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成语补充完整,再把填入的部分读一读,看看填入的什么?
千疮百____ ____ 虚乌有 投桃报____ ____ 手起家
宁死不____ ____ 形毕露 纲举目____ ____ 往开来
天荒地____ ____ 己救人 如履薄____ ____ 平气和
上面相连的两个成语添入的部分刚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按照要求填空。
妙趣_______生 历尽_______ 桑 _______然大悟
至死不_______ 热泪_______ 眶 _______败垂成
1.______________一词的意思是“快到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2.教授的作文课真是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都非常喜欢。
3、照样子写词语
动听的( 乐曲 ) ( 强壮 )的竹子 ( 高兴 )地笑
茂密的(_____) (_____)的泉水 (_____)地坐
著名的(_______) (_____)的北京 (_____)地读
晶莹的(______) (____)的建筑 (____)地唱
4、读拼音,写词语。
qī liáng jì mò kǒng jù fáng yù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dǎo méi dàn wàng shū jí liáo tiān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5、补全下列诗句、俗语或谚语。
(1)粉骨碎身全不怕, 。
(2)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
(3)少壮不努力, 。
(4)遥知兄弟登高处, 。
(5)写一句抒写思念故乡、怀念亲友的诗:
(6)写一句借月抒怀的诗:
(7)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可是,王强就不这么认为,每当看到他沉迷于各种游乐中的时候,你真想对他说: 。(格言警句)
(8)你认为教室里应张贴什么样的名言警句或千古佳句,请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7、课外古诗词阅读。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①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②,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③,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④,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⑤,低绮户⑥,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⑦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⑧。
【注释】 ①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②天上宫阕(què):指月中宫殿。阕,古代城墙后的石台。③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④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⑤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⑥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⑦但:只。⑧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1】这首词是诗人写给_______,诗人选取了____________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下面对本词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和“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3】词中富有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一句是“________”
8、阅读《春夜喜雨》,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
【2】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
9、关怀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同志的指挥下,击溃拦截之敌,向陕北挺进。
一天下午,部队正在赶路,一个伤员忽然倒在路旁,起不来了。贺老总知道后,立即下马跑过去看望。
“快上马吧,小鬼!”贺老总说着,就把马身上的背包等东西卸下来,然后用手去扶那个伤员上马。那个伤员迷迷糊糊地听到有人叫他,吃力地睁开眼睛,一看是贺老总,就喃喃地推辞:“不行……不行,这是您的马……”
“不,这是革命的马,谁需要谁就可以骑。”
“可是……您是首长,我……”
“你是战士,是英雄,是为革命流血流汗的英雄啊!”
“贺老总,我……可以走。”伤员说着就挣扎着要起身。
“别说了,我命令你上马!”贺老总立刻招呼警卫员把伤员扶上马背,自己扛着背包扶着伤员,走在队伍中间。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击溃——( )
推辞——( )
【2】短文主要是用 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
【3】为什么贺老总说这位伤员是英雄? 请在短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
【4】用“ ”画出贺老总说的话,这些句子表现了贺老总什么品质?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路面上的科技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以北京为例,当汽车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处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这种彩色路面不仅美化了市容,还能起到防滑、提示司机减速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方便交通管理等作用。 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多孔隙沥青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这种能够吸纳回收雨水的路面技术的采用,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这种技术将沥青路面做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中间层安置了雨水分流设施,将来自最上层的雨水分流到排水管以回收利用,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透到地下。
透水路面采用的是在普通沥青中加入了强化纤维的混合料,使路面孔隙率由普通沥青路面的4%左右提高到15%-25%.有的甚至高达30%,大大提高了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这种材料的特点还决定了其使用寿命要高于传统路面,因为它能避免冬季道路冻结对路面材料结构造成的破坏。另外,下雨时,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目前在欧洲,透水路面的普及率已达15%-18%。德国计划到2010午,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在我国普遍缺水的城市也应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1】第2段中“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中的“不同”指哪两个方面?“各行其道”和第1段中的哪一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2、3两段,任选一题回答。
(1)第2段中的色彩路面有哪三个作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中所说的透水路面分为三层,每层各有什么功能?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基本铺设了彩色路面。
B.普通沥青路面的孔隙率不足4%,而透水路面的孔隙率大多为15%-30%。
C.采用彩色路面和透水路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能。
D.由于透水路面优越性多,德国已把全国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11、 青城天下幽
高缨
青城山与峨眉山同负盛名,人称“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假如说峨眉山是一个俊秀的美男子,那么青城山便是一位恬淡幽静的淑女。
青城山整个儿都是绿的。苍绿的松柏,翠绿的杉,淡绿的楠木,嫩绿的枫;万千杂树,铺地遮天,更有老藤悬于峭壁,苔藓抹上怪石,幽兰垂在岩畔,池上浮萍,泉边百草。山外风来,风是绿的;林间洒过一阵雨,雨珠儿也是绿的。难怪杜甫在此留下了“缘云拟住最高峰”的名句,贾岛也形容“万岭深积翠”。自然这万绿丛中,也有花叶斑斑点点,春有山茶,夏有海棠,秋有红枫,冬有冰花,却衬得青城更加的绿。
青城山又是一个寂静的世界。这儿远离市声,一尘不染,纯然是大自然的原貌。游人踏上曲径,步入密林,行过深谷,攀上绝壁,登上高峰,处处是空灵深邃的境界。若是在“天然阁”的林荫伫立,能见白鹭翩翩起落;若是在“云巢”的崖下停步,可闻林涛的轻叹。坐在“凝翠桥”头小歇,有山泉的清音;穿过凿岩成路的“偏桥”,又传来杜鹃啼唱;立在最高峰的“呼应亭”上仰天一啸,四山答以回声;而如果在山中住宿一夜,知更鸟会伴随着一枕清梦。当然,从“上天梯”攀上绝壁的时候,会吓出点儿汗来,却大可领略一番探险者的情趣。
这山色的幽,山境的静,构成了青城的“幽”。青城的幽,青城的美,青城的古朴和文明,以及林涛、泉声、云海、日出,都属于不畏攀登的人们!
(选自中同三峡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删改)
【1】读短文,填空。
(1)青城山自古就有“_____”的美誉,这一旅游胜地最大的特点是_____。
(2)最后一段中的第_____句概括了个文章的主要内容。
(3)就短文而言,作者使用了_____结构方式。
(4)从作者“见白鹭起落”“闻林涛轻叹”“_____”“_____”“鸟伴清梦”“攀援绝壁”等表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作为探险者的一番情趣。
【2】在读到“游人踏上曲径……处处是空灵深邃的境界”这句话时,我们可以联想到“曲径_____”这个成语。
【3】短文第三自然段写了青城山的绿,这和青城山的“幽”有什么关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第四自然段既然写青城山的静,为什么还会写到各种微小的自然之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明明写的是青城山,开篇为什么还要提到峨眉山?请说一说这是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说“风是绿的”“雨珠儿也是绿的”,风和雨怎么可能是绿的呢?请说一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说说下面提供的材料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例:“苍绿的松柏,翠绿的杉,淡绿的楠木,嫩绿的枫”
“春有山茶,夏有海案,秋有红枫,冬有冰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短文最后一句话,你得到哪些启示?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列断文,回答题后问题。
星光
吴宏一
童年已成过眼云烟,回忆起来,只是一片迷wǎng( ),但我永忘不了童年时候,依wēi( )在母亲的身边的情景----唉,童年的回忆中,母亲的怀里,似乎还有许多星光,一眨一眨地在闪shuò( )呢!
知道星星的名字,是在家乡的庭院里,菜瓜花棚下,母亲的膝上。记忆中,月光像水中的冰块,泻了一地幽凉;星光在微风浮动的的花丛间,忽明忽灭,好似含羞的眼睛;稀疏的花叶,投在母亲的脸上、身上。回忆中,那是一幅不曾tuì( )色的图案啊!
“妈妈,我要那星星,我要那星星玩。”
多少个夜晚,多少次的愿望,我指着那顶上的星星向妈妈说。但是妈妈总是轻轻地拍着我,笑着说道:“只要你长大,要摘几颗就有几颗了。星星是仙女的眼泪变的,谁也不能帮你摘,一摘就碎了。”
今晚的星光还是昨夜的星光,星光明灭中,我不知不觉的,已经由母亲的膝上爬下来,背着书包上学校了。
学校离家很远,每次放学回家,常常一是黄昏,或者黑夜。一路上尽是不知名的树,和高过人头的青纱帐。每到夏天的晚上,树丛间,青纱帐里都有萤火虫来往穿梭着。我第一次看到它以为是星星,便放下书包,追呀追的,要抓一只萤火虫回家,告诉母亲,说我已经抓到星星了。
但抓到萤火虫时,已经在树丛间迷了路,我找不到出口怕了,便放声大哭。母亲和家里人打着手电筒来寻我,不知道是谁,找到我时,就是一巴掌,亏得母亲赶过来抱住我······
回到家时,我悄悄地跟母亲说:“妈妈,我抓到一颗星星了!”
拿给母亲看时,萤火虫已死在我捏紧的手里,母亲紧抱住我,没说什么。但我看到母亲含在眼内的泪光,那么晶莹,那么清澈,我捏了一滴,但马上碎了。
“妈妈,你的眼泪像星星哩!”
妈妈笑了,笑容渐渐扩大。我沐浴在微笑的漩涡里,忘了留住童年,也忘了留住母亲的青春。等到母亲的鬓丝渐渐变成银白,我才蘧然惊觉,我已经得到了很多,也失落了很多了!
现在我已经长大了。但是,妈妈!我怎么还摘不到星光呢!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迷wǎng(_____) (2)依wēi(_____) (3)闪shuò(_____) (4)tuì(_____)色
【2】选择最恰当的词语的序号填在句中的空格内。
(1)月光像水中的冰块,______了一地幽凉。(A.泄 B.洒 C.铺)
(2)星光在微风_______的花丛间,忽明忽灭,好似含羞的眼睛。( A.吹拂 B.拂动 C.吹动)
(3)稀疏的花叶,________在母亲的脸上、身上。(A.投射 B.投抹 C.投影)
【3】文章结尾说“我已经得到了很多,也失落了很多了”,你认为“我”“得到”的主要是 _________,“失落”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妈妈!我怎么还摘不到星光呢”,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通篇回忆。思路紧紧围绕___________展开,抓住_______ 个细节,表现出母亲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1909年。盖茨街是美国克利夫兰市的一条小街。街上既无人行道又无路灯,而且环境脏乱,显得特别长。
春天到了,靠近盖茨街的小学开学了。许多小姑娘都穿得漂漂亮亮地来上学,唯独来自盖茨街的小女孩依然穿着冬天的旧衣裳,那大概是她仅有的一件衣裳。她的老师瞧着她,叹着气,心想:这孩子爱学习,有礼貌,挺可爱的,就是不爱换洗衣服。于是,放学时老师对她说:“你这件衣服该换洗一下了!”可是第二天,第三天,小姑娘还是穿着那件又旧又脏的衣服来上学。
“她妈妈不可能不爱她呀!会不会是有什么困难?”老师自语道。于是,老师到服装店给她挑选了一件新的春装,那是一条图案别致、颜色鲜亮的天蓝色的连衣裙!小女孩从老师手里接过这份美好的礼物,高兴得心花怒放!她捧着装有裙子的礼盒,飞快地跑回家去。第二天,小姑娘穿着崭新的蓝裙子来上学。她的小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也梳理得光光亮亮,显得特别有精神。她告诉老师,爸爸妈妈看见她穿上新裙子都惊呆了。爸爸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女儿这样可爱。晚上,当全家人坐下来吃饭的时候,爸爸在饭桌上罕见地铺上桌布,高兴地说:“咱们家开始讲卫生了!”妈妈说:“可不是么!要是家里不干净,和我们这么漂亮的女儿怎么相称呢!”饭后,妈妈立刻开始刷洗发黑的地板,爸爸去院里修补破损的栅栏。全家人一齐动手,几天后,昔日破旧肮脏的小院面貌一新。小女孩家的变化引起了众多邻居的注意。盖茨街的居民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争先恐后地打扫卫生,粉刷房屋,投入到多年来第一次整治家园的劳动之中。
一天,教堂的牧师路过盖茨街,看到人们在没有自来水、没有路灯的艰苦条件下打扫卫生,建设家园,深受感动。在他的呼吁下,几个月之后,有关方面给盖茨街修了便道,安了路灯,装上了自来水。小女孩从老师手里接过那条蓝裙子仅仅半年的时间,盖茨街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变干净了,而且风气也变了,人们互相尊重,友爱相处,乐于助人。牧师把这个奇迹①告诉他见到的每一个人。其他城市的人们闻风而动,以实际行动学习盖茨街的精神。从1913年开始,美国成千上万个城镇的居民加入到清扫街区,建设美好家园的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谁能想到,出现这个奇迹②的原因,仅仅是由于一位教师给一个小女孩送了一条蓝裙子呢?
【1】如果以贯穿故事的线索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它应该是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描写以前的盖茨街的句子,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画“____”的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中说“盖茨街的居民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想一想:看到小女孩家的变化,居民们意识到了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的两个奇迹各指什么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概括一下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如同仙翁。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
“天边?”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不太懂了,以为他骗我,就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但我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1】文中加点的"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联系上下文看,说说它具体指的是什么?
。
【2】画线的"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深刻含义是什么?
。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4】文中最后一句"永远去追求地干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中的"地平线"具体指的是什么?
。
【5】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请用简洁语言把它写出来。
。
15、句子兵工厂。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也会写这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我知道这是一个___________句,我能把它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昨天一夜几乎完全没合眼。(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爸爸妈妈都出差了,我只能自己学着做饭、收拾房间。(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缩句:
改为反问句:
(2)拉骆驼的说,它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改为语言描写的句子:
(3)爸爸想了想,笑着说:“也许你的想法要美些。”
改为转述句:
(4)《牧童》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写的。
修改病句:
(5)春天的早晨时最美好的季节。
修改病句:
(6)小宁整天好吃懒做,虚度光阴,我会用 劝他。(写《偶成》中的名句)
(7)与“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流成河”相关的名句是
。
(8)花园 像 我们 美丽的 大 一个 的 校园
把上面的词语合并成一句通顺的话:
(9)用“骄傲”的不同词义造句。
①(指不谦虚)
②(指很自豪)
17、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1.公园对外开放,谁都可以进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违法乱纪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严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为“把”字句。
①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邮票很快被那位先生撕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董存瑞炸掉了敌人的暗堡。
①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照样子,改句子
例:这只白鸽是爸爸拾到的。
爸爸拾到了这只白鸽。
省力安全水壶提手是小明同学发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
如果你是一个留心观察生活的孩子,你一定发现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新鲜的事吧?请选择一件使你颇有感触的事写一写。
要求:
(1)语句流畅,字迹工整。
(2)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邮箱: 联系方式: