他。(写《偶成》中的名句)
(7)与“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流成河”相关的名句是
。
(8)花园 像 我们 美丽的 大 一个 的 校园
把上面的词语合并成一句通顺的话:
(9)用“骄傲”的不同词义造句。
①(指不谦虚)
②(指很自豪)
17、人民不会忘记为祖国捐躯的英雄。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鸟在树枝上鸣叫。(根据不同的情境扩写句子)
①被老师夸奖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考试失利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该写句子。
(1)这里真安静啊!(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钢琴声传出来。(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改成陈述句
________。
21、作文
题目:二十年后的家乡
要求:
大胆合理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字迹工整,语句通顺,情感自然,不少于45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