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匆匆》一文的作者是___。课文紧紧围绕着“____”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之情。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积累,如:________。
2.《那个星期天》一文的作者是史铁生。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对童年的一个星期天的回忆,课文是按“我”___—____—___的心理变化顺序来写的。
2、理解句子填空。
(1)“茂盛的大榕树成了鸟儿的天堂。”这是课文《鸟的天堂》中的一句话。在这句话中,作者把
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2)“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是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中的句子。在这个句子里,毛泽东把
__________当作__________来写,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格外生动形象。
3、我会给形近字组词。
侵________、浸________;折________、拆________;航________、抗________;
测________、侧________;狠________、很________;悟________、梧________。
4、根据意思写诗句。
(1)白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时的好雨似乎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就飘飘洒洒地下起来,催发植物生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言文理解。
(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句古文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句子。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菊花
[唐]元稹
秋丛①绕舍似陶②家,遍绕篱③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①秋丛:即丛丛的秋菊。②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③篱:篱笆。
【1】第一句诗中的“____”字写出了菊花满院盛开的景象。
【2】第二句诗中的加点词,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情态。
【3】诗人“偏爱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借菊花___的特点,寄托诗人对菊花________的赞美。
【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B.第一句写景,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C.第二句叙事,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直到日头西斜。
D.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
7、阅读《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港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对诗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朝雨”一词写渭城一大早就下雨,让送别者感到很苦恼。
B. "轻尘”写雨后道路泥泞,送别者行走艰难。
C. “客舍青青”是说客人住的房间墙壁被涂成了青色。
D. “柳色新”是说柳树被雨水洗过后叶子更加青翠。
【2】下面关于“劝君更尽一怀酒”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劝”字表现了送别者敬酒的诚恳。 B. “更”字表现了送别者敬酒次数多。
C. “尽”字表现了送别者的感情真挚。 D. “一”字表现了送别者敬酒数量少。
8、课内阅读。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这是一首__________(讽刺 怀古)诗。诗人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__________,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诗人__________。
【2】诗的前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物点明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后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现在人们常用此诗中的“__________”来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3】下面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处不”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B.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C.诗的后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皇宫也不例外。
D. “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的微笑是最美的花
①绵阳,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城市。
②一些平凡的日子,平凡的人,平凡的细节,就如同这个季节常有的毛毛雨,看似漫不经心,却常常把你的心灵濡(rú)湿。
③一天晚上,天上下着蒙蒙细雨,空气中偶尔飘来桃花的幽香,我和妻子拎着大包小包,在百盛商场门口等出租车。刚有一辆空车驶近,一位抱孩子的妇女就急匆匆地奔了过去,等拉开车门,却发现忘了带钱包。“糟糕,”妇女有些尴(ɡān)尬(ɡà)___嘟囔着说___只顾抱孩子上医院___急糊涂了___妻子一听,二话没说,赶紧把自己的零钱递给妇女。妇女正踌躇,旁边又有人掏出零钱递过来,她更是左右为难。出租车司机一看,笑起来:“谁没点儿难事啊,上车,免费送你。”这一来,掏钱的人尴尬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愣了好一会儿,又“扑哧”一声笑了起来。
④这样的细节,缀满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无须刻意寻找,只要怀着同样的真诚,不管在何处,你都会与它邂(xiè)逅(hòu)。
⑤就在第二天,我驾车去办事,在富乐路口等红灯。同行的朋友说,这里曾经是绵阳第一个女子岗亭,值勤的女警可漂亮了,一道风景线呐。可惜呀,如今的漂亮女孩,都经不起日晒风吹雨淋,不愿去当马路天使。正说着,黄灯闪亮了,我松开手刹车,准备起步。不料,年轻的女警却微笑着打了一个缓行手势,随即,又笑容满面地向斑马线跑去。
⑥原来,一个年轻的孕妇正走在斑马线上,汽车发动的引擎声,让她有些慌乱。女警搀起她的手,轻声说着什么,年轻孕妇立刻笑了起来。两个人神态自若地从等候的汽车前面走过,像贵宾检阅仪仗队,又像至亲至爱的两姐妹在私家花园里悠闲散步。仿佛一道(灿烂 绚丽)的彩虹划过,我和朋友都被女警(灿烂 绚丽)的笑容怔住了。我们突然发现,笼罩在连绵阴雨中的城市,(果然 居然)也如此美丽。
⑦朋友说,一个灿烂的微笑,就是一朵美丽的花。每一次绽放,都是一次感动,温暖了别人,也温暖着自己。这么说,笑容绽放的绵阳,不就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吗?行走在这座城市,我常常想起冰心写的那段话:“爱在左,情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不觉得悲凉。” 事实上,有很多绵阳人都爱读这段话。读这段话的时候,大家都在想,冰心老人描写的,是不是我们自己啊?
【1】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阅读时,遇到“踌”字不认识,可用________查字法查字典,先查________再查________。“踌躇”一词在字典里有这样两种解释:①犹豫不决;②得意的样子。联系语境,“踌躇”在本文中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2】给短文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补上所缺的标点符号。________嘟囔着说________只顾抱孩子上医院________急糊涂了________
【3】选择去短文第⑥自然段中合适的词语。(灿烂 绚丽)________的彩虹 (灿烂 绚丽)________的笑容
(果然 居然)________也如此美丽
【4】回答问题。
①初读短文时,我知道本文所讲的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季,地点在绵阳的________。
②再读短文时,我知道短文围绕“绵阳,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城市”这句话写了两件事例: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而第________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精读短文时,我发现文章多处写到了“笑”,每一处“笑”都能体现当时人们的心理活动,比如第③自然段中“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愣了好一会儿,又“扑哧”一声笑了”,这时大家内心想的可能是________;再如第⑥自然段中“女警搀起她的手,轻声说着什么,年轻孕妇立刻笑了起来”,这时年轻孕妇内心的感受是________。而无论文中哪一处的“笑”,都有一个共同点,用文中的话说,那就是“________。”
④再细细回味短文,我品味出文章末尾的一句话表达了“我们”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0、名家与名篇。
栗子(节选)
汪曾祺
①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②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
③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
④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 A 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 B 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 C 起来,在手里来回 D ,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⑤北京的糖炒栗子,过去讲究栗子是要良乡出产的。良乡栗子比较小,壳薄,炒熟后个个裂开,轻轻一捏,壳就破了,内皮一搓就掉,不“护皮”。
⑥北京的糖炒栗子其实是不放糖的,昆明的糖炒栗子真的放糖。昆明栗子大,炒栗子的大锅都支在店铺门外,用大如玉米豆的粗砂炒,不时往锅里倒一碗糖水。昆明炒栗子的外壳是黏的,吃完了手上都是糖汁,必须洗手。栗肉为糖汁沁透,很甜。
⑦北京的小酒铺过去卖煮栗子。栗子用刀切破小口,加水,入花椒大料煮透,是极好的下酒物。现在不见有卖的了。
⑧栗子可以做菜。栗子鸡是名菜,也很好做,鸡切块,栗子去皮壳,加葱、姜、酱油,加水淹没鸡块,鸡块熟后,下绵白糖,小火焖二十分钟即得。鸡须是当年小公鸡,栗须完整不碎。
⑨我父亲曾用白糖煨栗子,加桂花,甚美。
(有删改)
【1】将下列动词还原到短文的第④段中,答案填在下面字母对应的“____”上。
倒 蹦 丢 抓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D:______
【2】怎么理解第③段中画“______”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介绍了栗子的多种吃法,选一种吃法,品析一下作者是怎样将这种吃法写得生动有滋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美食,讲究色、香、味、形俱佳。你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介绍一下它的相关知识。(做法、历史、故事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语文课本中许多精彩段落,你一定记得。试一试,你能行!
(1)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 ),( )。”(选自《为人民服务》)
(2)燕子去了,( );杨柳枯了,( );桃花谢了,( )。(选自《匆匆》)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其一人专心致志,(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选自《学弈》)
12、仔细阅读短文,思考完成练习
两棵松树
一棵高大的松树屹立在山巅,翠绿的枝叶泼下一地浓阴。还没有走近它,就见到地面上攀爬着无数条根须,一半裸在地表,一半埋入地下,象是一堆乱麻,踩上去磕磕碰碰。有些根须象树藤一样缠在石头上,横生虬结,五麻六道。显然,这些根须是从那棵松树的根部延伸出来的。走近它时,又见到它那粗壮的树根从地表隆起,如钢浇铁铸,象老鹰的利爪(zhǎo zhuǎ)紧紧地pān fù( )着沙石。在山顶的小块平地中,这是唯一的松树,铁爪稳稳当当地站立着,树干挺拔,苍劲,一块块粗糙的树皮如古铜色的鳞甲,向四周伸展的枝叶如张扬的手臂。如一位wéi àn( )的“将军”。
我们翻过山巅,穿过“一线天”的狭窄山道,拾级而上。突然,从右边的石台上窜出一只松鼠,眨眼之间就钻入了左边的一棵松树中——我的视线被这只可爱的松鼠吸引,也被牵到了那棵松树上。蓦然(mò mó)一瞥,我不由得脱口惊叹:“这是一棵怎样的松树呀!”它横生在峭壁上,被一块巨大的石头压着树身,深深的凹痕上有灰白的树渍(zì zé)。那是巨石压出的伤痕。树干在这里被压弯了,但是却并没有被压倒,而是扭转身子,绕过一处石角向上生长,茂盛而翠绿的枝叶顽强地伸展在空中。yáo yáo yù zhuì( )的巨石重达千钧,却被一棵轻巧柔弱的松树承载(zǎi zài)着!
是惊讶,是感动,还是zhèn hàn( ),真是无以言表。
我觉得人活一生,成败得失都要淡然处之。成功不足喜,失败也不足悲,正如那棵承载巨大压力的松树,于逆境中奋力成长,以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挑战巨石。
刚才那位“将军”不再显得高大,因为——只要这块被压制的松树突然松动,撤开树身,那块巨石就会危如累卵,滚落而下,站在山巅的那位“将军”也会随之跌入万丈深渊……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读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无以言表:_______________
危如累卵:_______________
【4】作者看到第一棵松树时,对这棵松树的评价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 ”画出作者描写第二棵松树的句子。
【6】作者在看到第二棵松树时,为什么说“成功不足喜,失败不足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的两棵松树分别象征了哪两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这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棵松树,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一天上午在操场劳动,有人跑过来告诉我:“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双圈。”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过去,独自站在报栏前,欣赏我的打满双圈的作文。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是我的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
【1】用“ ”画出描写“我”获奖后的心情的句子。
【2】“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过去,独自站在报栏前,欣赏我的打满双圈的作文。”一句表现了我_____的 心 理 。
A. 胆怯害怕 B. 自豪又羞涩 C. 高兴又骄傲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最后的时刻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zǐ)洞开来。听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有人喊她的名字,她就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像平常一样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梳着她的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但她们一看到江姐那样平静的、不慌不忙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一些同志连忙给江姐收拾行李。
江姐梳好了头发,从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阴丹士林布旗袍,换下了打着“×”的闪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性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试着在室内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们。
“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们忍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和那些男同志们,挺立在因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也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短文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狱中的生活条件_______,同时也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3】在接到转狱通知,其实也就是死亡通知之后,江姐做了些什么?请简要概括。
处理文件→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对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正确的是( )
A.“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也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既表现了革命者大义凛然无比坚贞的革命斗志,又表现了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文末的省略号表现了革命者对胜利的憧憬,以及对生命的留恋和不舍。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修改病句: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花开了,很远都能闻到香味。(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滨逊想活下去。鲁滨逊得想办法。(用关联词把两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籍是一把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仿句)
书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母亲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1)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我放入嘴里的是中指吗?(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2)一只兔子怎么可能同时砸晕3只猎狗呢?(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3)烤过的贝壳不会磨成黑色的细粉。(改为反问句)
(4)不注重细节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陈述句)
18、大黑猫得意扬扬地念了一阵经。(用同样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 能不能战胜自己的决心,是每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修改病句)
。
(2) 第二天,他把这两个日本孤女送往石家庄。(改为被字句)
。
(3) 看到他今天的成功,我真感到自豪。(转换句式,意思不变。)
21、习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它可能是校园一角,可能是家周围的某一个地方,也可能是远方一个难忘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并不引人注意,也可能是名闻天下的名胜古迹……请写一写你喜欢的一个地方,写出你喜欢它的原因。
要求: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