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菏泽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照例子给下列字加上部首构成新字,再组词。

    例:乔侨(华侨)   娇(娇气)   骄(骄傲)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 _______

    ____ _______  ____ _______   ____ _______

    ____ _______  ____ _______   ____ _______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再翻译诗句。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当: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等闲: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_______________

    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给形近字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4、积少成多。

    1.虽_____,____矣。为是_____与?曰:____也。 

    2.一儿曰:“日初出_____,及其日中_____,此不为____________乎?”

  • 5、结合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用人唯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胸无点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学无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啼笑皆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

    完成下列各小题。

    【1】这首诗描述的传统节日是(  )

    A.元宵节

    B.上元节

    C.中秋节

    D.端午节

    【2】该诗以写景起,前两句中照应题目“望月”的词语是(  )

    A.中庭

    B.地白

    C.冷露

    D.桂花

    【3】“尽”在诗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是(  )

    A.完毕

    B.达到极限

    C.都,全部

    【4】下列古诗朗读断音正确的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

    B.冷/露无声/湿/桂花。

    C.今夜/月明/人尽望,

    D.不知/秋思落/谁家?

    【5】下列不是抒发诗人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句是(  )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对古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作者王建在元宵佳节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B.“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更衬托出夜的寂静。

    C.“落”体现出动态轻盈的美感,仿佛秋思随着月色飘临人间。

    D.该诗描绘了一幅凄冷幽静的月夜图,借景抒发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

  • 7、课外阅读。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②清气:清香的气味。③乾坤:天地。

    1判断对错。

    (1)“不要人夸好颜色”中的“人”指的是王冕。____

    (2)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这两句诗标示的节奏是正确的。____

    2这首诗中写墨梅色彩的诗句是“___________”。突出墨梅气味的诗句是“_________”。

    3写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誓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 8、阅读理解。

    不论平地与山尖,

    采得百花成蜜后,

    1把古诗补充完整。这首诗作者是 代诗人  

    2选择下面汉字的正确解释。

    (1)尽_______A.完  B.都   C.全部用出

    (2)占_______A.占据 B.姓 C.处于某种地位

    3运用“不论……还是……都……”这几个关联词,说一说第1、2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两句诗中与“甜”字相呼应的字是“___”,与“辛苦”相呼应的词或短语是“_______”。

    5这首诗借蜜蜂歌颂了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理解。

    我的小河

    小河是地球母亲最珍爱的女儿。她A的身躯绝对禁不起淤塞的折磨和污染的强暴。可令我不安的是,小河也往往难逃B了。流经城市的小河,往往也出现了污染,她们被迫吞咽着污垢,一些漂浮物随波逐流,玷污了小河清白的面容;还有一些人,自以为高明,把小河的水抽干, 把河床用水泥彻起来,如同一个温柔美丽的少女,硬给她穿上一层厚厚而又冰冷的盔甲。

    小河于是就切断了与大地母亲的血脉,而变成了一个池子,一个地沟。人们还不时在小河上加个橡皮坝之类的营生,把一条完整的小河切成一段一段的格子。如今,清澈美丽的小河越来越少了,不是被肢解,就是被渠化,而地处偏远的小河,随着人类的涉足,也面临着污染的威胁。

    期待有一天,人类将停止一切污染的恶行,学会与大自然hé xié( )相处。

    期待那一天,鱼儿在小河中欢快地跳跃,垂柳在河畔的微风中婆娑起舞,鸟儿在枝头细细地诉说。

    期待那一天,我们可以在家乡清澈的小河里愉快地畅游,青山绿水装点着我们金色的梦境,绿色的原野盛满了我们美好的希望。

    期待那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皎洁的月光撒满星夜,我和我的小河共同mù yù( )在温柔的月色下,相伴而行,直到永远……

    我是多么想念那天生丽质、自然朴素的小河,我又是多么珍惜那温柔动人,善解人意的小河啊!我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呵护那条永远属于我,在我心中不曾污染、永不干涸的小河!

    1给加横线字注音或读拼音写汉字。

    污垢( ) 淤塞( )   hé xié ( )相处   mù yù ( )

    2选词填空。

    A处该填的词语是_______。(1)柔弱  2)软弱  3)脆弱

    B处该填的词语是_______。(1)命运  2)厄运  3)幸运

    3把下面句子改成反问句。

    昔日被污染的肮脏不堪的小河又变得清澈美丽,大家都很髙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模仿第四自然段的结构,以大海为主题,写几句话。

    期待那一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读下面的文段和短文,做后面的练习题。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大抵------_________ 秉性------_________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的正确意思是:(  

    A. 外祖父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要有梅花坚强不屈的秉性。

    B. 外祖父希望像梅花一样迎风傲雪,不畏艰难。

    C. 这句话是外祖父借梅花作比喻,表示他对的殷切希望;希望能在任何环境里,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要做一个有骨气、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把片段分为四层,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 11、课内阅读。

    七月的天山(节选)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1】仿照“斑斑点点”写两个词语。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选文主要写了七月天山的(      )

    A.森林

    B.日影

    C.水声

    【3】文中的“巨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骑马的声音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①张思德生下才7个月,母亲就连病带累,离开了人间。临死前,她把张思德托给了他的叔叔张行忠和婶娘刘光友收养。

    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思德很小就下地干活了。婶娘上山坡种豆,他跟在后边点种;婶娘下田割谷,他跟在后边捡穗。七八岁,正是上学念书的年纪,可他却成了割草、挖菜的劳力。尽管养父母终日辛苦,家人仍然难得吃上一顿饱饭。

    ③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了红军。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张思德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1940年初夏,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采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烧炭要打炭窑,洞口很小,里边很大,每次要出500公斤木炭。木材在窑中要立起来放,还要会看火候。开窑出炭是非常辛苦的,里边活像一座焚化炉。那时没有任何防护用品,连起码的手套都没有。人要爬进去,将木炭一根一根地传出来,外边的接应晾上。进去一次,人就闷热得好像要脱一层皮。这种最脏最苦的活儿,张思德总是抢在最前面。苦战三个月,经过伐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炭运到了延安。

    ④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又随警卫营来到南泥湾开荒。张思德不仅带领全班战士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又担负起通讯工作,白天劳动,夜里步行,长距离送信,积极完成通讯任务。1942年张思德调回延安。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上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1944年,组织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张思德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1】找出文中写开窑出炭非常辛苦的句子并画上“ ”。

    【2】品读文中画“          ”句子,说说划线的词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思德参加了红军是因为家里太穷,吃不上一顿饱饭。

    B.张思德是个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凡事以身作则、积极主动的好同志。

    C.张思德是个好同志,但为了烧炭采炭工作,29岁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死得太不值得了。

  • 13、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综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吧,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之所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______;在赤道,则_______。他的这种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形成了两大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眼珠子突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儆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的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和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查实验,最后写成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次数和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那些科学家们却从中发现了真理。由此可见,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就能从平常的事情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画线句中和 ________ ________

    3谢皮罗教授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白转有关,他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 ________ ;在赤道,则________

    4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

    口罩发展史

    ①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病毒等物质的作用,以纱布或纸等制成。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②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国。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如《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生活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bǐ)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③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自己的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中做成口罩。

    ④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域。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开始建议医护人员使用纱布罩具以防止细菌感染。1897年3月,德国人美得奇介绍给大家一种用纱布包口鼻以防止细菌侵入的方法。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衣领上,使用时翻过来罩住口鼻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极不方便。后来又有人想出用带子系在耳朵上的方法,这就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口罩。

    ⑤20世纪初,口罩首次成为大众生活的必备品,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夺走了约5000万人的生命,普通人群被要求用口罩抵御病毒。20世纪中后期,口罩的大规模使用次数明显频繁。载入史册的历次大流感中口罩在预防和阻断病菌传播方面数次扮演着重要角色。

    ⑥1910年,我国哈尔滨爆发鼠疫,时任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医生把一块外科纱布折叠起来,中间村上一块药棉,然后把两端剪开做绑带,制作方便、成本低廉,防护也严。人们戴上口罩,把嘴和鼻子遮挡起来,称它为“伍氏口罩”。

    ⑦2003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一场“非典”几乎令口罩一度脱销,各大药店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争相抢购口罩。2009年,在继2004年的“禽流感”之后,“甲型H1N1流感”让口罩大军再一次出现在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镜头前。2013年PM2.5空气危害概念的出现,引发公众对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视,使得口罩等防护用品在雾霾天气期间甚为畅销。

    ⑧口罩的种类有很多。不过可以分为两大类,医用口罩和非医用口罩。根据不同的人使用又分为:大人口罩(18×9)和儿童口罩(15×9)。平面口罩又分为:棉布口罩、无纺布口罩、高分子材料口罩、活性炭粉滤芯口罩、活性炭纤维毡垫口罩。N95型口罩可以用于某些颗粒物的呼吸防护,如打磨、清扫和处理矿物、面粉及某些其它物料等过程产生的粉尘,还适用于因喷洒而产生的液体的或非油性的不产生有害性挥发气体的颗粒物。能有效过滤和净化所吸入的异常气味(有毒气体除外),帮助降低某些可吸入微生物颗粒物(如霉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等)的暴露水平,但并不能消除接触性传染、生病或死亡的风险,活性碳口罩,它能有效防护毒气等有害物质。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有效的防菌,仅限于防止那种喷射造成的病菌感染,例如可以防止打喷嚏造成的病菌传播。但是由于其贴合性差,不能起到防尘的作用。一般的棉布口罩,它能防护一般的灰尘,一般的劳动保护居多。

    ⑨今年口罩成了大家的热点,在这里说明一下,在一线病区的医护工作人员应该戴N95口罩,因他们离病区比较近,接触病毒比较多,所以防护级别高一点。如果不在疫区的人,佩戴一般的医用外科口罩即可。不要买错了哟。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口罩发展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仔细阅读②至⑥自然段,尝试从口罩的制作材料的演变过程来概括口罩的发展史:(不超过6个字)

    绢布口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短文,你觉得我们什么情况下需要戴口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些时候戴口罩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请你给下面三个同学推荐合适的口罩:(1)李娟感冒了,总是打喷嚏,为了不传染同学,她决定戴口罩,你推荐她购买___________口罩:(2)张亮的爸爸在面粉厂工作,车间里粉尘比较多,他想送给爸爸几个口罩,提醒爸爸注意身体,你推荐他购买________口罩;(3)妈妈每天骑电动车送我上学,为了防尘保暖,你推荐妈妈购买___________口罩。

    【5】今年新冠病毒在全世界蔓延,口罩成了大家防止病毒入侵的首选。但是我们徐州不属于疫区,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该佩戴的口罩是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祖国的土地宽广、美丽。

    改写成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动人事迹令人难忘。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她喜欢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孩子们都喜欢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李晓玲对王红说:我要像你一样热爱集体。(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高兴得坐立不安。(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学校是全区人数最多的学校。(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地方太小,怎么容易下几个班的同学活动呢?(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宽容如喜雨,滋润人的心田。(仿写句子)

    宽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宽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______________

    (2)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

    (3)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对我说道: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本是送你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脸上有很多皱纹。(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亲身体验,怎么能获得真实的感受不是很清楚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写句子。

    理想是一块璞玉,需要你去打磨、雕琢。

    理想是一粒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下面的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用修改符号修改。

    孔子三十岁左右就从事教育事业,他时常为能培养出优秀弟子而感到安慰。他常常以谦虚严谨、知难而退的态度鼓励弟子勤奋好学。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孟子曾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有关部门制定的,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如果没有规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就会陷入混乱,请自拟题目,写一件与规则有关的事。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