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句填写。
(1)写出劝诫人们珍惜时间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带有夸张修辞手法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形式,古今佳作甚多,请对一对。
1.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天连水尾水连天。
3.与有肝胆人共事,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人情练达即文章。
5._________,甘面壁读十年书。
6.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__________。
3、句子练习.(10分)
(1)根据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内容,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虽然 ,但是她不敢回家。
虽然小女孩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但是 。
(2)按要求改写句子。
汤姆·索亚是美国圣彼得斯堡小镇上一个淘气的机灵鬼。
(缩句)
教堂里的唱诗台不准人随便上去唱诗。
(改为反问句)
(3)补充下列名句,并写出其出处。(本小题4分)
守信是 ,不应该 。出处: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 , 。出处:
(4)根据“理想”的不同意思造句。
①(对美好未来的设想):
②(符合希望的,令人满意的):
4、形近字组词。
鳞( ) 掺( ) 谐( ) 镂( )
粼( ) 渗( ) 楷( ) 缕( )
5、我会查字典。
① “舱”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组词为________
②“卫”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菊花
[唐]元稹
秋丛①绕舍似陶②家,遍绕篱③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①秋丛:即丛丛的秋菊。②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③篱:篱笆。
【1】第一句诗中的“____”字写出了菊花满院盛开的景象。
【2】第二句诗中的加点词,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情态。
【3】诗人“偏爱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借菊花___的特点,寄托诗人对菊花________的赞美。
【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B.第一句写景,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C.第二句叙事,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直到日头西斜。
D.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
7、课外阅读。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请用“∕”划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2)写出下列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吾:_____ 淡墨痕:_____
夸:_____ 满乾坤:_____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句意:____________。
(3)诗中表现诗人王冕高尚情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4)“岁寒三友”指的是___、___、___。
“文房四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8、课内语段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
【1】默写诗词
【2】题目中“忆秦娥”是_______________,“娄山关”是_______________。
【3】解释
苍山:__________________
残阳:__________________
【4】“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课文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请你结合课文有关诗句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五花山
薛卫民
我家住在大山里。你知道这里的山是什么颜色的吗?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只有松柏不怕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1】以下哪种颜色不属于秋天的五花山?( )
A.翠绿
B.雪白
C.金黄
D.火红
【2】能够表达出第4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是哪一句?( )
A.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B.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
C.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的。
D.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五花山的景色的?( )
A.游览顺序
B.时间顺序
C.空间顺序
D.事情发展的顺序
【4】下列对于标题“五花山”的“花”字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花朵
B.花纹
C.眼睛模糊迷乱
D.颜色或种类错杂
【5】文章开头的疑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
A.启发读者思考,回答问题。
B.引起读者注意,引出下文。
C.激发读者兴趣,总结全文。
D.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6】有同学认为,只有秋天的山才能叫“五花山”,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这句话中的“冒”字可以换成“长”字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请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丢失的玩具
雕塑家有一个十二岁的儿子。
儿子要爸爸给他做几件玩具,雕塑家从来不答应,只是说:“你自己不能动手试试么?”儿子就很气愤。但时间一长,他拗不过爸爸,便不再哀求、纠缠,试着按自己的想象制作起来。期间,雕塑家对儿子的“工作”不管也不问,放任自流。孩子常常造出些奇形状的东西,自己很快活,但不久便玩腻了,重新制作。
为了制好自己的玩具,孩子开始注意父亲的工作,常常站在大台边观看父亲如何运用各种工具,然后模仿着运用于玩具制作。父亲也从来不向他讲解什么,依然放任自流。
一年后,孩子好像初步掌握了一些制作方法,玩具造得颇像个样子。这时,父亲偶尔会指点一二。但孩子脾气倔,从来不将父亲的话当回事,依然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父亲也不生气。
又一年,孩子的技艺显著提高,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弄各种人和动物的形状。孩子常常将自己的“杰作”展示给别人看,引来诸多夸赞。但雕塑家总是淡淡地笑笑,并不在乎似的。
忽然有一天,孩子存放在工作室的玩具全部不翼而飞!他十分惊疑!父亲说:“昨夜可能有小偷来过。”孩子没办法,只得重新制作。
半年后,工作室再次被盗!孩子很伤心,决定将自己的玩具全部搬进卧室;但父亲不允许,说会弄脏家里。又半年,工作室又被盗了为生了如此多次,孩子已渐渐长成一个少年。他有些怀疑是父亲在捣鬼:为什么从不见父亲为失窃而吃惊、防范呢?
偶然一天夜晚,儿子从外边归来,见工作室灯亮着,便溜到窗边窥视:父亲背着手,在雕塑作品前踱步、观看。好一会儿,父亲仿佛做出某种决定一转身,拾起一把斧子,将自己大部分作品打得稀巴烂!接着,将这些碎土块堆到一起,放上水,重新和成泥巴。孩子疑惑地站在窗外,这时,他又看见父亲走到他的那批小玩具前!只见父亲拿起每件玩具端详片刻,还用脸颊贴贴它们,像亲吻似的!然后,父亲将儿子所有的自制玩具扔到泥堆里搅和起来!
当父亲回头的时候,儿子已站在他身后,瞪着一双愤怒的眼睛!
父亲有些羞愧,温和地抚摸儿子的脸蛋儿,吞吞吐吐地说:“我,不是,哦,是因为,只有砸烂较差的,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
又十年,父亲和儿子的作品多次同获国内外大奖。
【1】你认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看,儿子的玩具是怎样丢失的?丢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要爸爸给他做几件玩具,爸爸从来不答应,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章中,父亲对儿子的态度发生过哪些显著的变化?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
【5】“好一会儿,父亲仿佛做出某种决定”,你觉得父亲做出的“某种决定”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样评价文中父亲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石灰,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夯( ) 黏( ) 糯( )
【2】用横线画出描写客家民居的样子的句子。
【3】写出选段中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这段话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一张纸条
上初中,我喜欢《格林童话》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父母工资微薄,除了维持生活以外,根本没有剩余的钱去买一本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书。
平时父母总是把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而钥匙就放在写字台上。几经犹豫之后,我试着用钥匙找开了抽屉,从里面拿走了一张2元的纸币,第二天,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父母似乎并没有发现我拿钱的事。
不久,书店里进了一批新书,其中《绿野仙踪》是我盼望已久的一本童话故事。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当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抽屉时,却发现里面多了一张纸条:“峰儿,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会永远做一个好孩子。”我很惭愧,取出纸条,悄悄地锁上了抽屉。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生的尊严。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
答: 。
②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
答: 。
(2)理解短文内容,填空。
①写出文中两个表现“我”十分喜欢《格林童话》的词语有:
答: 。
②“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风平浪静”在短文中指 。
③“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如法炮制”在文中具体指 。
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类似的错误”在短文中具体指 。
(3)“一张纸条”是谁留在什么地方的?从文中哪句话榀以看出这张纸条对“我”的教育极大?抄写下来。
答: 。
13、阅读理解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的,而且倒有了几分愠怒;时又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些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在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山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许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他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1】按拼音写词语。
yùn nù wǎn xī mí màn péi zāi
( ) ( ) ( ) ( )
【2】第一节中写“父亲喜欢兰草”,但“当方园几十里的人跑来玩赏父亲培栽的兰草时”,父亲“倒有了几分愠怒”,请根据文意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简析“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欣赏兰草前后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访兰”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从养兰、赏兰写起,又写父亲带我到山中访兰,而实际上,文章的旨趣是探寻怎样做人的问题。
B. 作者通过对兰草的描写,赋于兰草象征义,表达了自己对野兰一样的真性之人的赞美,对家兰一样媚俗之人的唾弃。
C. 空谷幽兰,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作者这里寄寓的深意是:做人要有自己的个性,而不要盲目媚俗。
D. 盆栽的兰草虽然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但它只能供人玩赏,不会对社会有贡献。
E. 本诗所表达的主旨与陆游《兰》诗中 “香来知有兰,迃求乃弗获。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 所表达的一致,与齐白石〈〈兰〉〉诗“幽蓝小竹应参差,静坐书窗读楚词。记得西邻园半亩,阴弄满径月明时”的主旨不一致。
14、快乐读书吧。
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1000万公项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在实验室种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实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一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出现。这类作物所有的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转基因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芳剂无法除掉的物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 )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这确是人类九千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有删改)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3】转基因作物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要求填空并仿写。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1)“这”指的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
(2)仿照“不是……而是……”的句式写一个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17、将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①今天,人民子弟兵非把这段溃口堵上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①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不能破坏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孙杨获得奥运会游泳冠军,我非常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①居里夫人的报告使全场的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改为“被”字句)
______
②我对老师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肯定句)
______
③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缩句)
______
④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
⑤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修改病句)
______
20、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其原来的意思。
(1)天游峰的景色是那么美丽,空气是那么清爽,我真舍不得走了。
改为反问句:________
(2)这次比赛的结果,同学们都很满意。(用上“无不”或者“无……不……”)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
(3)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劳动是一种乐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写句子)
21、习作展示。
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在你的印象中,家乡最具特色的风俗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观察,并通过调查、访问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4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