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全词语。
明明(______) 察察(______) (______)凌云 (______)来风
你挤(______) 庞然(______) (______)罘渝 (______)八经
多故(______) 从从(______) (______)成功 (______)不移
痛痒(______) 秋毫(______) (______)八下 (______)桃艳
华星(______) 粗细(______) (______)韵事 (______)无为
2、《水浒传》中有一个人物,原来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只因踢得一脚好球,受到皇帝的赏识,没到半年时间,直抬举他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他把持朝政、无恶不作,这个人是_________。
3、形近字组词。
4、补写成语。
( )扬顿挫 不( )一格 悬崖( )壁 曲高和( )
( )然大悟 脍( )人口 长途( )涉 张冠李( )
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成语故事《 》和《 》。
5、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词语。
故人:____
辞:____
烟花:____
下:____
唯:____
【2】这首送别诗写出了送别的地点:____;送别的时间:____;故人的去向:______。
【3】后人评说本诗是千古丽诗。请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墨竹图题诗
[清]郑板桥
衙斋①卧听萧萧②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衙门里官员休息居住的地方。②萧萧:竹枝竹叶摇动的声音。③些小:小小的。④吾曹:我辈,我们这些,我这样的。
【1】(品词析句)读诗句,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疾苦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诗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体感知)读诗句,完成填空。
这首诗以“________”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思想。诗中由“_____________”而联想到百姓的疾苦生活,寄予了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____________。
【3】(人物评价)读了这首诗,你觉得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
【材料一】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特。
【材料二】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注释]竞渡:赛龙舟,讵(jù):岂,表示反问。殒(yǔn):死亡,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
【1】材料一中的“元日”指农历 ________月 ________日。这首诗描写的是 ________的情景。
【2】材料二中的“端午”是农历 ________月 ________日,这个节日主要是纪念伟大诗人 ________。
【3】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重阳节,重阳节是每年农历的 ________月 ________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________,每逢佳节倍思亲”。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理想的风筝》节选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在他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1】用“ ”画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2】短文写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刘老师。
【3】“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学生们笑的是 ,由“笑”而“酸涩”充满着 。“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
【4】为什么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如何给地球降温
(1)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2)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世以前曾有过设想: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按照他的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1℃,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特勒设想: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3)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4)这些设想有的近乎异想天开,但也为人类解决地球变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1】文中第(1)段运用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给地球降温,本文列举了哪些奇思妙想?详写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的设想为什么没有被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感受到了地球变暖的迹象。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科学知识,想出一种给地球降温的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微笑的可乐》回答问题
微笑的可乐
①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跑在海水里的孩子们。[a]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进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里。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b]尽管我还是个孩子,确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还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c]
②那段热的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的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的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的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和无助。
③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吐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④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在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⑤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地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飞扬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⑥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
【1】画线部分表现了“我”( )的心情。
A.愤怒 B.恐惧 C.羞愧 D.沮丧
【2】“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一句插入到第一段中( )的位置,这样句子上下更加连贯。
A.a B.b C.c
【3】第④段“我已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的大山”这句话中的“一座山”指的是( )。
A.夺走我右脚的马路 B.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
C.那场车祸带给自己的悲观胆怯 D.我们家门口的大山
12、课内现代文阅读
腊八粥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②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⑤“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⑥“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⑦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 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⑧“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⑨“是啊!孥孥说得对。”
⑩“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⑪“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⑫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⑬“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⑭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下列词语中没有轻声字的一项是( )
A.唾沫
B.嘟囔
C.锅巴
D.搅和
【2】课文《腊八粥》的作者是________,苗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
【3】选文中作者通过小孩八儿盼粥→________粥→猜粥→________粥的过程,描绘出腊八节时甜蜜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
【4】除了腊八以外,中国还有什么传统节日,请举例写出并写出其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⑫段中划线句是对于八儿______的描写,细腻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
A.由本质到现象 B.由具体到概括 C.由一般到个别 D.由原因到结果
【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
【4】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5】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
【6】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
1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生活永远是精彩的,可以说我是生活的一位受益者,因为我得到了生活的启示,改变了我自己。
一个人漫步在公园里,遇到了一位坐在河边独钓的老人,便与他攀谈起来。白发苍苍的老人告诉我:“整整钓了一天,只钓到了一条小鱼。”说着,他又把小鱼重新放回了小河里。我很纳闷,问道:“你觉得鱼太小?”老人看了看我笑道:“我不在乎钓的鱼多大,可是我钓到了一天的快乐!”多么精彩的人生哲理,我恍然大悟。
从那时起,我改变了,我认识到:收获固然重要,然而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快乐”的回报。
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人们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改成“被字句”)
16、按要求,写句子。
(1)鲁智深心想:“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上前来,莫非想捉弄我?”(将带点词换成另外一个词,使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傅不是凡人,是真罗汉,如果没有千万斤的力气,一定拔不起这杨柳。(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她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袁隆平说:“我是一个不怕失败的人,有时候,我的灵感还是从失败中获得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仿佛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是沙漠中的一点绿洲。(仿写句子)
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该写句子。
(1)这里真安静啊!(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钢琴声传出来。(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改写句子(4分)
①戴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拾起地上的碎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蝴蝶飞舞。(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卖火柴的小女孩难道不值得我们同情吗?(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们的祖国伟大。(改写成感情强烈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照要求写句子。
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不算偷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开学的一天早上,王老师在发新书。小刚发现发给自己的语文课本的封面被折,于是他趁同桌李扬不注意时,把书调换了……
要求:自拟题目。根据材料展开合理想象,把事情写完整,写具体。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