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荒凉_________ 模糊_________ 幼稚________ 一声不吭_________
慈祥_________ 坚决_________ 勇敢________ 不慌不忙_________
2、在灿烂辉煌的语言宫殿里,“吃”文化可谓光彩照人,几乎什么都与“吃”有关。例如:被人占了便宜叫“____________”;受苦叫“____________”;不肯就范于人叫“不吃他那一套”;做事费力叫“_______________”;总结经验教训叫“吃一堑,长一智”。
3、辨字组词
监(_______) 期(_______) 蜷(_______) 磅(_______) 警(_______)
临(_______) 其(_______) 倦(_______) 膀(_______) 擎(_______)
蓝(_______) 撕(_______) 疆(_______) 榜(_______) 俘(_______)
篮(_______) 嘶(_______) 僵(_______) 傍(_______) 浮(_______)
4、将成语和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不倦 鉴往(_____)(_____) (_____)(_____)秋毫
1.不要人夸好颜色,__________。
2._________,桃花流水鳜鱼肥。
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
5、按课文内容填空。
在( )里算着,( )日子已经从我手中( );像( )上一滴水滴在( )里,我的日子滴在( )里,没有( ),也没有( )。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本诗中妆的意思是_________,丝绦是指________
【2】本诗中运用了的______________修辞方法。
【3】诗人把_________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中诗人将主人不在家或不想让青苔留下木屐的痕迹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语言幽默风趣
B.诗的后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出墙的“一枝红杏”,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并通过一枝红杏,引发无限遐想,让读者想象“满园春色”
C.本诗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诗人“小扣柴扉”但园主人却“久不开”,说明园主人懒于社交,性情孤僻冷漠
D.朗读这首诗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前两句要语调低沉,语速缓慢,读出诗人的失望扫兴之感;后两句要语调上扬,语速稍快,读出诗人的欢快、喜悦之感
【4】诗中揭示了“一切美好的、充满生机的新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这一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词句,并完成练习。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词句。
【2】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B.唤取:呼唤,询问。
C.啭:鸟婉转地鸣叫。
D.因风:因为风势。
【3】词的上阕,一个“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词人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来与自己同住。词的下阕,通过黄鹂“___________”,写出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之情。
【4】在这首词中,运用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将__________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__________的喜爱。
【5】美好春光的流逝总是让人感到无限惋惜和伤感,请你再写出两句类似的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撑伞的女孩(12分)
南天门是花果山上的一个景点。我们快到这个景点的时候,雨下大了,只好在大树下躲雨,躲了好一会儿,有三个伙伴见到一位打伞的女孩,就钻进她的雨伞里去,变成了四个人共用一把伞。他们佝偻着身子像四个蒜瓣围着蒜头的茎,煞是好笑。我这时打量起这个打伞的女孩。先前还当她是迷路的小游客呢,但看她不惊不慌的样子,穿着家常衣服,又不像。问她是做啥的。她的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地说是带路的,带到山顶两块钱。说着,扭头看背后的林间小路。我望过去,路边有民居。是她的家?到底是孩子,不会招揽生意,要不是躲雨,要不是问她,都不知道她在等什么。这也是生活呀。因地制宜,山里的孩子就靠带路来赚一点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雨,下小了,我们继续前行。百步之外,又碰上一个打雨伞的孩子,好比菜场上的又一个"摊位"。能肯定她是带路的了,所以直接问她今天带过几个人了。她说,带过一个,得了两块钱。看样子,花果山上有一个"带路族"。但这"带路族"的两位孩子都很木讷。为什么不会拿几把伞来卖卖呢?卖给躲雨的人,价格可以上浮呢。
我忽然想起她们应该唱着带路歌去带路。我来给她两写个带路歌吧。"啦啦啦,啦啦啦,花果山中有我的家,走小道,抄近路,上山的小道在我脚下。只要花上两块钱,水帘瀑布可以直达。"希望以后她们能唱着这首《带路歌》给游客们带路,这样她们可能生意兴旺起来呢!
(1)给下面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画上"√"号。(1分)
打量(liáng lìàng) 兴(xīng xìng)旺
(2)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一个错别字,改正过来。___改___。(1分)
(3)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线。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______比成________。(2分)
(4)联系上下文理解"因地制宜"的意思。"因地"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制宜"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2分)
(5)文中说两位女孩很"木讷",理由是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来看,"木讷"这个词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_。(2分)
(6)从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中,你体会到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请你也为带路的小女孩编一首《带路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父亲数钱
李书霞
①每个月父亲发饷的那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②父亲踏进家门时,晚饭都已经准备好了。父亲坐下来,先不动筷子,而是伸手去怀里,掏出今天的工资,他将几张薄薄的钞票捏在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气,开始一张张地数。当时的钱,最大面额是十块,主要是五块、两块和一块的,还有角币和分币。工资虽少,但细细地数起来,仍然要花费两三分钟。父亲数毕,报出数目,递给母亲。母亲笑眯眯地接了,走进卧房,把钱锁进一个隐秘的柜子里。她坐回饭桌旁,对着我们两个小人儿说:存着,给你们交学费。
③我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抢过酒壶,给父亲的杯子里,倒上满满一杯酒。父亲笑眯眯地摸摸我的脑袋,左手端起酒杯,右手拿起筷子,对着桌上的回锅肉,点上几点,得到开饭的信号,我们欢喜雀跃,急不可耐地夹菜刨饭、大快朵颐。
④几年后,全家人围着爸爸数钱的乐趣,被工资打卡剥夺了。不过,父亲最近又开始数钱。
⑤去年,父亲得了脑梗,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左手左脚仍不灵便。原本爱说爱笑的父亲也变成了一个木讷的老头子,不开口说话,问话也不回。精神的沉沦加速了健康的恶化,他整日蜷在沙发上,基本活动都取消了,右腿的肌肉也开始萎缩。我们对此焦虑万分,却束手无策。
⑥还是母亲有办法,她将买菜的零钱整理起来,央求父亲:你帮我数数,有多少钱。
⑦父亲坐在沙发上,抬起浑浊的眼睛,茫然地望了一会儿母亲,不吭声,伸出右手去拿钱,准备开数。
⑧左手数。母亲叮嘱道。
⑨父亲转头望向窗外,迟疑了一下,顺从地换了左手。他笨拙地将钞票一张张拿过来,把毛票归一类,块票归一类,姿势又吃力又别扭。数完以后,母亲问他:多少钱?
⑩没记住。父亲难为情地扯了下嘴角,算是回应。
⑪再数数。
⑫父亲又数一次,数过三四次,方才报出钱的数目。
⑬整理菜钱这件小事,令他的眼神重新活泛起来。一段时间后,父亲精神明显好了很多。他又主动揽下一项任务:拣谷粒。每天上午,父亲就戴上老花镜,坐在沙发上,慢慢把米粒中的谷粒选出来。隔三岔五,又把母亲不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分开。
⑭父亲和母亲心照不宣地玩着数钱、选豆的游戏,三个月后,父亲能独自站立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练习走路。刚开始,只能扶着沙发走;慢慢地,可以拄着拐杖走几步了;现在,活动空间更大了。两个老人家,又能一起到小区里散步了。
⑮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
【1】选文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④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⑬段划线句子中“不小心”三个字有何深意?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结尾说: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请你分别说说两种姿态里饱含着怎样的情分?
__________________
11、课文在线。(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那天,父亲看到我自己创造的青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也终于窥破了当初父亲故意打破那青花的心机;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我没再问父亲,我想:这也许是父亲要给我的祖传西文配方吧。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慰(______) 心机(______)
【2】父亲这次为什么脸上露出了笑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要给我的祖传配方到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_____________
在非洲腹地的布隆迪共和国。我们住的一座洁白的小楼门前,有两棵翠绿的大树。它们不同于一般的树,没有枝丫,树干①tǐng bá( )而修长,只在顶上长着一簇长长的②jiān yìng( )的阔叶,整齐地排成一片,像一把展开的羽毛折扇,又像孔雀正在开屏。
在非洲别的国家里,不少华丽的住宅和别墅门前也栽着这种树。有了这种树,那些③jiàn zhù( )仿佛增添了不少幽雅的情趣。 我还以为这种树只能在阳光④míng mèi、土壤肥沃、
雨水充足的地方生长, 后来有一次在沙漠中旅行,发现这种树竟然也生长在茫茫沙海之中。在黄沙的衬托下,它越发显得翠绿,充满了生机。
我问非洲朋友:“这叫什么树?”
非洲朋友仰望着那翠绿欲滴的阔叶,回答说:“它的名字很别致,叫旅行家树。”
“为什么叫旅行家树?”
非洲朋友解释说:“这种树原生长在沙漠里。人们在沙漠里旅行,受到热沙炙烤而干渴难熬的时候,要是遇到这种树,只要用刀子在它身上划一道口子,它就会流出清香可口的汁液来让你解渴。它是沙漠旅行者的朋友,所以叫旅行家树。”
我在台头仰望这旅行家树,不尽束然起禁。
它出生于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给跋涉沙漠的旅行者以甘泉般的希望。它移植于繁华富丽的通都大邑, 给观光非洲的旅游者以土色土香的情趣。它造福于人,并不以环境不同而改变性格。
离开非洲时,我曾想带回一株旅行家树的幼苗,移植到自己的庭院里。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我想: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到自己的心中。
【1】给短文加一个适当的题目,你觉得最合适的是( )
A.两棵大树 B.旅行家树 C.有品质的树
【2】读文中的拼音,依次写出词语。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 (________) ④(_______)
【3】查字典,判断下列词语的注音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炙烤(zhì kǎo)(______) 跋涉(bá shè)(______) 大邑(bǎ)(______)
【4】“我在台头仰望这旅行家树,不尽束然起禁。”对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句话中有3个错别字,依次是:台(抬)、束(肃)、禁(敬)。
B.这句话中有4个错别字,依次是:在(再)、台(抬)、束(肃)、禁(敬)。
C.这句话中有5个错别字,依次是:在(再)、台(抬)、尽(禁)、束(肃)、禁(敬)。
【5】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是( )
A.只在顶上长着一簇长长的②jiān yìng的阔叶,整齐地排成一片,像一把展开的羽毛折扇,又像孔雀正在开屏。
B.在黄沙的衬托下,它越发显得翠绿,充满了生机。
C.我想: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到自己的心中。
【6】你认为能说明旅行家树的名字的来由的句子是( )
A.后来有一次在沙漠中旅行,发现这种树竟然也生长在茫茫沙海之中。
B.人们在沙漠里旅行,受到热沙炙烤而干渴难熬的时候,要是遇到这种树,只要用刀子在它身上划一道口子,它就会流出清香可口的汁液来让你解渴。它是沙漠旅行者的朋友,所以叫旅行家树。
C.它出生于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给跋涉沙漠的旅行者以甘泉般的希望。
13、阅读
京腔的韵味
生在黄梅戏的故乡,可我最喜欢的还是京剧,听不厌,品不尽。兴起时,还能吊起嗓门儿来上几句,那特有的京味儿总是悠悠地酽在心头。
教了十几年的书,上过不少还算成功的课,但自己感觉最好的还是教《故都的秋》这篇课文。郁达夫先生简直京化透了,那关于北京之秋的京味儿十足的描写,几番诵读之后,真是醉煞了人。
多年来,京剧、京腔时时诱惑着我对北京的向往,可“山里佬难出天”,每每机缘擦肩,只好望京兴叹。
终于在去年的秋天,在北京待了一周,上天安门,登八达岭,游世界公园,钻王府井大街小巷,大饱京腔耳福。
北京人说话总有那种特别的京味儿:频(píng pín)频的儿化音节,极富神韵的“土”话,更有那节拍、那音色、那抑扬顿挫劲儿,每每显出一种宽宏深厚的底气和贴近生活的亲切感与原汁味。京腔儿还极富个性,细细品味,有的带股虎劲,有的透着大气,有的则臻(zhēn qín)于一种雅境……
言为心声,北京人的豪爽与大度在京腔中也可见一斑。那天,我们乘地铁到前门站,由于人多,我们一行好儿个只好站着。这时,一位很普通的北京市民,见我们同行中一位老人没有座位,便主动地站起来让座。看得出这是位“老北京”,“老先生 您这儿坐!”……这一刻,我感到京味儿十足的招呼特别地富有质感与热力。我们与“老北京”一见如故,聊着天南海北的事儿,如沐春风。
京腔怡人,几天一过,竟也情不自带地仿着京腔与游人对白,仿佛自己也是个“老北京”了。
【1】请在括号内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望京兴叹”化用了成语“_______”,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
【3】开头作者写自已喜欢京剧,爱教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作用不包括以下哪项( )
A.开篇点题,渲染京腔韵味
B.为下文展开写“京味儿”做铺垫
C.表达作者对“京味儿”的热爱
D.夸耀自己对“京味儿”的熟悉
【4】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京腔的韵味”的特点。
_______
【5】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
【6】你一定也像作者一样,有特别向往的城市吧?请你说说这个城市最吸引你的地方,要求语言优美,并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
14、春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这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画出描写北方春风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北方的春风,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请在横线上写出这一变化的过程。
怀念江南的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3】文中画线句连用了三个“扑”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林斤澜的《春风》后,试比较一下,南方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里的春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一、二自然段,概括出北京春天的两大特点。
______;______
【6】南方来的人为什么觉得“春脖子”有名无实?(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说,北京的春风不仅仅是刮土,而且有“别样的体会”。这“别样的体会”在七、八两段中分别表现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①难道这一天不是我最幸福的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难道这不是一份苦差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训练。
(1)我们积极响应“人人动手。绿化祖国”的要求。(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
(2)爸爸对小明说:“今天你跟我去奶奶家一趟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
(3)听了这话,他愤怒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把”字句)战士们消灭了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奶奶对小明说:“我小时候可没有你这么舒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修改病句)爱说脏话的人,是一种极不文明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改为陈述句)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改为夸张句)桂花开了,离得很远就闻到了香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改为比喻句)小刚跑得非常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改为比喻句:)学校门口有两棵松树,又高大又威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的时候。
19、下列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雪覆盖了这座美丽的城市。(“被”字句)
被白雪覆盖了的这座美丽的城市。
B.桃花心木不是一种普通的树。(肯定句)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
C.这场电影,我不能不去看。(反问句)
这场电影,难道我去看吗?
D.此刻,他的心情十分激动。(感叹句)
此刻,他的心情激动吗?
20、把下列句子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1)黄道婆学会了一整套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
(2)我竟然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
(3)家家户户在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
(4)水镜先生派书童去诸葛亮住的隆中访问。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风景线。
人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有喜,有忧,有期盼,有沮丧……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是哪件事引起的?这件事是怎样发生、发展的?请回顾事情的经过、当时的心情变化,抓住细节,以“让真情流露”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习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