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近、反义词
近义词:俊俏——( ) 吞噬——( ) 掀翻——( )
清新——( ) 柔顺——( ) 压抑——( )
反义词:清新——( ) 柔顺——( ) 压抑——( )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寝食(______) 皓月(______) (______)马啸 (______)深涧
莞而(______) 一塌(______) (______)呼兄 (______)无故
风雪(______) 无所(______) (______)重演 (______)图强
高大(______) 五洲(______) (______)四射 (______)沓来
后不(______) 销声(______) (______)落后 (______)为夷
3、课文内容我知道(按原文填空)。
(1)弈秋,________之善弈________。使弈秋________弈,其________,惟弈秋之________;一人________,________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________,虽与之________,________之矣。
(2)一鼓________,再________,三而________。
4、辨字组词。
炊(____) 魅(____) 拆(____) 凑(____)
吹(____) 魁(____) 折(____) 揍(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1)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______》,作者是东汉的(____)。
(2)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_____)、(_______)。
(3)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____)。
(4)乐府双壁指的是《______》、《______》加上《______》为乐府三绝。
(5)建安“三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由(____)的《______》诗得来的。其实建安曹家人才辈出,你还记得那个称象的男孩吗?他叫什么名字?(____)
6、阅读理解
竹石
郑燮①
( )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②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 ①郑燮: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为“扬州八怪”之一。②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1】从“认、咬”两词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括号处,应填_________。
【2】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写人。诗人在赞美竹的_______________品格的同时,寄寓了自己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7、按原文填空,然后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 。
留连戏蝶时时舞, 。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诗人是_____代_____。
【3】“蹊”的意思是_____。“留连”的意思是_____。
8、古诗理解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用“/”为这首词画出朗读停顿
【2】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作者送朋友离去的时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4】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5】这首词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熟知——________ 珍贵——________ 保护——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主要写的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孩子许下的诺言,表现了父子情深、人间温情。
B.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爸爸对这次去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充满信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的向往与期盼。
C.这是爸爸临走对孩子说的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爸爸不是很情愿去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暗示了爸爸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
【3】“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爸爸在呼唤着( )
A.战争
B.妻子和孩子
C.和平
【4】“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5】2001年9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定,将每年的9月21日定为国际和平日。请你为今年的国际和平日设计一句宣传口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本阅读
某保温杯说明书
陈明买了一个保温杯。以下是产品说明书的部分内容,请阅读后作答。
1.内外层皆为不锈铜材质, 安全不易碎,无异味。
2.二层不锈钢中间抽真空,阻隔空气传热,保热,保冰效果佳。
3.本品不适宜存放碳酸饮料及易腐败乳制品类。
4.请勿将保温杯置于明火上或微波炉中加热。
5.瓶中若存放热水或铁品,请勿放置在幼儿可以随手拿到的地方。
以下是“保温参数表”(装进90°C热水)
时间 | 0.5小时 | 1小时 | 1.5小时 | 2小时 |
温度 | 75°C | 65°C | 60°C | 55°C |
【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保温杯中的水有些凉,奶奶准备将保温杯放到微波炉中加热。
B.小明要出去春游,准备将冰可乐倒进保温杯中带走。
C.爸爸随手将刚倒进热水的保温杯放在茶几边缘,全然不顾在旁边玩耍的孩子。
D.妈妈将80°C的水装进保温杯。
【2】妈妈准备冲泡维C泡腾片(必须用40°C以下的水冲泡),上午8点,妈妈将90°C的水倒进保温杯,要等多久,才能冲泡泡腾片? ( )
A.1.5小时
B.2小时
C.不用等
D.3.5小时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半截蜡烛》片段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①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②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查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杰查琳镇定地把烛台增起来”中的“镇定”和文中的慢慢、________ 、________ 这几个词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
【2】用简短的话概括这个片段的内容:一家人 ________。
【3】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来了”中的“厄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叙的眠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句中,“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中,作者在表现德军的用词造句上感情色彩特别鲜明,请抓住句中最关键的两三处词语或标点,谈该这样写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是文中的大儿子,自己用搬柴办法失败后,心里会想 ________ ;妹妹用上楼睡觉转移情报办法成功后,心里会想 ________。
【7】文中有两处问句(第一、二段各一处),这样的句式对于表现人物特点分别起怎样的作用?请任一外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一次抱母亲(9分)
母亲病得不轻,住在医院里。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让母亲起来。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差点仰面摔倒。护士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也只有89斤。”
①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我说:“如果你和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我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您真了不起。”母亲笑了笑:②“提那些往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子过来的?”
护士铺上新床单,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我突发奇想地说:“妈,您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好好抱过您一回呢。让我抱您入睡吧。”母亲说:“快把我放下来,别让人笑话。”护士说:“大妈,您就让他抱一回吧。”母亲这才没有作声。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母亲终于闭上了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母亲抱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里流下来。
(一)请把本文的主要内容简要地写在下列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回答问题。
(1)默读文中画线的句子①,联系上下文想想,“我”为什么难过?(2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默读文中画线的句子②,母亲的话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2分)
(3)默读文章的最后一节,用“﹏﹏”划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并在原文右边的空白写写自己的感想。(2分)
(4)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回答。(1分)
a、读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让你想到哪一句传诵千古的诗句?请写下来。
b、读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让你想到哪首歌曲?请你写出其中的一句歌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怎样加标点
小勇和小芳的爸爸只有一张电影票,应该让他俩谁去看呢?爸爸写了一段没加标点的话:
只有一张电影票是给小勇的不是给小芳的小芳一定要看明天再买一张票给小勇去看
爸爸让小勇小芳去加标点,再决定给谁去看,小勇小芳都想把票给对方,变根据自己的意图加了标点,想想看,他们是怎样加的?
把小勇小芳加完标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小勇:
小芳:
14、散文阅读。
阳光
春天的阳光,像一河涨起的春水,载着桃红水绿,满山奔走。于是大地暖和了,湿漉漉的水汽从泥土里蒸发出来。睡在泥地的阳光,伸出温情蜜意的舌尖,在泥土的胸膛舔啊,舔呀,千次万次,阳光把他的爱情和生命全部奉献。冻了一冬的泥土因此长出感情的草、生命的树和爱情的花朵来回报阳光。那些花朵,本就是为爱情而来的,本就是感情泛滥四处开放的,如今有了阳光的温情和抚弄,就更是漫山遍野吐露芬芳。阳光,一个本领高强的栽花手,让我们羞愧汗颜。
阳光看农人们如何把春天浸泡成一方种子,发芽、抽苗,变成风景。等一切都满含春的情意,绿成诗的意象时,阳光站起身子,到夏天去了。
夏天的阳光,像一匹横空出世的火马,总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奔突而来,坚硬的蹄声左冲右杀,踏起一路黄尘、青烟。这时的阳光最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通红的唇一如炭火,搁在哪儿哪儿都疼,于是女人穿了裙子,让阳光紧抱;男人穿了短裤,让阳光乱拧。《诗经》里留下的男人女人,赤脚穿过雨巷,长发湿漉,疑是戴望舒身边移动的丁香。亲切的阳光与他们并肩行走,隔世的话题越拉越长。阳光和人来到草地,草地的绿不再柔弱而很坚强。阳光和人来到河边,河边的景致不再新鲜而很老陈。夏天的阳光,是水中的阳光,只有在水中浸泡时,我们才感到阳光是那样软和、湿润与可爱。那么,就让我们做一回田田的荷叶,永居水乡,翻动棹歌。
可是秋天要来的,秋色会愈来愈重地挂在我们的窗棂与屋檐。那阳光会依旧照在一把紫砂茶壶上,照在几串沿墙挂着的红辣椒上,依旧会钻进秋天的林子里又唱又跳,把树叶染得红红、黄黄。阳光走到田里,田里的水稻就会成熟。阳光走到地头,地头的庄稼就会吐香。阳光走到树上,树上的果实就会流蜜。即便是土,阳光也会将之踩出芬芳。抚摸千年不改的芳醇,辛苦一世的人们开始唱歌,没有词,没有曲,就是那么灿烂的几吼,就有滋有味,无限情思。小桥流水,红掌清波,柴门紫烟,都如远行的乡人年年奔跑在秋色民歌。那些牛、羊、猪、狗,则永远都是一群活活泼泼的动词,在民歌下走动,民歌下成长。
当我们把秋天收进仓库以后,我们往往来不及给秋天道个好,就不知是谁从遥远的西北派出一夜寒流,让三九隆冬乘坐一地冰霜抵达民间。阳光,不再是守家的乡人每天早出晚归,而是远行的游子肩扛乡愁,留下背影。又冷又疲的日子,我们围着炭火,却总朗不起一颗心赶走冬天的阴沉,总怀念阳光曾经给予的好日子、好享受。可是阳光,你会回来么?你是否独上高台、一脸泪光地打望着我们?
阳光,我们一生一世的亲戚,我们永远需要与你把酒对歌,握手叙情,永远需要你的恩赐与抚慰。
【1】对文章第3段画线句进行赏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生动地写出了阳光酷热难耐的特点。
D.表达了作者对阳光的喜爱。
【2】文中春季阳光的特点不包括( )。
A.温情
B.奉献
C.孕育希望
D.激情澎湃
【3】文中秋季阳光的特点不包括( )。
A.生机勃勃
B.带来收获
C.热血沸腾
D.带来成熟
【4】文章对阳光的称呼在第5、6自然段中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以“阳光”为题。
阳光是文章的线索,既指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用划线的关联词造句)
_______
(2)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大约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修改病句)
_______
(3)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个句子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母亲把我拉进她的怀里。(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是我能把握住得分的好机会,这次篮球比赛我们就不会输了。(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迅速暗下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品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相关练习。
(1)“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作者将_____________比作粥有声无力的叹气。其中,“有声无力”一词,呼应了八儿此刻____________的心情。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这是对八儿的____________(描写方法),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体现了八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8、“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转换:
1.睡梦中的小芳被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垃圾填没了船与船之间的空隙。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正好包住了苍蝇和蜘蛛。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水淋湿了战士们的衣服。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会想起少年。
(扩句):
(2)一位 从后台 的 白发老者 灯光下 矮小结实 走到。
(连词成句):
(3)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
(缩句):
21、习作乐园(25)
以“ ,你听我说 ”为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1)横线上可以填写你熟悉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只要有话想说,谁都可以成为你倾诉的对象。(2)内容具体、真实,书写要工整。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