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张家口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

    (3)(  )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  )应该坚持到底。

    (4)王鹏(  )接受了大家的批评,(  )改正了错误。

     

  • 2、课文内容回顾。

    1.《马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灰吟》中暗喻面临严峻考验却能从容不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竹石》中比喻历经磨难,依然坚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作者采用第_____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__________的全过程。展示了革命先烈_________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_________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5.《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是______于1944年9月8日在_______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号召大家学习______________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6.《金色的鱼钩》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_________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的高贵品质。

  • 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根据提示写诗句。

    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梧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在括号内写出合理的搭配词语,比一比,看谁写的多。

    发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短文。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      

    _____________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1将诗歌补充完整,写出题目的意思。

    2写出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代的______。这首诗是一首_____诗,诗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________,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竹子_______的精神。诗中表现竹子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咬”和“立”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借物喻人,表面在写___,其实是写_______,表明了诗人________的精神。

  • 8、阅读《泊船瓜洲》,完成习题。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月,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说成______________;“京口”和“钟山”相隔也很远,诗歌却说只______________;“绿”字写出了江南春天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參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地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盛出巨大的恐怖。我们咪縫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成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任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若海浪狂叫,但才叫几声又缩脚退回。返回后又回头叫着,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帯着这种凄惶的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个小小的弯脚上,我们发现,端坐者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睛算是打招呼,他回身举起的钓竿把他的成果向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毎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小桶里,然后再次下钓,半分钟不到又再次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而。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一看,水桶里已经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四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小鱼都不上他的钩 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钓起的那一大堆小鱼,根本是在糟蹋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的钓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毎次起竿都要用眼角膘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 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股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外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 他用背影來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了,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己经更加狰狞黑暗。狗吠声越来越响, 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己经明白,为什么一个人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类,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相 互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我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 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 哪一天,胖老人看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看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个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歳。

    1分析第四段的文字,依据上下文回答“根本是在糟蹋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 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各指什么?

    ①“取舍标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堂皇形象”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十段“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3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的气氛,烘托了两位钓者的形象,胖老人随和活泼.瘦老人执着倔强。

    B.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挂钓钩,大小鱼都要,而不能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只想钓大鱼。

    C.作者没有否认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迫求的两个方而。

    D.本文借对两垂钓者的描写,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 都是由许多对立的方面构成的。

  • 10、课外阅读感悟

    钱被刮跑以后

    1月20日,长春的北风刮得很猛。我骑着自行车,只顾低着头,往前紧蹬。临近和平大路口,把一个边走边低头数钱的农民老大爷撞了个趔趄,他手中的一把人民币“哗啦”一声掉在地上。我慌忙跳下车,想赶紧把钱给老人拾起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散落在地上的钱已被“呼呼”的北风刮了起来,纷纷向四处飞扬。

    正在这时,只见过往的行人都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的还喊着:“钱跑了,快抢啊!”霎时间整个路口喧腾起来。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老人大为吃惊,随后便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又抢,这可怎么得了,钱要没了。”我本想安慰老人几句,可说什么好呢?

    没过多久,风似乎小了,“抢钱”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到他手里,老人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

    人们聚集在老人的周围,一再关切地要老人把钱数数。看得出老人有点情面难却,用微颤的双手数了起来,旁边还有人帮着数。数完,老人略微迟疑了一下,接着又数了一遍,还是26张。老人抬起头用疑问的目光瞅着四周的人们,并自言自语地说:“不对!”老人的话还没说完□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抢着喊开了□ 谁还没把钱送来□老人忙接着说:“不是少了,是多了。”“怎么会多呢?是您记错了吧?”有人诧异地问。老人肯定地说:“没错,我在家数得清清楚楚,明明是25张,都是五元一张的。”人们不解地对视着。那个小学生又喊开了:“谁又多送了?”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中年妇女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的,我拿着一张五元钱准备到商店买东西,刚才光顾帮老大爷‘抢钱’了,竟忘了自己手里还拿着钱,一起都交给了这位老大爷。”说完,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1】文中方框内应填写的标点符号是:______ _______ _______

    【2】根据下列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1)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_______

    (2)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________

    【3】文章选材新颖,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多处运用神态描写。当有人喊抢钱时,老人_________;当发现钱对不上时,老人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篇记叙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来写的。请按叙述顺序填空。

    掉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句子:没过多久,风似乎小了,“抢钱”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到他手里,老人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句中“抢钱”二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章的最后,“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作者要表达什么中心呢?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波义耳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完成图示。

    【2】片段中,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作者用__________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我还能举出其他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比如_________

  •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面(片段)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niē  liè)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把它(bèng  bēng)出来。

    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________niē  liè)着 ________bèng  bēng)出来

    2这段文字依次从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细节进行人物描写。

    3那个名字指的是________

    4我很惊异地望着他在作者笔下的特点是________(填一个字)。

  • 13、阅读短文《最糟糕的发明》,完成习题。

    材料一:去年10月中旬,英国《卫报》就评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荻此“光荣”称号的就是人们每天大量使用的塑料袋。

    诞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塑料袋,其家族包括聚苯乙烯快餐盒饭、塑料包装、塑料餐具杯盆以及电器充填发泡填塞物、塑籵饮料瓶、酸奶杯、雪糕杯等。这些废弃物形成的垃圾数量多、体积大、重量轻、不降解,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多技术难题和社会问题。比如,散落在田间、路边及草丛中的快餐盒,一旦被牲畜吞食,就会危及健康甚至导致死亡。填埋废弃塑料袋的土地,不能生长庄稼和树木,造成土地板结。而焚烧处理这些塑胶垃圾,则会释放出多种化学有毒气体,其中一种被称为二噁英德尔化合物,毒性极大。此外,在生产塑料袋的过程中使用的氟利昂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极为严重。研究还表明,在温度超过摄氏85度的条件下使用塑料袋和发泡餐具,其溶出的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凡此种种,表明塑料袋荻“最糟糕的发明”确属“实至名归”。

    材料二: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现在我国每年用于商品包装的塑料袋总量约为160万吨。据测算,生产1吨塑料需要耗3吨石油,那么一年仅塑料袋就需要将近480万吨石油,向相当于我国去年石油消费量的近1.5%。

    材料三:记者调查某超市19:15-19:35的20分钟内购买者的塑料袋使用情况,期间共有57个人付款,下面是他们使用塑料袋情况统计图:

    某超市19:15-19:35人们塑料袋使用情况统计

    1英国《卫报》评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就是_________

    2读短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 电器充填发泡填塞物、酸奶杯、雪糕杯不属于塑料袋家族。(  

    B. 焚烧塑胶垃圾会释放多种化学有毒气体。(  

    C. 短文中最糟糕的垃圾光荣这两处双引号的作用是相同的。(  

    D. 据测算,生产1吨塑料需要耗3吨石油,那么一年仅塑料袋就需要将近480万吨石油,相当于我国去年石油消费量的近1.5%句子中删去意思不会改变。(

    3凡此种种一共控诉了塑料袋家族五宗罪,请分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更准确地表达了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材料三中使用统计图这种表达方式吗?请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内阅读理解。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但我必须接受这种生活,并且一天一天过下去。根据我的估算,我是在9月30日登上了这个荒无人烟的岛。当时正是秋分前后,太阳正好在我的头顶上,所以我估计自己是在北纬9度22分的地方。

    在岛上待了十一二天以后,我忽然想到,由于没有本子、笔和墨水,我将没法估算日子,甚至分不清休息日和工作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用刀子在一根大木杆上刻了一些字,并把它做成一个大十字架,竖在我第一次登岸的地方,上面刻着:“1659年9月30日,我在这里登岸。”在这根方木杆的侧面,我每天用刀子刻一道痕,每第七道刻痕比其他的长一倍,每月第一天的刻痕再长一倍,这样,我就有了日历。

    我几次到船上去,取出了许多东西。有几件虽然不值什么钱,对我来说却很有用。比如笔、墨水,还有纸,在船长、大副、炮手和木匠保管的物品中找到的几个包裹、三四个罗盘、几台数学仪器,还有日晷、望远镜、地图和航海类的书籍。我把它们一股脑儿堆在一起,以备不时之需。

    还要提到的是,我们的船上有一条狗和两只猫。那两只猫是我带上岸的;至于那条狗,是在我带着第一批货上岸的第二天,它自己从船上跳出来,游上岸到我这儿来的,在以后的许多年里是我的可信任的仆役。我不稀罕它给我弄来什么东西,也不稀罕它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却办不到。找到了笔、墨水和纸之后,我尽最大的可能节省使用。只要我还有墨水,就能把事情记得非常准确。但是墨水用完以后,我就办不到了,因为我想尽办法还是制造不出墨水来。

    尽管我收罗了这么多东西,还是缺少许多,比如墨水,还有用来挖土或者运土的铲子、鹤嘴锄、铁,以及针线;至于内衣之类,虽然缺乏,但我很快就习惯了。

    【1】解释词语。

    不时之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滨逊从船上搬下的东西,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笔、墨水、纸

    B.罗盘、地图

    C.日晷、望远镜

    D.猫、狗、内衣

    【3】鲁滨逊用笔、墨水和纸非常节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4】鲁滨逊在没有找到墨水、笔和纸之前是怎样计算日期的?用“____”在文段中画出来。

    【5】读了这几段文字,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最喜欢哪一部外国文学名著?请你简要写一写这部书的梗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早上没吃饭,到中午时,肚子饿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八儿对妈妈说:“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把下列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对我说:“我想看看你洗的衣服干净不干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写句子。

    (1) 能不能战胜自己的决心,是每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修改病句)

     

    (2) 第二天,他把这两个日本孤女送往石家庄。改为被字句)

     

    (3) 看到他今天的成功,我真感到自豪。(转换句式,意思不变。)

     

     

  • 18、照样子改写句子,不要改变句子的意思。

    例:我们怎么能忘记妈妈的爱呢?

       我们不能忘记妈妈的爱。

    我们怎么能向困难低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保卫黄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

    (2)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缩句)

    ______________

    (3)清晨,我走在田野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

  • 20、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种食物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作文

    学(玩)得最_______的一次

    六年的小学生活丰富多彩的,你一定经历许多事情,有些事情可能使你明白一个道理,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明白什么是幸福……请你以我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通过一件事情,把你的感受表达清楚。

    要求:从上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先把题目补写完整,然后作文,请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