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根据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悠然( )( ) 美( )美( ) ( )颖( )出
( )心( )魄 ( )然( )悟 不( )所( )
目( )口( ) ( )重( )长 ( )笑( )非
1.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惊慌或受窘的样子。 ( )
2.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 ( )
3.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 )
2、写出近义词
灾难________ 飞速________ 蕴藏________
3、默写填空。
1.山下兰芽短浸溪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代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4、读句子,回答问题。
(1)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句子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句子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
5、读拼音,写词语。
shū jí | mó guǐ | jīng bīng jiǎn zhèng |
____ | ____ | ____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之子于归③,宜④其室家⑤,
桃之夭夭,有蕡⑥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⑦。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③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④宜:和顺、亲善。⑤室家:这里指夫家。⑥有蕢(fén):即蕢蕢。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⑦蓁(zhēn)蓁: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灼灼其华”让我们自然联想到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美丽的少女形象。(______)
②从“之子于归”中可以看出本诗是一首在少女出嫁之时表达对其祝福的诗。(______)
③本诗各个章节只变换了几个词,反复咏唱,韵律节奏缺少变化。(______)
【2】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下列诗词句不是以桃花写美人的是( )。
A.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C.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7、阅读下面的诗句,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找出诗中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龚自珍在诗中希望得到的“人才”主要是指( )
A.学习程朱理学的读书人 B.能够“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
C.主张学西方的中国人 D.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如何理解“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遍插茱萸少一人。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作者是 代的 。
【2】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海底两万里(节选)
①第二天,3月27日,六米厚的冰从这冰窝中挖去了。还剩下四米厚的冰需要挖去。还要四十八小时的工作。在鹦鹉螺号内部,在厚厚的冰的阻挡下,空气不能调换。因此这一天的情形是更坏了。
②我的精神完全在昏沉沉的状态中。我没有气力地躺下来,差不多失去了知觉。我的忠实的孔塞伊有了同样的病症,受着同样的苦痛,他在我身边,再不离开我。他拉着我的手,他鼓励我,我还听到他低声说:“啊!如果我可以不呼吸,让先生可以多有些空气!”
③我听到他说这话,不觉眼中满是泪水。对我们来说在船上十分难受,所以轮到自己挖冰时,人人都很迅速、很高兴地穿上潜水衣,立即出去工作!
④铁锨在冰层上嗵嗵作响。胳膊累了,手弄破了,但这些疲倦算什么,这些伤口有什么要紧!总算有新鲜空气到肺中了!人们总可以呼吸了!人们总可以呼吸了!
⑤可是,没有谁超出指定的时间,延长自己在水下的工作。各人工作完了,各人就将有氧气放出来的气箱交给自己的同伴。尼摩船长自己先作个榜样,他第一个遵守这种严格的纪律。时间到了,他把他的气箱给另一个人,回到船上有害的大气中,他老是那么镇定,一点不示弱,不发一句怨言。这一天,一定的工作更有力地完成了。在整个面积上,只剩下两米的冰要挖去。把我们跟自由海水分开的,只有两米的冰了!
【1】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选文小标题的是( )
A.空气之争
B.挖冰求生
C.鹦鹉螺号的毁灭
【2】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一种不可忍受的重浊空气使我难过。下午三点左右,这种痛苦感觉到了猛烈的程度。我的肺叶迫切寻求有活力的氧,它是呼吸所必不可少的东西,现在愈未愈稀薄了。
结合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我知道上面这段话应该在第_____段和第_____段之间,理由是_______
【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画波浪线的句子说明,在恶劣的环境中,人们都是自私的,“我”对他们充满着鄙夷。_____
(2)读第⑤段最后一句话时,应读出恐惧、害怕的语气。_____
(3)文中的孔塞伊是个无私、忠诚、友善的人,尼摩船长是个镇定沉着、以身作则的人。_____
【4】选文中的“我们”面对困难时的表现,让你想到了哪些人或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再读《诫子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选编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16课,是关于家教、家风、家训的一篇优秀作品,短短百十个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情深意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治学的经典。
文章开篇第一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诫儿子要从宁静的生活中提高自身的修养,从节俭的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品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淡泊名利才能明白自己的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接着讲述学习和成才的观点“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安静的心境,没有安静的心,整天胡思乱想是行不通的。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就必须学习。不学则无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又是从反面来论证学习和成才的逻辑关系。要有远大的志向,并且为了梦想而努力学习,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在阳光下,众生平等,在梦想面前,众生平等。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先生”,在蜀国被任命为丞相,主持全国政务,但他却能做到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并且还告诫儿子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确值得后人尊敬。他教育子女要修身、治学,否则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意气风发的少年一转眼就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意志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消失了,最后一无所成,悲守穷庐,到那时候悔恨还有什么用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悔又能怎样?
再读《诫子书》,以自己之亲身经历教育后人:要静心学习,淡泊名利,要有梦想,要有志向,并且要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____________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____________
【2】《诫子书》是(____)写给(____)的家书,目的是告诫儿子要(__________)。
【3】本文是读后感,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中的主要人物,你还知道有关诸葛亮的哪些故事情节?请列举2----3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并完成练习。
有一个考察队在北极考察。队长贝德要求每个队员记日记,日记以描写阳光下的景物为主。队员们对此颇有怨言,却又不敢违抗。
考察队无法及时返回,不得不在黑暗、寒冷和孤独的极夜中停留一段时间。黑暗和寒冷可以忍受,只是那份孤寂压得快要发疯了。贝德队长宣布:“现在我要检查你们的日记,请大家依次朗读!”队员安静下来,只有朗读者在声情并茂地讲述阳光下的故事。人们仿佛看到了闪着银光的雪原,看到了成群的企鹅奔跑的身姿,看到了北极熊从水中爬上冰块,看到了阳光下美好的一切……每朗读一篇日记,烦躁和焦虑一扫而光,心被美丽的回忆占领了。
终于,大家明白了贝德队长让大家记日记的良苦用心。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黑暗(_____) 寒冷(______)孤独(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①________队员们对写日记颇有怨言,________又不敢违抗。
②________朗读者在声情并茂地讲述阳光下的故事,________大家不感到孤独。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在朗读声中,考察队员仿佛看到了______的雪原,______的企鹅,______的北极熊,______的一切。
【4】“终于,大家明白了贝德队长让大家记日记的良苦用心”,这良苦用心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这些保尔①全看见了。当他正打算睡一会儿的时候,他忽然看见那勤务兵走进中尉②的房间,挂上了主人脱下的军服,推开了朝花园的窗子,收拾好了屋子,就走出去,随手把门关上。不大一会儿,保尔就看见他在拴着马的马厩里了。
保尔向那敞开的窗户望去,整个房间都看得一清二楚。桌子上放着皮带和一件发亮的东西。
受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保尔悄悄地攀住樱桃树,溜到列辛斯基家的花园里。他弯着腰,飞快地走到那敞开的窗户跟前。他往屋子里看了一眼。桌子上放着的正是一条有刀鞘和枪套的皮带,枪套里装着一支很漂亮的十二响的“曼利赫尔”手枪。
保尔沉不住气了。经过瞬间激烈的斗争,他的不顾一切的胆量终于驱使他弯着身子,跳进房里,握住枪套,迅速抽出那支崭新的黑色手枪,跳进了花园。他匆忙向周围环视了一下,小心地把手枪插进口袋,然后就跳过花园,像猴子似的攀着樱桃树,爬上屋顶。他又回头看了一下,那勤务兵正在一心一意地跟马夫谈话。花园里静悄悄……他马上溜下板棚跑回家。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注释]①保尔:书中的主人公、英雄人物。②中尉:一名德国中尉军官。
【1】文段选自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这个句子表现了保尔_____________的特点。
【3】读了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文片段阅读。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选文所描写的老北京过腊八节的两个习俗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作者对它们进行了________(详写 略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1)这句话把腊八粥比作____________,写出了熬腊八粥的材料__________。
【3】透过腊八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年?( )
A.团圆喜庆 B.福寿满堂
C.五谷丰登 D.财运亨通
【4】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写出了大人们为过春节而准备的东西极为丰富。
B.“万象更新”写出人们筹备这些东西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新年时显出新的气象。
C.这句话详写了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
D.这句话通过写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说明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
【5】对文中的“京味儿”语言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杂拌儿”指外形不规则的干果。
B.“零七八碎儿”指干果零散不全。
C.“玩意儿”指玩具。
14、阅读理解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乾隆皇帝的题字插在题诗与画之间,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应该尊敬普通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扩句,至少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练习。
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写句子。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击在非典一线的工作人员把我们深情地祝福收到了。
改为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猛然听到随水柱飞扬起奥运会嘹亮的会歌旋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女孩叫起来:“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垃圾填没了船与船之间的空隙。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正好包住了苍蝇和蜘蛛。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水淋湿了战士们的衣服。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面的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既有一,何不能有二?
_____
(2)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
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只大虫被武松打死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轻松写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未来的世界一定会更加不同寻常。请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未来的科技、未来的你、未来的衣食住行……请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