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拼音,写词语。
pái huái fáng yù chóu chàng jī xiè sī kōng jiàn guà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ūn fá yōu yù gē da jiàng yóu zhǎn dīng jié ti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他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拱起_____,伸直了_____,四_____抓地,_____变得粗而短,两耳朝后,嘴里嘶叫着,瞪大的眼睛冒着火星。
2.那些鸡没完没了地叫着:“他活该!他活该……”这句话中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本文讲的是一个叫_____的小男孩,调皮捣蛋,还爱虐待_____。有一天因为他的顽皮,得罪了一位有法力的小狐仙,被小狐仙变成了一个比动物还小的小人,而且还突然能听得懂_____的话,他开始慢慢明白自己以前的事情做错了。
3、读文段,据文意,拼写汉字。
我崇拜xiá(______)义之士。看啊,ménɡ(______)lónɡ(______)之中,他wǎn(______)着缰绳,骑着jùn(______)马,或急或缓地向我们走来了,他kuí(______)伟的身qū(______),坚yì(______)的神情,向人们昭示着他的勇敢无畏,没有哪个恶人敢rě(______)他,向他挑战,因为他不惧怕任何威xié(______)……
4、填空。
1.春天,一家人到郊外踏青,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景色,我不禁吟诵起朱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天,夜晚走在乡间小路上,耳边传来阵阵蛙声,我想起了辛弃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来到山村,看着眼前的绿树、青山,我想起了孟浩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爷爷回到老家,村口的孩子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爷爷望着远处不由自主地吟起了贺知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情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5.暑假马上就要到了,兰兰打算痛痛快快地玩一玩,爸爸给她安排了一组旅游路线,你能根据下面的诗句来推测出她将要去的旅游景点吗?(填写景点名)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竟 骥
枥 盈
但 腾蛇
6、阅读理解。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诗人,因此他被称为________。
【2】“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分别是________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________》和《________》。
【3】李白的这首小诗写的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4】诗句“________”这两对诗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7、附加题。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这首词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____,号“______”,这首词的题目“浣溪沙”是词牌名,我还能再写两个词牌名:______、_______。
【2】词中所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下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泊船瓜洲》,再完成习题。
,
。
,
。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的文学家________。
【3】根据句意,把“钟山”“瓜洲”和“京口”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4】作者当时的船停泊在_______,_______是作者的家乡,山水相隔,可谓路途遥远,但是在作者心里很近,从“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这种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更加凸显出诗人强烈的________之情。
【5】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泊船瓜洲》中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一九四九年十月,向西南进军的解放军,顺着公路迅猛地追击敌人。有个连队一天走了八十里路,晚上在一个市镇上宿营,炊(cuī chuī)事班马上生火做饭。
大伙儿正忙着,炊事员老钱忽然着急地喊:“糟糕!糟糕!这怎么办呢?”班长问他出了什么事。老钱说:“昨晚上在义庄借了老乡一把菜刀,我用完了顺手搁(gē gé)在油盐挑子上。今天早晨走得急,把老乡的菜刀带到这里来了。叫我怎么送回去呢?”
听老钱这么一说,大伙儿都着急起来。一趟八十里,来回一百六十里,如果往回送,一去一来就赶不上部队了。班长想了想,说:“有了!我看见镇东头有个邮局,咱们把菜刀给老乡寄去,看行不行。”
老钱拿着菜刀,跟班长一同赶到邮局。邮局里还点着灯,有个人坐在那里拣信打邮戳。班长一进门就说:“同志,我们寄一把菜刀,挂号寄,得多少钱?”说着老钱就把菜刀放在柜台上。邮局里的人愣住了,还从来没有人寄过菜刀。班长连忙说明缘由,还说:“借了老乡的东西不还,在我们部队里是违反群众纪律的。一定得请您帮我们把菜刀寄回去。”邮局里的人这才明白了,他说:“啊,这件事好办,明天让邮递员捎去就是了。”
老钱连忙说:“菜刀的主人住在义庄,门朝南,从西头数第四户。”邮局里的人拿了张纸,把地址写清楚,贴在菜刀上。班长掏出钱来要付邮费,邮局里的人说什么也不收。老钱说:“解放军讲买卖公平,哪有寄东西不付钱的道理?”邮局里的人说:“我们让邮递员顺便指去,跟寄邮包不一样。请同志们放心吧,保证把菜刀送还原主。”
邮局里的人等班长和老钱走了,在纸条上添了一句话:“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钱和大伙儿为什么都感到焦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邮局里的人态度先后有什么变化?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感悟
与书交朋友
(1)半个多世纪以前,八岁的我来到美国。通过读书,我( )在一个新的国家里找到了新朋友,( )发现,书能给人一种述人的生活。∥
(2)我是从荷兰来美国的。留在记忆中的,不是同祖父母、叔叔婶婶和表兄妹们分别的场面,而是我没读完的第一本故事书《玻璃球》。我再也没读到那本书,不知道它的结尾。
(3)我至今还能像半个世纪以前一样,清清楚楚地记得那本书的模样。最初来到美国的那些日子,我总感到心里很难受,因为我再也不知道那本书的结尾了。我爸爸在一个胡同里为我们家找到了一个住处,街的一边是暖棚和保育室,街对面是七座破破烂烂的住房。我家是最新来的移民,没有自来水,另外六家都是从荷兰来的,他们很敌视我家,
不肯帮忙。我父亲一家家央告过去,他们才肯给我们些水。
(4)我不会讲胡同里别的孩子们讲的话,一个朋友也没有,也没有书。不过,我看到父亲挨家去要水,受到了启发——我可以向那几家的大人去借荷兰文的书。可能我是想借到《玻璃球》,看看结尾是什么样的………现在,我记得最清楚的,( )那个昏暗的胡同里没有自来水,( )在这个富裕的美国,那个胡同里的人没看一本书。//
(5)在那段时间里我学会了讲英语。记得一天来了一位年轻妇女,我想向她借荷兰文的书,她一句荷兰文也不会。我现在还真真切切地记得我们的谈话。
(6)“我只有给大人看的书。”她说。
(7)我说:“没关系。”
(8)那可不好 你并不需要这类书 她说 不远处有个图书馆 书架上全是儿童书
(9)“可我看不懂英文啊。”
(10)“你只要会说英语,就能看懂英文书,至少可以看懂儿童的英文书。为什么不先读点童话呢?”她建议说,“你可以得到一张借书卡,免费从图书馆借书看。”
(11)我呆呆地站在门口,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她说这是真的,还让我看了她的借书卡。她教我去附近学校的图书馆,向图书馆管理员要一张申请卡,然后回来找她,她在我的申请卡上签字认可后,我就可以一次借四本书,一借就是一个月呢。
(12)在这之前我不知道有公共图书馆这回事。当我轻轻推开门海进那间图书室时,我不禁呆住了:只有一间屋,可四面墙全让书占满了!我还记得,屋里安静得出奇,只听到墙上的钟表喷答作响。我悄声地向图书馆员提出要一张申请卡。令人吃惊的是,那个伟大的女人竟替我填了申请卡。拿到申请卡我就一路小跑去找我那位朋友,是她为我打开了这样一个新世界。她在我的卡片上签了字,我马上就拿着它一口气跑到图书馆。
(13)果然我得到了同她一样的借书卡。我站在桌前,摆弄着这张漂亮的新书卡。我转身着看图书管理员,她也看着我。屋里静悄悄的,钟表的滴答声送走了一个伟大的时刻。//
【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敌视——(________) 摆弄——(________)
【3】给文中第(8)小节加上标点。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事情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我”依然记忆犹新。文中“我”清楚地记得 ,因为 ;记得 ;因为 ;记得 ;因为 。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2)-(4)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13)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组的含义。
(1)令人吃惊的是,那个伟大的女人竟替我填了申请卡。
(2)屋里静悄悄的,,钟表的滴答声送走了一个伟大的时刻。
(3)拿到申请卡我就一路小跑去找我那位朋友,是她为我打开了这样一个新世界。
【7】第(13)小节中“我站在桌前,摆弄着这张漂亮的新书卡。”请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当时的心理活动。(30字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一张信纸上的46个名字
他是个怪人。他很少说话,经常迟到,脾气还特别大。我没见他跟谁一起走过路或者吃过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每个学期的学费总要拖很久才能交。
他喜欢把书堆得乱七八糟,有时还会闯进我的地界。我和他不熟,因此,就会板着脸数落他。有一次,我怒了,指着他的脑袋问他:“你怎么这么没有家教呢?你爸爸是怎么教你的?”因为这句话,他忽然跳起来踹了我一脚。年少气盛,我哪儿忍得住?我们大干了一场之后,彻底成冤家仇人了。
那时,他大概15岁吧,因为没人愿意和他同桌,加上他学习成绩极为糟糕,所以被调到清洁区的角落里一个人坐。没人理他,他也没有朋友。体育课,他通常都是一个人躲在教室里睡大觉。很快,我们便把他忘却了。
初二票选,班长是个女生,为人温善勤奋,学习优秀,每次学校里有联欢会,都少不了她的钢琴声。大家有不会的题目,她总是热心讲解,因此人缘超好。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候,她拿着一张绿色的信纸来找班里的每个人签名。她说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想把大家的字迹都留在一起,这样比较有意义,而且,只要签字,就免费请喝一瓶可乐。所有人都高兴坏了,争先恐后地跑过去签。最后,46个人拿着46瓶可乐回到教室,有说有笑,把角落里的他衬显得更孤独与落寞。
再后来,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起初我以为是错觉,后来一问,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不但把整个班里的卫生都承包下来,还天天顶着大太阳去操场上提水给同学喝。最离谱的是秋季运动会,他陪跑、送糖水不算,还把“加油”两个字喊得比谁都热血沸腾。没人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但他的行为的确像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在努力汇聚的同时,也把周围的心灵全然濡湿。
期末考试过后,他虽然只是中等,但仍旧被选为年度进步最大的优秀学生,上台发言。
那是我第一次见他流泪。他从兜里掏出一张绿色的信纸,小心翼翼地摊开:“我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妈妈一个人带着我和弟弟,很辛苦。那天我来得很早,打算收拾书本然后退学,没想到,竟收到了这封信。真的很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之前我还一直担心你们会看不起我……没有你们给我凑的学费,我可能已经是苦命的煤炭工……”
所有人都看清楚了。那张绿色的信纸上,有46种不同的笔迹和46个熟悉的名字。没人说话,也没人转头去看班长。很久之后,教室里才响起潮水般的掌声。
【1】文章前三段交代“他”的“怪”和“不合群”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提到当他听到“我”的数落时,“忽然跳起来踹了我一脚”。请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班长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至少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是最精练的文字
老舍
①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工具,我们应该掌握这个工具。
②要把语言写好,不只是“说什么”的问题,而也是“怎么说”的问题。创作是个人的工作,“怎么说”就表现了个人的风格与语言创造力。我这么说,说得与众不同,特别好,就表现了我的独特风格与语言创造力。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十个画家给我画像,画出来的都是我,但又各有不同。每一个里都有画家自己的风格与创造。他们各个人从各个不同的风格与创造把我表现出来。
③写文章也如此,尽管是写同一题材,可也十个人写十个样。从语言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作家们的不同的性格,一看就知道是谁写的。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但丁是但丁。文学作品不能用机器制造,每篇都一样,尺寸相同。翻开《红楼梦》看看,那绝对是《红楼梦》,绝对不能和《儒林外史》调换调换。不像我们,大家的写法都差不多,看来都像报纸上的通讯报道。甚至于写一篇讲演稿子,也不说自己的话,看不出是谁说的。看看爱伦堡的政论是有好处的。他谈论政治问题,还保持着他的独特风格,教人一看就看出那是一位文学家的手笔。他谈什么都有他独特的风格,不“人云亦云”,正像我们所说:“文如其人”。
④不幸,有的人写了一辈子东西,而始终没有自己的风格。这就吃了亏。也许他写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因为语言不好,没有风格,大家不喜欢看;或者当时大家看他的东西,而不久便被忘掉,不能为文学事业积累财富。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
⑤这么说,是不是我们都须标奇立异,放下现成的语言不用,而专找些奇怪的,以便显出自己的风格呢?不是的!我们的本领就在用现成的、普通的语言,写出风格来。不是标奇立异,写得使人不懂。“啊,这文章写得深,没人能懂!”并不是称赞!没人能懂有什么好处呢?那难道不是糊涂文章么?有人把“白日依山尽……更上一层楼”改成“……更上一层板”,因为楼必有楼板。大家都说“楼”,这位先生非说“板”不可,难道就算独特的风格么?
⑥同是用普通的语言,怎么有人写得好,有人写得坏呢?这是因为有的人的普通言语不是泛泛地写出来的,而是用很深的思想、感情写出来的,是从心里掏出来的,所以就写得好。别人说不出,他说出来了,这就显出他的本领。为什么好文章不能改,只改几个字就不像样子了呢?就是因为它是那么有骨有肉,思想、感情、文字三者全分不开,结成了有机的整体;动哪里,哪里就会受伤。所以说,好文章不能增减一字。
⑦运用语言不单纯的是语言问题。你要描写一个好人,就须热爱他,钻到他心里去,和他同感受,同呼吸,然后你就能够替他说话了。这样写出的语言,才能是真实的,生动的。
⑧我劝大家写东西不要贪多。大家写东西往往喜贪长,没经过很好的思索,没有对人与事发生感情就去写,结果写得又长又繁琐,自己还觉得挺美——“我又写了八万字!”八万字又怎么样呢?假若都是废话,还远不如写八百个有用的字好。好多古诗,都是十几二十个字,而流传到现在,那不比八万字好么?
⑨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都能听懂,不是用了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词汇字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精练的文字,哪怕只几个字,别人可是说不出来。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
(选文有删改)
【1】(内容概括)在作者看来“好的(文学)语言”是什么样子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理解)请你从学过的老舍的课文中任选一篇,说说它是如何体现“好的(文学)语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13、合欢树(节选) 史铁生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 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 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 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 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____) 茂密——(____) 摆弄——(____)
【2】“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这里“抖”和“推脱”表达了作者__之情。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 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C.合欢树是作者关于母亲的记忆的象征物,因此为题。
D.合欢树身上喻含了作者对母亲爱美爱生活的情怀态度的肯定和赞美,托物言情。
【4】第 2 自然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请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8分)
藏羚羊的跪拜
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的故事。
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他无名无姓,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转身拿来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 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眼泪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着板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请求 乞求)饶命。但是,以打猎为生的他早已变得冷冰冰的。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 坚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 呈现)着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夜里,他难以入眠,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
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从此,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⑴用“/”划去文中( )里不正确的词语。
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二、三自然段的意思。
⑶回答问题。
①藏羚羊是如何跪拜的?
②藏羚羊向谁跪拜?跪拜的原因是什么?
③“从此,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他为什么会消失呢?
⑷读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写下来。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我每天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和语文作业。(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点钟不到,我们就沿着崎岖的山路登上清凉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阳腾空而出。(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把云块向我们推来,越来越近,简直伸手可捉。(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1)不阅读,不观察,连日记也写不好,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滨逊在孤岛上过着寂寞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所有敌人都投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改为第三人称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列句子换种说法,不改变原意。
1.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晚上加班,你和爸爸吃饭别等我。”(间接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成间接引语
蔺相如对赵王说:“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生活就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俱全。在生活中,我们品尝着各种各样的滋味:心痛的滋味、幸福的滋味、思念的滋味、孤独的滋味、胜利的滋味、快乐的滋味……请以“那滋味,让我回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情感要真挚,内容要具体。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